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書評·隨筆

潘婉明/離開的人才言說:評吳易叡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當代評論第11期——書評·隨筆】

書名: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作者:吳易叡
出版:臺灣:行人,2016年9月
國際書號:978-986-9358-81-1

摘錄:

《赤道上的極地》的題材繁多,嚴肅的、日常的、抒懷的兼而有之,不過課題之間不無重疊、交錯。新加坡小國寡民,她所面對的問題與狀況,無不圍繞著核心打轉,經常有共同的源頭,互為因果。新加坡在全球聯動的發展進程中,其處境不算獨特,但在急遽的社會變貌下,在本土歷史斷裂的危機裡,在去異質的國族打造工程中,以及在強勢政府長期執政之下,拓展出自己獨有的面貌。而吳易叡對新加坡的認識,遠超出一個短暫寓居者所掌握的。他觀察敏銳,能在細微處談大問題。

…… ……

新加坡是一個價值二元化社會,到處充斥著階級意識的標簽與分化(如菁英vs平民、公寓vs組屋、擁車vs搭車、本地vs外來、英語vs方言等),人們也被規訓成一個集體,面貌一致而主體模糊。作者問:「是什麽把孩子們塑造得如此相像?」事實上在國民性格打造工程之下,不只是孩子,全民都很相像。新加坡一向擅用政策綁架生活在島國的全體人口,用利多留住達到標準的人才,用門檻篩走條件不符的負擔,這不只讓國人朝政府訂製的模具型塑自我,連旅居者也不自覺地依照這個國家的性格調整自己、配合演出。

…… ……

本書有副標題〈新加坡微民族誌〉。讀畢深感這個「微」字用得極好。這裡有兩層意義,首先是書中所收文章,不僅只時評,也有結合社會觀察、職場參與、個人角色、生活體驗的隨寫,其中有批判也有抒懷,雖有人類學民族誌的手筆,也不無散文的格調,因此「微民族誌」很適切地傳達了這個寫作性質。其次,作者有見微知著的洞察力,但他行文遣辭也處處見出謹小慎微。乍讀本書,覺得作者文字坦率,每在適當時把他的觀察跟外在結構連接起來,達到某種揭穿、戳破的效果,因此《赤道上的極地》對自我優越的新加坡人而言,算是嚴厲的。

…… ……

(潘婉明,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欲閱讀全文,請購買本期《當代評論》。有意訂購者,請聯繫林連玉基金行政部 03-21422496/97或電郵至info@llgcultural.com,也歡迎上門訂購。謝謝!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