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文化最新文章社會

閻靖靖/「牠是真的嗎?」——動物園的價值與核心價值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身處都市,你會帶孩子去哪裡看動物?動物園的自然教育功能,理應替代原有的獵奇和娛樂。帶孩子們看「真的」動物,效果無論如何都比看影片或仿真動物更好。或許動物園最終將像人種展示和馬戲團一樣,成為過時的歷史遺跡。但在人類都市發展的現階段,它仍是生態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人會成長,社會的共識會改變,動物園也從未停止自身的進化。所以,請大家關注身邊的各種動物園,帶孩子參觀之前,先想想它們展示的是怎樣的核心價值,也多多敦促它們往好的方向發展。


【文/閻靖靖】

「牠是不是真的啊?」

一個孩子看著水族箱裡慢慢划水的北方蛇頸龜,忍不住問道。兩天前,我作為幼稚園的家長義工,陪一群三歲的孩子,去參觀屯門公園爬蟲館。聽到這童稚的發問,老師們和我一樣,啞然失笑。但其他孩子並沒有覺得哪裡不對,一起認真地等待老師回答。

我笑著,想起半個月前,在另一個動物園裡,五歲的兒子面對一大群獅子,一邊積極給兩歲的妹妹講解,一邊回過頭來,不甚確定地問我:「牠們是真的嗎?不是電動的啊?」

成長在都市裡的孩子,看水泥森林的經驗,遠多過接觸真正的叢林;花在電動玩具上的時間,也遠多過直面生猛鳥獸。我自問算很努力引導孩子們發現生活週遭的花鳥魚蟲了,但兒子仍會這樣提問,好笑之餘,也惟有督促自己繼續努力。

左起:北方蛇頸龜、豬鼻龜,均為瀕危物種第二類。
(來源:GetReadyHK.com

那麼,問題來了:身處都市,你會帶孩子去哪裡看動物?

帶孩子去哪裡看動物?怎麽看?

動物園或水族館,想必是許多都市忙碌家長的「標準答案」:牠們多數地處市內或近郊,交通便利,又有很多來自海外的珍禽異獸。

除了動物園,許多城市也還有開放公眾參觀的動植物保育中心,譬如檳城國家公園海龜保育中心、香港嘉道理農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這些機構除了展示動物,更重要的是介紹動物生活的環境,解說動物與植被、氣候和水土的關係。生態教育,通常是保育中心允許公眾來參觀的核心目的。不過,這些地方展示的動物種類通常較少,又以本土物種為主,一般不會有獅子老虎大象長頸鹿,或許不少家長覺得「不如去動物園」。

近年在都市中產好「親近自然」的風氣之下,展示農場動物為主的休閒農莊,開始在近郊大量出現。小兔兔、羊咩咩、豬寶寶、雞媽媽⋯⋯不僅可以眼見為實,通常還能餵食、撫摸,甚至親手給奶牛擠奶、去雞窩裡撿拾雞蛋。不少休閒農莊也圈養斑馬、鴕鳥等野生動物,牠們溫馴,但其實並未被人類馴化。不過,這種「農家樂」的消閒,多以體驗農耕生活為主,「與動物互動」只是項目之一,恐怕也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會將此歸為「看動物」的行程。

此外,都市商業場所裡的「迷你動物園」大概是最新、也最富爭議的動物展示方式。想想看,只要去鬧市的商場,就能看到狐獴、羊駝、袋鼠、樹懶,甚至北極熊,看完洗洗手就可以到隔壁去吃晚餐。或者在街邊的咖啡館裡,就有數十隻不同品種、每隻都「萌萌噠」貓頭鷹睜大眼睛任人撫摸。「親近動物」和「逛街吃飯」兩不誤,簡直完美滿足都市人節省出行時間的需求。於是,這類「迷你動物園」特別容易變成「網紅」,吸來大量拍照打卡的消費者。

實際上,根據「世界動物園與水族館聯合會」(WAZA)2015年的定義:養著野生動物,向公眾開放,並對訪客有所管制的長期存在的設施,就可以稱之為「動物園」。因此,上述所有場所,幾乎都可以算作「動物園」——包括貓頭鷹咖啡館都算,只有純養農場動物的休閒農莊除外。

(來源:Hotels.com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帶孩子去這些「動物園」看動物?

影響孩子對動物的認識

動物和人類一樣,是地球居民。認識這些鄰居,大概是孩子和家長都不會拒絕的事。不過,在哪裡看?怎麼看?卻會深刻影響你和孩子對動物的認識。已為人父母的讀者,童年時大約都曾見過「監牢式」的動物園:狹小的鐵籠子,光禿禿的水泥地,骯髒的餵食盆,以及見人就乞食的動物。如果你現在去的動物園還長這個樣子,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帶孩子換一間逛逛。因為那種展示方式可能已經落伍了一百多年。

