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紀元中國語言文學系臉書)
金枝芒的作品有無產階級文學强調的階級批判與革命戰鬥性,他的時代是中國左翼文學還未被歷史化以及被納入制度化的時代,因此其寫作並未遵循中共建政後的做法,即無產階級文學自我經典化,反而堅持著左翼文學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義,他寫於戰前的短篇〈八九百個〉已略見端倪,到長篇〈饑餓〉臻達高峰。閱讀金枝芒作品,不難感知他孜矻追求的是理想的社會與完好的人性。這是金枝芒留給馬華文壇最可貴的遺產。
【文/莊華興】
無可否認,左翼文學對寫作有很鮮明的立場與態度。黑格爾指,立場與態度決定它是否屬於左翼而不是依據,這個基本觀點產生了一股文學思潮。在文學現實功能上,左翼文學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在社會的認識上,它了解到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對立,進而對被壓迫者的生活的關注以及對其遭遇的同情;在文學的認知上,它強調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與社會本質,因此,有「反映現實生活」和「為社會而藝術」的說法。約言之,左翼文學是「被壓迫者的文學」(literature of the oppressed),它為被壓迫者服務,其思想也深受被壓迫者所形塑。
左翼文學在馬華文壇有一段頗為悠長的歷史。根據方修,戰前1927年馬華新文學便出現新興文藝作家與作品,這顯然受中國革命文學思潮的影響。左翼文學的服務對象因社會發展而產生變化。早期馬華左翼文學主要的書寫對象是社會底層民眾如被剝削的華工,然而在今日社會,被壓迫者不限於工、農或勞工階層,在跨國企業普遍化與資本橫行的當代,更多的是打工族或工薪中產階層都面對各種形式的剝削與壓迫,除了薪資與工作時間問題,工作環境與福利問題亦成為當下常見的社會問題。
▲ 馬華著名左翼作家金枝芒。(來源:南洋商報)
金枝芒簡歷與創作
金枝芒是馬華著名左翼作家。原名陳樹英,1912年生於江蘇常熟。幼時在家鄉農村學校受教育,初小畢業後,入縣城高小讀書,畢業後再考入江蘇第一師範的鄉村師範科。時年17歲。受五四啟蒙與革命運動影響,級任老師傾向教白話文,並介紹閱讀革命文學書籍。在校期間曾參加第三黨的活動【註】,對他後半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臨畢業前他與同校女生周文琴相識相戀,因而反抗家人幼年時安排的婚事。周文琴畢業後亦逃婚,與金枝芒在杭州結婚。後經友人介紹,於1937年南來。抵達星洲後,即爆發七七事變。他們倆北上霹靂州濱海小鎮督亞冷同漢學校教書。
金枝芒的一生創作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戰前抗戰時期,其次是戰後初期抗英時期,第三階段是地下活動時期。第一階段的寫作受中國抗戰的影響,在執教初期三四年間,創作量比較高。他以殷枝陽、金枝芒、乳嬰等筆名在《星洲日報·晨星》(主編郁達夫)、《南洋商報·獅聲》(主編張楚琨)、《星中日報·星火》(主編葉尼)等副刊寫雜文、小說、散文和評介。除了寫抗戰作品,金枝芒也投入其他抗戰活動。轉入地下多年以後,他在自撰簡歷中透露:「在救亡運動中,幫助當地青年演戲籌賑,也因吳天關係幫助辦過文藝刊物和為進步刊物寫點文藝作品,最後由姓陳的同事介紹,參加了『抗援』的活動。」(周力,1960.12.15)
耳聞目睹與實際的參與給他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創作資源。〈新衣服〉、〈八九百個〉、〈小根是怎麼死的〉、〈姐弟倆〉、〈逃難途中〉、〈弗琅工〉是本時期的重要作品,作品見於《星火》、《晨星》、《獅聲》、《世紀風》、《南洋週刊》、《文藝長城》等副刊。1938年4月至10月,他連續寫了幾篇評介,如〈給孩子們介紹一個好童話——文件〉、〈清償》、〈大家應讀的《家書》〉、〈大地的海〉、〈山靈〉。他在一篇短小的散文〈那樣的一些好書〉透露個人的閱讀愛好與選書:「就好像我了解我的朋友都是好的朋友,我知道它們都是些好的書。有時是從一些書評裡去獲得這些了解,而最多的卻還是直接上的偏愛。我為什麼偏愛它們,那就是因為它們的主人——可尊敬的作家們及其他——為我所偏愛的原故。」(周容,1946.05.27)。在他閱讀與推介的作品之中,有蘇聯作家如班台萊耶夫的童話《文件》、《列寧家書集》等,也有評介中國的作品,如白朗抗戰小說《清償》、端木蕻良長篇小說《大地的海》、胡風翻譯朝鮮台灣短篇小說集《山靈》。這對他在戰後寫文學評論有一定的幫助。
日軍侵佔馬來亞期間,經校友介紹,金枝芒在曾吉甸鐵船公司的鐵廠當燒焊學徒,並參加由馬共領導的「抗日同盟會」。1943年,生活的拮据與形勢愈嚴峻,他轉移到農村黑水港開芭。這時期他加入馬來亞共產黨。戰爭結束後,他先後擔任太平《北馬導報》和《怡保日報》編輯,這兩報都是公開出版的報紙。1946年初,《怡保日報》被查禁,金枝芒奉調到吉隆坡,先是擔任抗日軍退伍同志會機關報《戰友報》編輯,後進入《民生報》任副刊編輯,1948年《民聲報》被查封以前,其黨內領導李安東亦於該報任記者,「魯迅青年」周金海、陳普之,還有曾任加影華僑學校校長的張天白(一署張曉光)曾與他共事,可謂濟濟多士。《民生報》創立於1945年8月下旬,為馬共中央機關報,社長為李少中(李浩揚),總編輯為林芳聲。
