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關丹中華中學臉書)
關中事件爭議算是告一段落,董總分裂的兩派彼此心結是否一併告一個段落?華教的共業,唯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囂張的種族主義及單元的教育思維,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一直為世界所稱道,華教的光輝、永續與長存,得來不易,這一代的華教領導人沒有理由讀不懂、看不清。華教人士理應經關中事件深切思考華教的前路仍然荊棘滿途,攜手才能共進,分裂惟有敗亡,不是嗎?
【文/陳錦松】
曾經被喻為「變種獨中」的關丹中華中學(簡稱關中)在2012年獲得教育部批文後就一直在紛紛擾擾中度過,董總因此分裂,兩方歷經將近七年多次激爭及法庭攻防後,今年8月中旬終於來到了一個結點。
關中問題,三位原本計劃上訴的家長,即周志光(峇株華仁中學)、余雲中(永平中學)、馮秀麗(坤成中學)最終選擇停止向聯邦法院繼續上訴而結案。現任董總領導層也釋出善意,對之前禁止涉及關中庭審家長的三名學生參加統考的决定亦獲解除。有人認為這是「滿意的結局」,但有人以為「故事還未了」。
「滿意的結局」是現有關中學生可明正言順地參加統考,無後顧之憂。「故事還未了」是關中的根本問題,即其批文是私立國中到今天還未有清晰的了結,今後會否出現不可預計的後遺症,確實難以判斷。
彭亨州需要一所獨立中學,是當時促成關中誕生的原因。學生就近入學,不必老遠跑到其他地區上課,本意是善良、正確的。但為了一棵樹木,可能犧牲整座森林,是當時爭議之處。
獨中面臨國際學校挑戰
除此,到底華社需要更多的獨中,還是獨中隨著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出現亟需重新思考其新定位。2014年至2018年統計顯示,華文獨立中學新生人數呈下降趨勢,各年依序為1萬6166人、1萬6012人、1萬5320人、1萬4706人、1萬4387人。
(來源:My AOne Learning/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chool)
獨中與國際學校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何者更具優勢,這個問題已擺在面前,亟待正視。根據教育部私立教育組的數據,國內現有國際學校共155所,私立小學66所及私立中學65所。
過去十年內,國內國際學校一共增加則82所。2017年全國獨中學生人數有8萬5304人,國際學校學生則有7萬1589人,兩者相差1萬多,但後者預計將繼續增加,其學生人數超過獨中只是時間問題。
關中問題的引爆,本來董教總領導層可以凝聚共識,形成政治訴求,動員華社力量,力求批文修訂。但這個期待沒有出現,反而讓董總派系的鬥爭表面化,當權派與挑戰派勢不兩立,結果2015年在董總上演一場劍拔弩張的肢體沖突,甚至需動用鎮暴隊警察維安,令華教界蒙羞。
事有一體之兩面,當權派當時的憂慮是政府手握生殺大權,朝夕令改,無時無刻不威脅著華教,因此董總不能行差踏錯,需要謹慎行事,以免陷華教於萬劫不復之地。
挑戰派則希望先斬後奏,在批文沒有修訂前,一邊爭取一邊開辦,他們估計政府再「惡」,應不敢對已成事實的學校輕舉妄動,尤其涉及到敏感的教育課題。
撇開雙方的個人恩怨不談,關中問題其實也反映董總領導層出現「悲觀」與「樂觀」的兩種心態,導致彼此角力與衝突浮上檯面。董總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走過的痕跡,幾乎都是與政府對抗的歷史。國陣政府的不懷好意,罄竹難書,處處進逼,令林連玉被褫奪公民權,今日能否平反還是未知數。已故林晃升與沈慕羽為華教身陷囹圄,都留著華教鬥爭的斑斑血淚。政府的單一種族思維一脈相承,就算今天換了新政權,也看不出太大的轉變。當時律師陳思源提醒由於馬來西亞是遵循法治的民主國家,一切官方、私人,以及官與民之間的活動與契約,都以法律為依歸,修改關中批文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不能馬虎以待。
馬來西亞維護華教聯合會(簡稱維華聯)法律顧問饒仁毅最近在新紀元大學學院的「世界華文論壇」重申,不認為關中生報考統考合法性一案是正確的判决,因為從法律角度來說,按照《1996年教育法令》第69(1)條文規定,未獲考試總監事先書面批準,任何人或教育機構皆不得通過任何形式涉及為任何教育機構的學生和私人考生舉辦考試。歷史的教訓,政府「惡」的本質令人不得不悲觀看待。
某些樂觀的華教領導卻對政府仍有期待, 2015年10月董教總聯席會議就曾明確表態關中董事會必須盡一切努力爭取修改該校申辦批文,讓關中獲得更好的保障,但四年匆匆而過,至今還未看到政府釋出的「善」。
關中爭議雙方各執一詞
關中爭議發展至今,誰是誰非莫衷一是。不過一些事實是清楚的:
(來源:董總,《關丹中華中學事件的本質》【2013】)
一、教育部在2012年7月27日批準設立關中,卻規定教學媒介語是馬來語,課程也須根據教育部的國中課程規範設置,這是引發華社對關中是否為獨中的爭議。
二 、關中的身份不明,在私立國中與獨立中學之間徘徊,時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表明:「根據歷史,維持現有獨中數量是先賢早前制訂的協議,而在教育法令下並未闡明增建獨中的條例,而是根據當年協議,維持現有獨中的協議。現階段我們受這些决定限制(政策、法令和歷史),如果沒有更改政策和修改法令,我身為教育部長不能作出任何决定。」
三、獨中生家長2016年入稟挑戰董總對關中開放統考的合法性一案,時任教育總監凱爾(Khair Yusof)的答辯宣誓書表達:1996年教育法令第151條文闡明,「60所獨中」永久保留現狀,且不允許再增建獨中及統考是60所獨中生的考試等;以及關中是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17、18、19條文批準成立的私立學校,非「60所獨中」其中一所,其教導的是國家教育課程。
當然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可以不拘泥於法條,但是否也該居安思危,謹慎行事。
董總與教總過去稱兄道弟,患難與共,華教立場都是一致的,關中是分裂的導因之一。隨著上訴庭今年7月17日裁定關中為隆中華獨立中學分校,三名獨中學生家長同意與各造庭外和解,9月5日在吉隆坡高庭法官的見證下,正式與董總達成協議,放棄上訴。
轉了一大圈,上訴庭做出標桿性判决,原來關中不是一間「新的獨中」,是「隆中華分校」,若早知如此結果,我相信董總兩派早就偃旗息鼓,何需浪費資源對簿公堂。現在留下一個甚為有趣的問題,即是否今後獨中如果要複辦,皆可比照此模式辦理。「表面上」、「批文」,甚至「校名」都看不出是分校,但「骨子里」認定是獨中分校?就可一錘定音,比照獨中辦理?
總之,關中事件爭議算是告一段落,董總分裂的兩派彼此心結是否一併告一個段落?華教的共業,唯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囂張的種族主義及單元的教育思維,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一直為世界所稱道,華教的光輝、永續與長存,得來不易,這一代的華教領導人沒有理由讀不懂、看不清。
華教人士理應經關中事件深切思考華教的前路仍然荊棘滿途,攜手才能共進,分裂惟有敗亡,不是嗎?
陳錦松 |
畢業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前南方大學學院國際學生處總監。曾任北京英迪經貿學院常務副院長、UCSI 大學中國區總監、中央藝術學院新聞系講師、報社社論主筆、《教育天地》雙月刊主編、《孩子》雙月刊主編、曾先後旅居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十餘年,現爲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任職於新紀元大學學院。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