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社會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陳鳴諍/民主的機會教育

(來源:BERNAMA

民主知識與民主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乏知識方面的訓練,我們無法真正瞭解民主的功能;空有知識而沒有實踐,我們無法得知我們所擁護和捍衛的價值觀是否得宜,也無法驗證既有的民主體制是否只是一種脆弱不堪的假象。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如果要能容納不同的聲音,民主的開放社會是唯一的選擇。但是,過去教條式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做好準備迎接多元社會的艱巨挑戰。民主教育不是等到問題發生才來學習,而是預先學習以迎接挑戰的。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陳鳴諍】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剛剛結束,近兩屆的全國大選與政局發展從各方面考驗我國民主體制的韌性。人民從各種政治上的巨變中獲得很好的民主經驗,也更深入地瞭解民主體制的運作方式。然而,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正從傳統的威權走向開放,不僅民主機制的運作不夠完善,還缺少一套相應完善的公民教育。於是乎,我們是在一邊實踐民主,一邊學習民主。

公民教育重視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彊化的教條,剝奪自主分析與判斷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社會經驗的積累,而變得更加敏銳。民主知識亦是如此。我們很多時候缺少一個正確及完善的管道獲得民主知識,對其只停留在模糊的理解。在如此的環境之下,民主意識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些模糊的價值和印象在支撐著的。人民會模糊地知道,什麼是一個符合民主價值的社會、什麼是一個好的生活。但是,這些認知的背後很可能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看法、或者是主觀感情的支撐,而缺乏深度的內涵。

因此,各種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會成為民主教育的重要實例教材:從早期的「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運動、淨選盟(BERSIH)運動、政黨輪替、喜來登政變、疫情期間緊急狀態所引發的憲政危機、朝野簽署《轉型與穩定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ransform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懸峙議會」(Hung Parliament)等。這些在人們眼中混亂不堪的驟變,不只考驗馬來西亞民主制度的根基,同時也是鍛練我們民主思維的機會教育。每一次出現危機,都是公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並且瞭解民主體制的運作及其背後的精神理念。

(來源:Syamimi Zainal/Malaysiakini

從威權走向民主

民主不只是一套根據憲法操作的政治治理,而是在公民參與之中實踐我們所認定的普世價值及所捍衛一系列價值。本屆全國大選是「十八歲投票」及「選民自動登記制」首次於全國實施,亦產生大批的年輕首投族。他們大多是人們口中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Z世代(Z Generation)」,其思維與傾向也都與其他年齡層不一樣。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個世代的政治思維會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否可以在既有的民主模式中反映出來?還是會衝擊到民主體制本身?

有者主張,年輕的首投族在經驗與歷練上不如其他年長的人,質疑他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參與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這種質疑暗示人生歷練之重要,也暗示它能取代公民教育的位置。既使學校沒有提供完整的公民教育,後天的經驗還是能夠鍛練一個人的思維能力。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它混淆民主素養與人生歷練。公民參與需要良好的慎思明辨能力,這種能力並不等同於人生歷練。儘管在離開學校體制後,每個人日後的經歷都不一樣。但是,各種偶然的經歷並不會轉化成公民素養,更不能直接增加我們的民主知識。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體制只將僵化的、教條式的價值內容灌輸給學生,卻沒有鍛練他們的思辯能力。沒有人天生就具備一套完整的知識內容,這一切都需要後天的教導學習。公民素養難以在一套缺乏完整公民教育的環境之下被養成,年輕的首投族和其他年齡群體也沒有顯著差異,當然也沒有理由主張後者的政治思考會比前者更成熟。

從二〇一八年首次政黨輪替迄今,每個重大政治事件都是我們過去不曾經歷的民主變化。每一位馬來西亞公民都在這些事件中,第一次見識到民主政治的各種可能變異。在走出威權統治的過程及公民教育長期缺席的情況下,除非我們臨時惡補各種冷知識,否則思維的成熟度並沒有展現出任何實質的差異。而公民素養的養成,並不是依靠各種偶然因素的積累而形成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這種偶然性降至最低。

(來源:東方日報

公民教育之必要

過去,當威權體制還存在,很多人都被灌輸「學校裡不能談論政治」或其他敏感課題。其實,這就錯失一個透過正確管道,從小教導孩子民主教育的好機會。學校一直是一個威權的縮影,很多東西亦是不容受到挑戰的。到了今天,這樣的觀念依然根深柢固。弔詭的是,既使是在學校裡,我們隨處都可以找到民主機制運作的影子,而學生們也參與其中。在僵化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已經無法自己思考和處理所面對的問題。更何況,民主政治是一種集體的公民參與,人們不會因為日後的歷練而能夠更好地思考這類複雜的問題,並做出更好的決定。因此,一套完善的公民教育是有必要的。

放眼全球政治近十年來的發展,民粹與極右派興起。種族與宗教的保守論述撕裂一個社會,加深人民之間的分歧。馬來西亞也不例外。更嚴重的是,這些保守論述容易滲入政治選舉中,進而讓公民透過選票表達自己的選擇。這類聲音會隨著大環境的嚴峻挑戰而變得刺耳。多元的民主社會裡是否容許這類極端刺耳的聲音出現在公共領域,將會是接下來公民社會需要思考與論辯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不能等到學生離開校園後,訴諸日後經驗積累的偶然性,才來學習及思考這些問題。

民主知識與民主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乏知識方面的訓練,我們無法真正瞭解民主的功能;空有知識而沒有實踐,我們無法得知我們所擁護和捍衛的價值觀是否得宜,也無法驗證既有的民主體制是否只是一種脆弱不堪的假象。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如果要能容納不同的聲音,民主的開放社會是唯一的選擇。但是,過去教條式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做好準備迎接多元社會的艱巨挑戰。民主教育不是等到問題發生才來學習,而是預先學習以迎接挑戰的。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