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華日報)
馬來西亞華人並非不能關注台灣、香港、中國局勢,而是抱持的立場、視角,應以跨國公民社會的連結出發,聲援別處不公不義之事,而非響應任何政權所動員的「民族的偉大復興」號召。新冷戰的國際氛圍下,董教總該顧慮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表態,會否令我國族群關係倒退,讓不同政治立場的華人又陷入不必要的「涉外」紛爭;同樣地,馬來西亞華人欲涉入台、港、中等國際政治議題時,也該顧及到自身是否無形中強化了「馬華」就是附庸於中國或台灣的局面。
【文/杜晉軒】
董教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之聯合簡稱)在今年6月2日突如其來地發表感謝中國支持華教、抗疫的文告,一石激起千層浪,有論者質疑董教總是在六四前夕「選邊站」,或批評是對中國獻媚。無論原因為何,都一再體現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總是容易捲入兩岸意識形態鬥爭場域的老問題。再進一步溯源的話,離不開東西方冷戰鬥爭的歷史脈絡。
董教總的爭議性文告發出來後,有論者(多有留台背景)批評董教總忘恩負義,只高調感謝中國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卻未以同樣標準感謝早期台灣僑教政策為獨中培育了眾多師資,為華校生開拓升學出路。
儘管相關批評者的說法沒錯,確實台灣背後那套以「正統祖國」自居而輸出的僑教確實幫了馬來西亞華教不少忙,但試圖把台灣因素拉入而行反親中的論述,可能無形中又強化了馬來西亞華社該附庸於台灣還是中國的刻板印象,再度使自身的主體性缺位,自願成為兩岸政治鬥爭在海外「戰場」的馬前卒。
舊冷戰下的產物:大馬(僑生)留台人
如果硬要感謝任何一方的話,不如考慮感謝美國吧!若不是七十年前韓戰爆發,美國提供美援協助台灣發展僑生教育(給僑教的美援助從1954年維持至1964年),台灣就不會有能力吸引更多東南亞華裔學生「回國」升學。可以說,美國對東南亞的華教發展也是居功厥偉。
如今2020年,彷彿歷史再一次輪迴。七十年前東西方的舊冷戰格局,導致韓戰爆發,間接地催生了台灣僑教地發展,接著再奇妙地間接支援了馬來西亞華教的生存。七十年後,美中因貿易戰、5G通訊技術主導權、香港問題又進入了一輪「新冷戰」,而在馬來西亞這裡的邊陲戰場,華人社會又再上演著親中派與非親中派之爭,最明顯的,就是所謂「中華膠」或「慕洋犬」之間的相互標籤謾罵,其中「留台生」也成了難以逃脫的被針對群體。
潘婉明曾經提到「馬來西亞華社本來就是一個很容易陷入分裂的虛擬共同體」。過去這幾年,華社因台灣太陽花學運、香港雨傘運動、香港反送中運動而一再分裂。在這裂解的過程中,其中一群體——留台人,尤其是年輕一輩,更成為眾矢之的。近年來許多赴台留學的馬來西亞人不乏共同的生命經驗,即回到自己的國家時,常遭到親友或親中華人的「忠誠度」檢視,若在上述事件中立場與他們相反,就動輒以留台生都被民進黨洗腦、數典忘祖等不堪入目的字眼謾罵;至於難得一些對台灣僑教歷史有了解的,則會嘲諷道,因為去台灣都是成為「僑生」,而僑生都是國民黨「反共復國」的政策,因此馬來西亞留台「僑生」會反共「不意外」。(註:台灣在1998年才允許馬來西亞華人選擇以外籍生身份留台)
可以這麼說,華社有批評留台生是「反共」、「被洗腦」的聲音存在,也不完全是因為近幾年的港台政治運動而突然冒出的,背後是有過去台灣僑教因冷戰反共的時代因素,如同當年馬華公會中的國民黨人就一直和台北的國民黨保持聯繫、左派立場的華人不一定會選擇到台灣留學。儘管不是百分之百,但難以否認的是,確實許多解嚴後留學台灣的留台生,因經歷過台灣民主氛圍的年代,多少可以同理當前台灣與香港的政治困局,也因這種情感關係,容易成為親中華人批鬥標的物。
(來源: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無論是否認同「留台生」必然反中這假議題,都該意識到,這種視留學地為「原罪」的思維是相當危險的。儘管同樣是留台生,未必都對藍綠陣營有相通的情感,若要同質化地看待這群體,那反過來說留中生(即留華生)應然是親中的嗎?其實也非必然。許多在中國生活過的馬來西亞學生,也未必認同中共治理下的政治生活模式。
再以董教總的文告風波來看,反對者批評的論述,若要建立在拉入台灣因素之上,恐會加深「留台生」是附庸於台灣的刻板印象,也有可能把「留台」、「留中」者陷於不必要的想像的鬥爭之中。因此面對諸如董教總,或其華團與中國有微妙關係的事件時,批評者的論述該如何超越「非中即台」的想像,或許堅持以馬來西亞利益為出發,才是根本之道。
