(來源:The Conversation/Shutterstock)
流量與質量孰重?其實不必只選一邊。流量是米飯,質量是個性。米飯不能沒有,但只顧流量會變飯桶,讀者不會願意長期和飯桶打交道。因此,若要永續經營,質量也是必須的,兩者並重才能走得長遠。
【文/周若鵬】
這是一個資訊泛濫的年代,卻是個智慧零蛋的年代。諧星錢信伊(Ronnie Cheng)的笑話一針見血:「誰想到在這全人類知識都垂手可得的時代,人卻變得更笨呢?」
網媒無數,天天生產內容。噢,什麽時候我們的文章不叫「文章」了,叫「內容」(Content),和視頻、精句、迷因(meme)同類。如果收費,那麽它算是商品;如果不收費,它連商品都不算,只能算是「損失領導物」(Loss Leader),即是在超級市場賤價拋售招來顧客消費的東西,真正要售賣的是其他有盈利的百貨。對大部分網媒來說,要賣的是廣告,在廣告模式底下流量必須是王道,因為那是廣告商分配預算的指標。
如果網媒經營者全無理想,盈利至上,那簡單,只需全力生產點擊誘餌(clickbait)就可以了。所謂點擊誘餌包括大家熟悉的標題黨,用聳動的標題和圖像吸引點擊。寫標題和內容也有方程式操作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總之,書寫文章給讀者之前得先考慮怎麽給谷歌「看」,以確保能導流。內容農場用低價請用戶撰文,或低薪聘小編東拼西湊。我曾聽說某汽車網站高薪聘人,條件是一天能生產二十篇「文章」,這種產量對我來說是匪夷所思的。像我這篇文章,從構思到完成至少耗三天,試問量產雜文的營養能有多高呢?網上充斥的內容絕大部分是資訊和娛樂,撰寫過程無須深思 ,更妄談智慧了。讀者天天讀這些,等於餐餐吃零食,思維能力提升不到哪里去。
(來源:The Next Web)
廣告平台壓榨網媒利潤
對內容農場經營者來說,傳統創作方式不符合經濟效益。可是,盲目追求流量會摧毀品牌,內容亂七八糟沒有方向,品牌也就失去辨識度,這個農場和那個農場沒有區別,讀者不會記住,也不會主動回流。於是,內容農場只得拼命地繼續生產新垃圾以博取眼球,無下限墮落。而且,他們只能依賴廣告平台供應的廣告,知名品牌為了顧及本身形象,很少願意直接和這樣的網媒合作。廣告平台全權決定廣告定價與抽成,抽成以後網媒所得非常單薄。在疫情期間曾發生廣告平台突然調整定價,網媒無權力說不,營收一夜間蒸發八成。
但並非所有網媒都只想賺錢,不少網媒的確有更崇高的願景,希望提供優質、專門的內容給讀者,為社會做些有用的事。獨特的內容可幫助塑造網媒的品牌,這是一般內容農場做不到的。但問題來了,有用的內容往往具有深度,比起那些誰出軌、誰淚崩的內容需要更多精神專注閱讀。也因為這些內容比較專門,受眾自然相對狹小,流量也就不高。若網媒依賴廣告模式營運,的確不符合經濟效益。難道讀者不會欣賞優質內容嗎?殘酷的答案是:不會,或者說他們「來不及」欣賞,因為使用網路和閱讀紙本書時的心態不一樣。
大多用戶刷手機時是在尋找消遣,這時他並不是一個讀者,比較像是閒逛的路人,看到有趣的商品拿起來把玩一下。深度閱讀和這種消遣是背道而馳的,用戶只想在碎片的時間里遇到有趣的標題留言互動罷了,豐富的長文反會趕人。若你對此說法有所懷疑,到主流媒體網站看看排名十大的「新聞」就明白了。如果你還是不信,那麽再看看網民留言。閱讀書籍則不一樣,就算是電子書也好,那是讀者刻意撥出時間決定好好地投入一本書,文字長短不會影響他閱讀的欲望。
這類專門內容也不能指望谷歌導流,因為好作者撰寫文章是寫給人看的,很難兼顧SEO。搜尋引擎是根據關鍵字操作的,而專門的文章往往過於冷門,用戶搜尋「如何修水喉」的機率遠比「本地文創市場」來得高。於是,那些好文章只有在初刊時從社媒和分享導流一次,然後就被市場雪藏。這情況讓網媒扼腕,好內容缺流量實在可惜,更讓人辛苦的是因此缺少招徠廣告的籌碼。
(來源:BBC/Getty Images)
流量與質量並重
怎麽辦呢?一種做法是改變模式,把內容本身變成商品,擺脫對廣告的完全依賴,向讀者征收訂閱費。這種做法無疑會讓網媒十分躊躇,一來免費內容充斥網路,競爭劇烈,本身的內容是否真有賣點能吸引讀者掏腰包呢?如果訂閱費不足以支撐營運,又失去能換取廣告的流量,豈不是兩頭不到岸?
征收訂閱費的例子有美國雜誌《紐約客》,其作者陣容有像馬康・格拉維(Malcolm Gladwell)這樣的知名作家,內容對知性讀者來說十分吸引;《當今大馬》比一般主流媒體尖銳,也能吸引讀者訂閱,據知其訂閱費已足以支撐營運。但是,這些媒體投資巨大,而且經過漫長時間建立品牌忠誠,本地其他小規模的新興網媒恐怕很難效法這樣的模式。
另一種模式是「八二法則」,也許比較安全可行。八成內容由內部編輯團隊主導,生產能突顯品牌個性的優質內容;另兩成則是引流的點擊誘餌,比如:拼湊教程、踩在膻色腥邊緣的空泛故事,或者雇紅人寫手引流。點擊誘餌能讓網站流量保溫,讓訪客發現其他優質內容,和目標群眾接觸。如此流量和質量兼顧, 更有本錢直接向廣告商招手,略過抽成要命的廣告平台。結合第一和第二種模式又可延申第三種模式,特選內容可要求付費。如此可把在「八二法則」下建立的忠誠讀者轉化成顧客,增加收入來源。
在追求流量的狂熱中,網媒都過分關注生產新內容,忘了既有內容的價值。就算是舊文章,只要讀者還沒讀過就算是新的。定期重發舊文可讓它們有機會「重生」,發現新讀者。我有些文章初刊時沒幾個人閱讀,一、兩年後重發反而廣傳。對的文章碰到對的時機,無論新舊都吸引讀者。重發舊文是可自動化處理的,舊文是引流的寶庫。
流量與質量孰重?其實不必只選一邊。流量是米飯,質量是個性。米飯不能沒有,但只顧流量會變飯桶,讀者不會願意長期和飯桶打交道。因此,若要永續經營,質量也是必須的,兩者並重才能走得長遠。
周若鵬 |
馬來西亞華裔詩人、作家,生於吉隆坡。作品散見於馬來西亞各大報章及個人部落格。現任大將出版社社長。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