早在1907年,德國人卡爾·哈根貝克(Carl Hagenbeck)就已用壕溝取代鐵籠,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無柵欄動物園」。如今「無柵欄」已是先進動物園的標準配置。除此之外,動物生活的區域要盡可能大,地勢、種植和擺設要貼近動物的原生自然環境,要根據動物習性提供玩具和模擬自然的餵食方式,以豐富動物行為。能混養的物種適度混養,喜愛群居的最好不要只養一隻,而獨居動物則避免一大群養在一起等等。甚至,動物園並不保證你能看到所有動物——探險式(Safari)動物園開放步行或行車路徑,遊客需要自己去尋找植被和洞穴掩護下的各種動物。

為什麼動物園要做這些改變?因為社會的觀念進步了。兩百多年前,當提供公眾參觀的動物園剛剛出現的時候,往好了說,遊客來參觀,是為了增廣見聞;往壞了說,就是純獵奇。同時代的類似概念,還包括人種展覽、畸形人展覽和馬戲團。帶著獵奇的心,野生動物只是玩物,孩子就學不到對生命與自然的尊重。如今,先進的動物園早已擯棄了獵奇這項功能,它們的三大工作範疇包括:研究、保育和自然教育。

動物園聚集了各種野生動物。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可以不必頂著烈日暴雨去叢林或沙漠,也能瞭解到這些物種的基本信息,或是便於長期精確紀錄牠們的生命週期。同時,動物園也擔負起動物救助和保育瀕危物種的責任。譬如,郊野發現的傷病動物或幼崽孤兒、海關截獲的走私動物、被當成寵物又遭棄養的野生動物,都有機會被送進動物園。某些野外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物種,也會在動物園復育種群,成功的還可以重新野放,譬如緬甸曼德勒動物園成功復育的緬甸棱背龜

動物園的自然教育功能,理應替代原有的獵奇和娛樂。但這方面,各家動物園之間的差距顯然還非常大。紐西蘭的惠靈頓動物園有一個獸醫手術室,它的一面牆壁是透明玻璃,參觀者可以事先從動物園官網上瞭解手術項目的時間安排。更妙的是,手術進行時,醫生會通過對講設備,給參觀者講解手術過程,而參觀者也可以直接向醫生提問。而在東南亞和中國的許多動物園裡,鑽火圈騎腳踏車之類的馬戲表演,仍是招牌項目。這高下⋯⋯立判吧?

(來源:One Green Planet

獵奇娛樂無保育教育功能

至於都市裡的「迷你動物園」,請像抵制馬戲一樣抵制它們。因為它們就像馬戲一樣,除了斂財,根本沒有保育和教育的功能。廣州正佳廣場曾經養了一隻名叫Pizza的北極熊。2016年,Pizza在網上得到廣泛關注,被稱為「最悲傷的北極熊」(本文主圖)。但是,商場負責人卻否認Pizza狀況欠佳,並拒絕將牠移交給願意接收牠的英國動物園。2019年1月,人們發現Pizza失蹤了,商場宣稱因改造工程而將其送往中國北方的海洋館,但現況不明。貓頭鷹咖啡館也同樣是披著萌皮的惡魔:貓頭鷹是夜行猛禽,你以為牠們為什麼會大白天瞪圓眼睛、緩慢地轉頭、乖乖等你來摸?因為牠們的腳通常被綁在棲木上,而瞪眼和動作遲緩,正是受到過度驚嚇的應激反應!(嚴重的話會被嚇死)除了虐待,更讓人不敢細想的是:這些商業機構,他們從哪搞來的野生動物?正常動物園有專職獸醫診所,商場有嗎?不幸死亡的那些又去了哪裡?垃圾桶嗎?

有些徹底反對動物園存在的人士認為,看模型和紀錄片就夠了。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孩子提出的問題:聽到老師回答「是真的」,孩子們望向那隻蛇頸龜,像Peppa Pig一樣由衷地讚嘆道:「哇噢」——帶他們看「真的」動物,效果無論如何都比看影片或仿真動物更好。或許動物園最終將像人種展示和馬戲團一樣,成為過時的歷史遺跡。但在人類都市發展的現階段,它仍是生態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正如卡爾·哈根貝克本人一樣:他從事野生動物貿易起家,也曾通過人種展示和馬戲團賺錢,而晚年卻成為了新式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育的倡導者,在他的年代開風氣之先——人會成長,社會的共識會改變,動物園也從未停止自身的進化。所以,請大家關注身邊的各種動物園,帶孩子參觀之前,先想想它們展示的是怎樣的核心價值,也多多敦促它們往好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

一、WAZA,Committing to Conservation: The World Zoo and Aquarium Conservation Strategy,2015。

二、Edward Porter Alexander著、李惠文編譯,〈哈根貝克與其斯特林肯野生動物園——壕溝型動物園〉,《博物館學刊》,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三、花蝕的人間觀察,〈如何看待動物園?如何評價動物園好不好?我是這麼想的〉,2017.01.03。

四、花蝕的人間觀察,〈當我們逛動物園的時候,我們都在逛什麼?〉,2019.01.28。

五、果殼網「物種日曆」,〈最近流行的「迷你動物園」,是在拿生命騙錢〉,2019.02.25。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