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亞洲週刊)
楊貴誼毫不諱言出生於笨珍一個膠工家庭,自幼便隨兄長摸黑到膠園工作;也批評殖民者瞧不起本地方言(指vernacular language,獨立前也包括馬來文)及其為殖民地人民「特製」的經濟生活以及對本地人的盤剝。他學習馬來語的初衷亦因不滿於殖民者對本地方言的輕蔑態度。斯人已遠,典型夙昔。他的離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追憶楊貴誼,不是緬懷那個時代,是他的鐵一般的意志與一以貫之的行動!
【文/莊華興】
楊貴誼可說與華馬辭典劃上等號,甚至可以說他用全部生命成就了這樁事。從二戰後至五、六十年代,華馬辭典奇缺,想學習的青年又很多。二戰期間,沙平(胡愈之)编了一本印度尼西亞語字典,據知被新加坡某文化人冒名出版。無論如何,此辭書略為簡略,且偏印尼語,未能滿足馬來亞建國時代的語境與需求。南大學生林煥文曾投入心血,就學時編起華馬辭典,基本上克服了學習馬來文的一些障礙。其時,左翼政治狂飆席襲捲新加坡,林煥文很快便轉道參與政治,在社陣旗下中選,留下其同窗楊貴誼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堅持著。
為了便於統治馭民以及出於東方獵奇心態,英殖民官僚很早便收集馬來語詞彙及各地民風習俗。衛金遜(R.J.Wilkinson)於一九〇八年便已出版羅馬拼音馬英簡明辭典(An Abridged Malay—English Dictionary(romanized))。楊貴誼與衛金遜不同之處是楊貴誼編纂之時有非常明確的服務對象。作為一名殖民地官僚兼歷史學者,衛金遜無論在撰述馬來語言、歷史或編纂馬來辭典,都無法擺脫東方主義視角,楊貴誼所謂殖民者貶低本地方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相反地,楊貴誼是在獨立年代為滿足本地華人華僑所需而編纂,自有其迫切性與適時性。換言之,楊貴誼參與華馬辭典的編纂有不可忽視的學術意義與政治義涵。
(來源:BERITA Mediacorp)
馬來語文工作者、作家與知識階層於獨立前夕,即一九五二、一九五四、一九五六年一連三次召開馬來語言大會(Kongres Bahasa dan Persuratan Melayu),目的是為馬來語在獨立後的馬來亞謀求立國基礎。在第三屆大會上,新加坡作家莫哈末阿立夫(Muhammad Ariff Ahmad)在大會上提出「語言是民族的靈魂」(Bahasa Jiwa Bangsa)的口號,獲大會接納,稍後也被語文局定為該機構口號,足見馬來民族欲以馬來語為立國之本的急切與堅定。其時,馬來文教育不成體系,馬來語言建設亟待開展¬——拼音不統一,語法不規律,甚至書寫形式是依據爪夷字母或羅馬字母亦莫衷一是。楊貴誼參加了第三屆大會,獲得很大的衝擊與啟發。其時南大生學習馬來語的熱情非常高昂,但苦於無適當的工具書,因此埋下了楊貴誼編纂辭典的念頭。其中不只有華社學習馬來語的需要,個人的事業遭受挫折,原本埋葬在心底的意念在一九五六年不獲續聘後終促使他走上這條道路。一個人一生從事的志業,涉及各種內外因素,楊貴誼都碰上了,更隱晦的是客觀大環境的結果,說白了,是上世紀中期新馬的政治環境。特殊的政治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生境遇,對知識者更是如此。
一九五六年,英國同意讓馬來亞獨立,並開始著手為馬來亞擬定獨立後的憲法。其時,絕大部分華人皆非公民,且不通曉馬來文。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假吉隆坡精武體育館舉行的全國華人註冊社團代表爭取公民權大會通過四項要求,第二項要求即「在本邦居留五年者,得申請為公民,免受語言考試。」這項豁免語言考試的要求大約可以說明當時華僑的普遍情況。
獨立後,馬來語朝向建國十年後作為國語的方向前進。楊貴誼意識到華人子弟掌握馬來語的需要與必要,在六〇年代初開始著手編纂華馬辭典。後來事實證明,楊貴誼編纂的辭典是大部分華校生在學習國語的過程中必備的案頭工具書。這直接協助華校生克服了學習國語的難題。除了學術意義,楊貴誼編辭書的作用更是在語言紛爭的建國年代折射出的政治意涵與話語。有人把楊貴誼的工作視為討好與投降主義,卻忽略了融入當地的更大格局。回顧現實,有一批崇尚英語鄙視馬來文者,今日身影安在?
楊貴誼的個案使我不期然憶起烏拉圭左派新聞工作者、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erman Maria Hughes Galeano)。加萊亞諾自嘲是在蒙得維的亞咖啡廳接受的教育,楊貴誼則毫不諱言出生於笨珍一個膠工家庭,自幼便隨兄長摸黑到膠園工作。加萊亞諾批判西班亞殖民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對拉美資源的掠奪,楊貴誼也批評殖民者瞧不起本地方言(指vernacular language,獨立前也包括馬來文)及其為殖民地人民「特製」的經濟生活以及對本地人的盤剝。他學習馬來語的初衷亦因不滿於殖民者對本地方言的輕蔑態度。
斯人已遠,典型夙昔。他的離去,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追憶楊貴誼,不是緬懷那個時代,是他的鐵一般的意志與一以貫之的行動!
※作者按:二〇二四年六月十八日完稿於病中。
莊華興 |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士,獨立研究員。研究專項:馬華文學與文教、華馬比較文學、翻譯研究。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