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最新文章社會

宋明家、 彭振家/辨識正念訓練的誤區

(來源:Thrive Global/Unsplash/Isabell Winter

近年來,馬來西亞一些私立院校、民間心理治療和輔導等組織開始掀起「正念訓練」風潮。若理解和運用正確的話,正念訓練可以協助減壓,減輕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的症狀;反之,可能會帶來反效果,甚至增加負面效應。可惜的是,在正念訓練課程大量湧現的當兒,市面上也同時浮現許多似是而非的正念思維,與相關的謬誤和迷思。因應國內過去二十年內劇增三倍的精神病患人數,本文將嘗試釐清某些普遍被民眾誤解的正念相關觀念,希望協助讀者掃除正念迷思,更正確理解這項心理治療法,也希望協助病友們舒緩病狀,遠離身心的痛苦,獲取更多的快樂。


【文/宋明家、 彭振家】

近年來,馬來西亞一些私立院校(包括中小學和大學)、民間心理治療和輔導等組織開始掀起「正念訓練」(mindfulness training,或稱「內觀訓練」)風潮。

想了解什麽是正念訓練,首先必須明白「正念」(mindfulness)這概念雖源自於佛教,但在西化的心理治療領域裡,其實和宗教信仰沒有關係。

「mindfulness」概念源自古印度語巴利文(Pāli)的「sati」,但它從來不是一個貼切的翻譯,原因很簡單—— 「sati」本身純粹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它只能被體驗,或粗略描述,無法實在言傳;想要全面定義「mindfulness」,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況且,語言本身本來就只能局部詮釋自然現象,包括一切身心經驗。

進入中文世界,「mindfulness」或「sati」被翻譯成不同名詞,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正念」、「內觀」、和「靜觀」;本文使用「正念」一詞。另一方面,想要理解什麽是世俗化「正念」又不觸及宗教,我們可以先從認識Jon Kabat-Zinn博士開始。

Jon Kabat-Zinn是美國著名正念訓練專家,以獨創的「正念減壓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享譽全球,甚至被譽為「正念教父」。其影響力可從目前有1千800萬人下載他的Headspace(一個供初學者使用耳機修習正念靜坐的手機應用程式)可見一般。身為畢業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分子生物科學家,Kabat-Zinn以科學方法給「正念」下的定義是:不間斷的、有意識的、刻意的專注於當下(present moment)、不帶批判的(non-judgmental)的,去覺察、純粹感知和接納身心的內在(念頭、感受等)和外在(聲音、影像等)經驗。

若理解和運用正確的話,正念訓練可以協助減壓,減輕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的症狀;反之,可能會帶來反效果,甚至增加負面效應。可惜的是,在正念訓練課程大量湧現的當兒,市面上也同時浮現許多似是而非的正念思維,與相關的謬誤和迷思。因應國內過去二十年內劇增三倍的精神病患人數(從1996的10.7%增加至2015年的29.2%——每十位大馬成人就有三位有心理健康問題;引自馬來西亞衛生部的《2015年國家健康和罹患病率調查報告》【註一】),本文將嘗試釐清某些普遍被民眾誤解的正念相關觀念,希望協助讀者掃除正念迷思,更正確理解這項心理治療法。

(來源:studygrowknowblog.com

一、正念訓練是一種宗教修煉嗎?

真相是:正念訓練是科學的、世俗的;它可以是某些宗教徒的信仰修煉活動,但在心理治療領域,它可以不牽涉「把腿盤起、眼睛閉上」的禪修,純粹是一種依據科學理論和臨床試驗的心理訓練。2013年8月,加拿大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Bassam Khoury博士帶領研究團隊,收集和整理209項正念訓練的研究,進行系統化的數據元分析(meta-analysis)後,總結正念訓練「可有效減輕壓力、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引自該團隊發表在《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的論文【註二】)。

二、正念訓練很簡單,純粹就是「活在當下」?

真相是:「活在當下」只是一個初步要素;慈悲善意,是必須和「活在當下」同存的。舉個例子,憂鬱症病友的其中一個普遍症狀,是時常會因過去發生的事,而過度的、不斷的回憶和關注於所犯的錯誤,進而自我譴責,甚至雞蛋裡挑骨頭的怪罪於他人;部份自尊心弱的人也常會慣性的過度放大和關注於自己的弱點——這些都不是正念要求的「活在當下」。所謂「覺察當下的身心內外和感官經驗」,不只是專注於當下,必須是不帶批判意味的、善意的、慈悲的、賞識的、感恩的、溫和的「專注於當下」。簡言之,它是「善意的專注」。

三、正念訓練很簡單,純粹是專注於身邊的一切事物?

真相是:它不是盲目的專注於一切事物,相反的,正念訓練必須是依據於智慧的、正確的心理認知。例如,焦慮症的其中一個症狀,是病友很容易專注在不舒服的生理感受(例:心口緊壓、呼吸淺、心跳加速等),病友也常誤以為這些是諸如心臟病的嚴重症狀,而自發的去留意或尋找類似症狀,結果就注意到更多類似感受,進而感覺更焦慮。在正念訓練裡,初學者學習放松自己,冷靜自己,以智慧引導自己專注在該專注的經驗和事物,而不是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關鍵是,如果病友發現思緒老是被這些症狀拖著走,一直體驗負面的感受而越來越焦慮,那他必須學習把注意力放在生命裡的正面向,例如他所擁有的專長、接受過的祝福、做過的好事、成功事績等。

四、正念訓練只能純粹覺察,不可「用腦」?

真相是:正念訓練除了覺察身心內外經驗,還包括了「記住」對心理建設有助益的勸導和指示。嘗試過正念修習的人都知道,我們會很容易「忘記」保持純粹覺察;就如一名運動新手嘗試記住教練的指示,「記得」時刻保持純粹覺察,是正念訓練重要一環。除了不斷地糾正「忘記」,和「記得」回到當下,修習者也需「記得」導引:避免同時處理多項事務(multitasking)、放下已過去的事物、專注在當下能夠做的或改善的、別把念頭太過當真(因為念頭本身很可能不是事實)、接受事物不斷改變的事實、接納不完美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專注在生命裡的美好事物。

以上第二、三和四項,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論點,但其實是個別針對正念的「善意」,「智慧」和「記住導師的指示」的三項特質作不同的澄清;這三項正念特質必須和「安住當下」的特質同步進行,才是符合正念修習的基本要求。

我們希望本文能讓讀者(尤其是精神病友和家屬)能多少對正念訓練有個比較清晰的看法,也希望協助病友們舒緩病狀,遠離身心的痛苦,獲取更多的快樂。

※ 作者感謝劉梅玉和彭開賢對本文提供寶貴意見。

【註解】

一、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IPH). 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 2011 (NHMS 2011). Vol. II: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Kuala Lumpur: Ministry of Health Malaysia; 2011. ISBN 978-967-3887-68-2

二、Khoury B, Lecomte T, Fortin G, Masse M, Therien P, Bouchard V, Chapleau MA, Paquin K, Hofmann SG.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3; 33(6): 763-77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