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書評·隨筆最新文章

陳琮淵/觀者所見:東南亞的新貌——轉型的動力與未來圖像

(來源:中華民國外交部: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民主是聯繫台灣與東南亞的重要紐帶,也是樂於分享且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而非欲加於人的意識形態。在全球及區域局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供需關係翻轉,挑戰與契機互見,台灣與東南亞命運交織,當可共榮互利,攜手落實發展願景。台灣要鍛造出廣為納受的東南亞區域認同,除了自我改造及加強交流之外,紮實的基礎研究必不可少。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社群應積極開拓新興議題、在地研究與比較研究,嘗試跨學科對話、多元方法實作,將知識產出轉化為強化台灣與東南亞相互了解的社會實踐。


【文/陳琮淵】

疫情期間,管控增加,移動受限,為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卻也是冷靜思索區域發展及社群連結的好時機。台灣的「新南向政策」(New Southbound Policy)既因防疫表現得當而受到關注,也因名嘴不當發言及公共空間議題,而招致國內外譏評。「不是在大力推動新南向?怎麼還……」、「對東南亞有莫名的優越感」、「不了解當地情況還亂發議論」的句式,成了最直接且具體的質疑。一項政策的成效可受公評,更會因為評估週期、具體指標及直觀感受在不同受眾間引發迥異評價。那麼,誰該為此起身回應?是官僚及其幕僚?媒體與名嘴?還是東南亞研究者及民間組織?又,如何回應才能體現「新南向政策」強調的「以人為本」?

若以出版作為觀察指標,近期台灣有關東南亞事務的著作,無論是面向大眾的觀察報導、田野反思、志工經驗,抑或是挖掘以往較少關注的轉型議題及國別研究,不僅文本形式活潑多元,也更強調區域共生共創及以團隊方式探索跨國議題。當中,《東南亞的新貌——轉型的動力與未來圖像》尤其值得關注。首先,該書系2016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轉型政治下的東南亞:共創以民為中心的新議程」論文選編,而正是在這場研討會的開幕式上,蔡英文總統宣布「新南向政策」作為台灣東南亞區域政策的主軸與指標;其次,這也是該年會第二十次舉辦,象徵了台灣東南亞研究社群的成長與傳承,書名也特別致敬了首屆研討會的專書《東南亞的變貌》;第三,本書出版於「新南向政策」邁向新階段的當下,見證了幾波南向政策以來台灣與東南亞的共變發展。雖未必直接談論「新南向政策」,書中各章已從理論、個案及政策分析等不同層面,回應了前述質疑。

該書所收錄的十篇論文,圍繞著政治轉型、外交轉軌及社會轉變的「三重變革」為主軸,觀點新穎且反映了學術議題的動態。國別事例既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台灣社會熟悉且往來較多的國家,也取材自柬埔寨、緬甸及東協互動等,更是借鑒了日本對東南亞諸國發展援助的經驗。研究議題除了傳統的區域政治經濟學,也對民主、選舉、伊斯蘭、觀光、外交及移工政策進行更見深入的理論分析。顯示了過去廿年來,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社群,已在描繪東南亞變貌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對於東南亞轉型過程的理解,而將之進一步落實到政策實踐,則將會是一個長期溝通說服、重塑日常生活想像的過程。

在〈導論:東南亞的轉型與轉型的東南亞〉一文中,兩位編者主張,在全球及區域局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供需關係翻轉,挑戰與契機互見,台灣與東南亞命運交織,當可共榮互利,攜手落實發展願景。也就是說東南亞的轉型,必有台灣的參與;台灣的發展也少不了東南亞的投入。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推動而言,一方面要進行自我改造,誠心以待,發展「作為東南亞的台灣」的治理機制及區域認同;同時也要「以民為本」妥善規劃、具體落實「台灣的東南亞作為」。這不僅是政策成敗關鍵,能否在大國博弈的新格局下順利參與區域共同體的建構,也將牽動國家發展及人民福祉。用編者的話來說,即是:「讓共同體能夠存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與生命世界連結的片段。這個同中有異、異中存同的多元區域共同體,並不是要打造一個『一統』的超國家文化,而是要讓各種不同的特色、主張、聲音能被衡平呈現」(頁13)。

(來源:Taiwan Business TOPICS

民主是聯繫台灣與東南亞的重要紐帶,也是樂於分享且彼此尊重的生活方式,而非欲加於人的意識形態。在民主體系下運行的任何政策,既不可能完美無暇,也不會去壓制不同意見的表達,其可貴之處在於較好的糾偏機制及開放心態。我們要了解轉型的內涵乃是共同信念下的集體行動;政治倒退、貧富不均以及各種跨域治理問題時刻提醒著人們,發展絕不是線性向上的,公民社會參與及批判性反思尤為重要。《東南亞的新貌》也大聲疾呼,台灣要鍛造出廣為納受的東南亞區域認同,除了自我改造及加強交流之外,紮實的基礎研究必不可少。台灣的東南亞研究社群應積極開拓新興議題、在地研究與比較研究,嘗試跨學科對話、多元方法實作,將知識產出轉化為強化台灣與東南亞相互了解的社會實踐。

《東南亞的新貌》本於台灣的視角,為讀者提供了觀察東南亞轉型政治的三個維度:政治外交、區域整合及社會文化,其所強調的東南亞文化多元並存與發展格局的轉變,正是反思台灣社會現狀的絕佳參照。對於台灣的政策社群,挑戰既不在於提出詞章華麗的政策論述與對內宣傳,也不在於競逐國際權力縫隙的短線操作,而是以堅定的態度建立長期可信的政策形象。對於台灣的研究者而言,除了看見東南亞變化中的面貌,精確掌握轉型後的新樣態,更要描繪變化的成因與機制,分析深刻影響著台灣與東南亞轉型的動力學。不可諱言的,再精妙的學術論述、再成功的政策實踐要轉化為全民共識,甚至要想扭轉固有的漠視及偏見,皆需要時間及極大的努力。台灣需要東南亞,更需要向東南亞學習。從台灣出發走向東南亞的第一步,就是擺脫看待東南亞時的國族主義及比較優越感幽靈。只有解放僵固思維的區域想像力,才不會囿於觀者所見、聽者所聞,也才能共創互惠雙贏。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