▲ 金枝芒部份著作書影。
僑民文藝批評論爭
戰後初期,他以筆名周容開始寫文學評論。1947年12月26日,他在《戰友報》發表〈談馬華文藝〉,引發僑民文藝的批評與論爭。1948.01.17、19、20、21、23、24日,他在自己主持的《民聲報·新風版》發表長文〈也論僑民文藝〉,批駁以沙平(胡愈之)為首的中共地下作家,並提出「書寫此時此地」的觀點。參與討論者頗眾。上述兩篇文章對中國中心主義提出嚴厲的批評,宣告馬共和中共在文化觀點上的公開決裂,金枝芒的「此時此地」論開啟了馬來亞華人思考「馬來亞化」諸問題。母庸質疑,這些思考是由左翼人士領頭發起的,然後才有五〇年代中期《蕉風》雜誌的「純馬來亞化」之說。1956以後,美國對東南亞華人的冷戰宣傳政策進行調整,從反共、鼓勵親台到鼓勵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甚至與當地文化同化。應對這種宣傳攻勢,左翼人士表面上配合英殖民者大力推動「馬來亞化」理念,實際上隱含脫殖獨立,自主自決的訴求。
1948年6月20日,殖民政府頒佈戒嚴令,馬來亞共產黨被列為非法組織,反政府與左翼人士被逮捕、拘禁乃至驅逐出境。金枝芒轉往彭亨,隸屬第十二支隊,負責宣傳與教育工作,1953年隨部隊輾轉抵達馬泰邊區。1961年,受組織之命經越南赴中國。從1948年6月至1961年,金枝芒正值壯年時期,也是他的寫作高峰期。結合他的戰鬥經驗與戰友們的故事,他在本時期完成了代表作抗英戰爭長篇小說〈饑餓〉,1959年由火炬出版社油印出版,翌年10月1日由吉檳州北星社第二次印刷出版。1958年,他主持編輯系列戰鬥故事叢書《十年》,共14集,並收入金枝芒的中篇抗英戰爭小說〈烽火中的牙拉頂〉和〈甘榜勿隆〉。金枝芒的代表作《饑餓》一直到2008年,才得以公開流傳。馬華文壇對乳嬰/金枝芒/周容並不陌生,但他寫於部隊中的作品與他的隱匿身份一樣,長時間處於存而不在的狀態,與馬華社會處境頗為應合。
▲ 新紀元大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於2017年舉辦的「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座談會海報。(來源:赤道論壇)
堅持左翼理想主義
孟繁华在〈左翼文學與當下中國文學〉一文指出:我們在當下文學中已經很難再讀到浪漫和感動。而左翼文學的最大特點可能就是它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義,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戰鬥性。(孟繁華,2002,76)無可否認,金枝芒的作品有無產階級文學强調的階級批判與革命戰鬥性,但也不失左翼文學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義。然而,一般評論者只強調前者而忽略後者。須知,金枝芒的時代是中國左翼文學還未被歷史化以及被納入制度化的時代,因此金的寫作並未遵循中共建政後的做法,即無產階級文學自我經典化,反而堅持著左翼文學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義,他寫於戰前的短篇〈八九百個〉已略見端倪,到長篇〈饑餓〉臻達高峰。閱讀金枝芒作品,不難感知他孜矻追求的是理想的社會與完好的人性。這是金枝芒留給馬華文壇最可貴的遺產。
1968年,金枝芒赴湖南益陽四方山參加創建「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1969年11月15日任職電台中文部主編。期間,完成編纂《華語馬來文對譯簡明詞典》。
1981年6月30日,電台結束後,他擔任馬共中央海外代表團秘書。這期間,他嘗試擴寫中篇〈烽火中的牙拉頂〉,已完成三十餘萬字,2011年21世紀出版社出版,書名《烽火牙拉頂:抗英戰爭長篇小說》。1988年1月28日因心藏病發,逝世於北京醫院。
【註】1930年8月,國民黨左派為貫徹孫中山「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於上海創建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時稱第三黨,即農工黨前身。
【參考資料】
金枝芒(2008)。《饑餓:抗英民族解放戰爭長篇小說》,吉隆坡:21世紀。
孟繁華(2002)。〈左翼文學與當下中國文學〉,《中華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頁74-77。
周力(金枝芒)自撰簡歷(1960.12.15)。
周容(1946.5.27)。《那樣的一些好書》,星洲日報.總匯報聯合版·晨星,第2版。
莊華興 |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組副教授。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