董教總與華社的距離
董教總的文告之所以掀起波瀾,這背後的因素與近年的「中華膠」與「慕洋犬」之爭不無關係。
針對華社近年的「中華膠」現象,已有不少文章撥亂反正,筆者較早前的拙作〈「大中華膠、慕洋犬、廢青」這不是談香港,而是分裂中馬來西亞華人網民世界〉也有許多觀察,歡迎讀者參考。
在高度對立的社群網路空間裡,除了「中華膠」與「慕洋犬」外,我們還能看到各種「被想像的共同體」之間的對立,如「留台生」vs「留華生」、「獨中生」vs「國中生」等。其中在「獨中生」vs「國中生」的議題上,顯露出董教總與華社中廣大華裔國中生疏遠的距離。
(來源:Utar Confessions)
近來某些臉書社團如「Utar Confessions」,開始出現部份華裔國中生(華中生)對獨中生、董教總的國家「忠誠度」檢視的文章,他們質疑獨中只學中國史、課綱是跟隨中國或台灣。網絡上部份立場較激進反中的華人,也質疑獨中的教育容易培養出「中華膠」。在筆者的現實生活經驗中,也曾面對過國中背景的華裔朋友的質疑。儘管這些質疑邏輯上未必成立,但當這些過去來自馬來族群的質疑,已轉由非獨中背景的華人提出時,董教總確實該省思如何重回華人社會、全民社會,而非一直北望神州。
我們常看到,董教總時時刻刻得應付外界批評獨中教育內容不夠本土,疲於解釋獨中教育課綱不是中國的、歷史課本不是只有中國歷史等質疑。然而,再多的解釋,也難以抵消因與中國的距離而形成的負面形象。
如同日前《東方日報》的評論文章〈華教發展擺脫不了中國〉所言:「我國華文教育發展長期著重的論述都是民族文化傳承、華人文化的根這類本質論的族群情感論述,對於教育專業發展部份長期匱乏,一直以來都是依靠國外的支援的結果,1990年代以前是台灣僑務委員會與僑教政策,1990年代後是中國的龐大資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華團以及各級華校仍無法擺脫各類外來資源,而如何避免自主性被『侵蝕』是今天備受關注的重點……」
對立的「社群網戰」
無可否認,中國近年來確實積極支援馬來西亞獨中教育發展,但也因中國近年在國際外交上日顯霸權姿態、與我國在南海有主權爭議等因素,也令不少人擔憂中共對馬來西亞華社的統戰會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此時國內族群關係依然脆弱,從未實現過去許多有「大中華情意結」的華人企盼的:「中國越強大,大馬華人地位越高」,反之因國內華人中華民族主義高漲形成的「中華膠」現象,不僅讓華社內部之間的裂痕更撕裂,部份馬來社群對「中華膠」現象也感不安,況且友族同胞早已能透過翻譯軟件看懂一些華人的種族歧視、親中言論。
回顧歷史發展,早年的馬來亞華社,有土生華人與新客、保皇派與革命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族群內部鬥爭,不過這些鬥爭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當時身處英殖民時代下華族是中國華僑,自然會涉入中國的政爭。然而,今天的華社再因「中國因素」而陷入紛爭,雖然看似很正常地延續了我們先輩也在做的事情,但今天華人已是馬來西亞公民,過度地將自身代入兩岸的政爭場域中,始終是不必要的,徒增他人(可以是華人或友族)質疑大馬華人的國家忠誠何在。
筆者要強調的是,馬來西亞華人並非不能關注台灣、香港、中國局勢,而是抱持的立場、視角,應以跨國公民社會的連結出發,聲援別處不公不義之事,而非響應任何政權所動員的「民族的偉大復興」號召。
最後,在新冷戰的國際氛圍下,董教總該顧慮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表態,會否令我國族群關係倒退,讓不同政治立場的華人又陷入不必要的「涉外」紛爭;同樣地,馬來西亞華人欲涉入台灣、香港、中國等國際政治議題時,也該顧及到自身是否無形中強化了「馬華」就是附庸於中國或台灣的局面。
杜晉軒 |
畢業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世新大學新聞系,目前旅居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正研究台灣戒嚴時期遭政治迫害的東南亞華人的故事。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