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訪·對話

謝偉倫/訪問吳叡人:世界知識地圖上的民族主義

【當代評論第11期——專訪·對話】

臺灣向何處去?臺灣的主體建構應如何處理多元族群的歷史意識問題?又如何面對多重帝國夾擊與殖民化問題?……臺灣學者吳叡人從青年時期參與學運,到投入學術研究工作,一直都以極為認真、嚴謹的態度思考關於臺灣的族群、民族與民族主義等重要議題,是研究臺灣民族主義及族群政治問題的重要學者。他翻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Imagined Communities)一書而廣受矚目,榮獲1999年十大好書獎,並經臺灣翻譯工作坊首屆翻譯研討會,推薦為九〇年代臺灣學術性翻譯好書。

本期趁吳叡人博士來馬期間進行專訪,從異鄉經歷學術的洗練,暢談臺灣反殖民族主義之繼承,到追求民族獨立的志業。


吳叡人(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專長包括:比較政治、政治理論、亞洲民族主義研究、臺灣政治史、臺灣政治思想史、日本近現代政治史、日本近現代政治思想史等)

專訪、整理:謝偉倫(當代評論特約執行編輯)

(以下為專訪內容摘錄)

吳叡人:在臺大時我都忙於事學運,沒有系統地讀書,等到去芝加哥時,才第一次真正接受嚴格、系統性的學術訓練。我是八〇年代末期開始在美國讀書,對我們而言,那個世代最大的問題就是臺灣認同到底該如何?比方說臺灣認同為什麼會出來?如何在歷史過程與經驗事實中理解它?該怎麼為它辯護?因為這些東西出來後,不斷受到當時舊的中國認同的壓力與批評。

我們那個世代很像目前香港的雨傘世代,感受到新的認同跟過去不一樣,卻沒有理論可以遵循。我們想要了解到底所謂「臺灣人」概念是怎麼來的,沒有任何前輩可以真正指導我們,那時也沒有一個叫作臺灣研究的領域。很多時候我們得閱讀地下書刊,但在知識上不能滿足我,所以必須用更嚴謹的方式去了解它。出國的主要目的就是處理與理解何謂臺灣認同、如何去justify 它;另外也希望透過社會科學訓練,為臺灣學運跟民主運動找到「秘方」或 「公式」。

由於左派比較重視階級研究,在八〇年代以前的民族主義研究並不那麽發達。自從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蓋爾納(Ernest Gellner)等幾本重要著作出爐後,完全改寫當時的民族主義研究。

…………

民族主義研究主要是從經驗上,透過社會科學理論理解臺灣認同的形成。還有,透過政治哲學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國家的national identity,譬如在道德的正當性上面該如何為它辯護。當時一般左翼或自由派都認為national identity是狹隘、右派的東西。可是一方面你又不能否定凡人的存在,很難回避這種政治認同,對不對?比方說我有很強烈的臺灣人認同,我不認為這是錯的,但很多人會告訴我這是狹隘的地方意識,我很難理解為什麽它一定是狹隘的。為什麽人除了普世認同之外,不能夠有自身的在地認同?

…………

欲閱讀全文,請購買本期《當代評論》。有意訂購者,請聯繫林連玉基金行政部 03-21422496/97或電郵至info@llgcultural.com,也歡迎上門訂購。謝謝!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