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ew Naratif/Khairul Effendi/Shutterstock)
這次希盟政府垮台,主要遠因固然源於公正黨內部派系傾軋,以及各黨目標南轅北轍,同床異夢,但更關鍵的是馬哈迪遲遲不肯確定交班給安華的日期,導致政府最高領導層前景不明。經過一星期的政治震盪,馬來西亞的君主立憲制遭遇重創,公民社會再度被政黨綁架,更賠上了許多人寄以厚望的希盟政府,是時候啟動為馬哈迪除魅的工程。雖然我們也都知道以馬哈迪那種強悍而不認輸的個性,任何時候給他的政治生涯下定論都顯得太早,但此刻他摔下神壇如果能夠讓一些人領悟到依賴領袖魅力治國或打選戰的危險,則社稷幸甚。
【文/唐南發】
從2月24日馬哈迪忽然辭職而導致希盟政府瓦解,到六天以後慕尤丁宣誓成為首相,期間所發生的種種政治突變令人嘆為觀止,也進一步印證他對本身領袖魅力的迷信。
英文的魅力——charisma,一字源自《新約聖經》裡使徒保羅所寫的希臘文字charis,即上天所賜予的,屬靈的恩惠/恩賜,而非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更重要的是這種恩賜必須超然而實在,意思是它不能只是一種讓領袖自爽的能力,而是同時也能讓群眾感受到其好處,產生認同,從而減弱對教會體制的依賴。
繞過甚至破壞體制,建立個人威信以達到政治目的,是魅力型領袖的特點;領袖憑藉其魅力型權威 ,以近乎救贖群眾的使命打破傳統和官僚體系。因此,看似具有魅力的領袖對民主體制最大的威脅是他們經常挾持民意做出違反民主程序的舉動。具有超凡魅力的領導人會讓群眾激動甚至著迷,但危險就在其不可預測的領導方式難以讓一個政黨或民主國家經常處於健康的狀態,反而危機迭起。
人民既然想在領袖身上尋找魅力,這股力量就必定是帶有一種神秘成份,且非常人所具備的。例如馬哈迪的長壽和魄力都或多或少助長了盟友,對手和民眾對他的敬畏。
(來源:The New York Times/EPA/Shutterstock)
政治上的魅力領袖,通常都平民出身,因為平民較少為高階社會的規矩或禮儀所牽絆,也更具代表民眾的合法性。馬哈迪正是1957年以後第一個平民出身,且未曾在國外受教育的首相,這或許解釋了他對王室或傳統馬來貴族和精英的不屑,在過往以挾持「民意至上」,與馬來統治者起衝突時,輕易得到馬來社會基層支持,甚至達到體現多於代表民意的程度。
馬哈迪兩次都選擇在國內進行心臟繞道手術,因為他知道很多馬來王室成員和達官貴人一有病就往新加坡就醫;他則以行動告訴民眾一個真正愛國愛民的領袖,不會像社會精英那樣,對本國的醫療體系缺乏信心。
馬哈迪無疑是極具魅力的領袖,但他的魅力主要在於他善於以出奇不意的言論或舉動應付政敵,震懾群眾。至於其意識形態或政治思想,其實並無過人之處。例如他兩次拜相,任期加起來達到二十四年,大部份時候卻只是在老調重彈,不斷重複《馬來人的困境》一書的內容。
馬哈迪真正讓人擁抱他的不是理念,而是透過製造對立,猜忌,懷疑,憤怒或恐懼博取各方支持:馬來人vs非馬來人,穆斯林vs非穆斯林,「保守穆斯林」vs 「開明穆斯林」,統治者vs平民,以及2018年大選前兩年的納吉夫婦 vs 群眾。馬哈迪穿Bata鞋(下圖),馬哈迪吃梳打餅,馬哈迪夫人拎著樸素的背包跟在丈夫後面等等畫面,都一度引領風潮,在強化民眾對納吉夫婦奢華濫權的負面印象之時,也為自己和夫人「與民同在」的領袖魅力加分。
(來源:The Straits Times/Facebook/BATA/Instagram Azran Shah)
換言之,馬哈迪只是勝在比一般人嗅覺靈敏,敢於操弄民眾情緒,儼然以馬來人的先知自居,期許如摩西般帶族人出埃及,過程中卻吊詭地造就了自己是法老的獨裁者形象。
這次希盟政府垮台,主要遠因固然源於公正黨內部派系傾軋,以及各黨目標南轅北轍,同床異夢,但更關鍵的是馬哈迪遲遲不肯確定交班給安華的日期,導致政府最高領導層前景不明。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在《經濟與社會》一書就提及魅力型領袖雖然足以動員群眾,卻又因為熱衷反抗傳統或動輒改變理念框架,因此極具不穩定的因素,讓人難以預測其動向,尤其到了權力交接的關頭,更為明顯,正符合馬哈迪下台前的情況。
魅力型領袖本性就是抗拒束縛,喜歡衝撞體制。這次的奪權危機中,馬哈迪明知希盟內部有異動卻不阻止,顯然有其盤算,企圖憑藉本身的領袖魅力再次創造奇蹟,擺脫希盟的枷鎖。雖然一開始意外得不到希盟國會議員的支持,卻在希盟支持者害怕巫伊聯盟的緊張情緒和緊要關頭中逼得希盟領袖不得不違背初衷,再度提名他出任首相。
懂得在危機中蒙上民眾,盟友甚至知識份子的眼睛,誇大問題,讓他們失去應對挑戰的自信,從而把希望都放在強勢領袖身上,是魅力領袖不可或缺的特質,因為唯有強化危機意識才能取得他人無條件的支持。
(來源:Daily Sabah/AP)
即使到了最後關頭,馬哈迪對本身掌控局勢依然過於自信,堅持要所有人按照他的劇本演完這場醜劇,於是擅自在王宮發表聲明之前,兩度搶先說話,而不正視他不像過往,已經沒有太多民間支持的現實;即使那些呼籲他留任挽救希盟的人,大部份也是被他情緒勒索,迫於無奈而已。
只是這些脫序演出在馬來統治精英和民眾看來毫無誠信,形成愚弄君王的印象。馬哈迪個人自是不在意,卻嚴重折損了行動黨和公正黨(尤其是安華)的形象,以致本就缺乏馬來社會支持的希盟,其未來重建信任的任務將更為艱巨。
經過一星期的政治震盪,馬來西亞的君主立憲制遭遇重創,公民社會再度被政黨綁架,更賠上了多人寄以厚望的希盟政府,是時候啟動為馬哈迪除魅的工程。雖然我們也都知道以馬哈迪那種強悍而不認輸的個性,任何時候給他的政治生涯下定論都顯得太早,但此刻他摔下神壇如果能夠讓一些人領悟到依賴領袖魅力治國或打選戰的危險,則社稷幸甚。
唐南發 |
馬來西亞自由撰稿與評論人,同時也是聯合國獨立顧問,參與難民甄別與安置工作長達十二年。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