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性別政治最新文章

張玉珊/當性少數議題成為箭靶

(來源:CLEO Malaysia

是什麽原因讓昔日爭取立法禁止性別歧視的政治人物,如今轉變成表明「不容許LGBT」的部長?目前反對LGBT的「民意」顯然已遭宗教和種族主義騎劫、放大,讓人誤以爲是真正的民意,實則不然。在各界操弄性少數議題撈取政治資本時,如何在不激化雙方矛盾下應對,對性少數群體、社運團體和希盟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難的功課,卻也是不得迴避的難題。


【文/張玉珊】

數周前馬來西亞國際女人節游行因爲出現彩虹旗,引起軒然大波。加上游行發生在森美蘭州晏斗(Rantau)州議席補選和國會開會前,各方人士包括政治人物、非政府組織、網紅都藉此撈取政治資本。除了極少數的希盟議員聲援外,其餘政治人物(無論朝野)幾乎都槍口一致、大力抨擊主辦單位和LGBT(性少數群體)。

首相署宗教事務部長慕加希(Mujahid Yusof Rawa)更在游行翌日譴責主辦單位「濫用民主空間」、「LGBT騎劫集會」,甚至表明「LGBT已違反宗教和人類常態」。雖然集會出現彩虹旗並非首例,早在2011年淨選盟2.0集會及其他游行時,就曾有參與者揮舞彩虹旗。相較於慕加希初上任時對性少數群體相對友善的言論,如今措辭竟如此强烈,多少讓人感到錯愕。

2015年慕加希曾在社會主義大會上表示,雖然每個人有不認同個人性傾向的權利,但應保障性少數群體不受到任何傷害和安心生活的權利,並强調本身在國民團結諮詢理事會(National Unity Consultative Council,NUCC)草擬「國民和諧法案」(National Harmony Bill)時,致力於將禁止歧視性傾向納入該法。希盟執政初期,他曾數次在不同場合公開指出,憲法保障所有人的基本權益,包括少數群體。雖然表明上述立場時,通常都會强調不代表他支持LGBT。不過,希盟執政至今尚未一年,慕加希面對相同議題時,幾乎已再不提憲法保障性少數的基本權益,反而言論有日趨激進的跡象。就連最近提呈內閣的「國民和諧法案」,他也絕口不提立法禁止歧視性傾向。

(來源:Malay Mail/Miera Zulyana

是什麽原因讓昔日爭取立法禁止性別歧視的政治人物,如今轉變成表明「政府不容許LGBT」的部長?

顯然連場補選敗選、黨內黨外非政府組織(尤其是伊斯蘭友好協會IKRAM)不支持性少數、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反對聲浪、巫統和伊斯蘭結盟,都給希盟政府不少壓力,當中恐怕是巫伊結盟後的衝擊最甚。因爲巫伊結盟後儼然是最大勢力的在野黨,同時還掌握伊斯蘭教(伊黨)和馬來人權益(巫統)的話語權,讓希盟政府在一直處於捱打狀態。巫伊兩黨正積極做的,就是將一切議題都扯上宗教和族群,設法突顯他們有多捍衛伊斯蘭和族群權益,那樣才能掌控話語權,佔據一定的道德高度,去質疑希盟做得不够、不好。巫伊兩黨尚未結盟前已用這些議題向希盟施壓,結盟後強度只會更大。

目前似乎只有曾任檳州首長資訊官的宗教師萬吉(Wanji Wanhussin Wanji)一人力挽狂瀾。但面對巫伊兩黨和伊斯蘭團體接連利用性少數議題攻擊希盟,除了將巫伊聯盟標籤爲塔利班(Taliban)外,許多時候希盟在回應與論述上顯得蒼白無力。

既然如此,希盟政府及其外圍組織只好在姿態上展現出比政敵更强硬、激進。例如慕加希下令檳州喬治市藝術節撤下兩位性別平權份子身披國旗的照片、霹靂州土著團結黨發起抗議跨性別商家參展、希盟霹靂州峇眼色海國會議員諾阿茲米(Noor Azmi Ghazali)更直接要求政府禁止性少數。

(來源:1Media.My

當朝野政黨在性少數議題上出現「競賽」現象時,對弱勢群體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對性少數群體而言,施壓或發聲與否似乎都導致政府採取更激進的行動。如果性少數群體也同樣施壓,在選票考量下,希盟唯恐毫不猶豫傾向反對LGBT陣營。若性少數群體默不作聲,則讓本身的生命安全繼續受威脅,基本權益可能逐步被侵蝕。但完全不施壓回應,任由反對聲浪越來越囂張,也可能導致政府最後聽取「民意」對付LGBT。尤其在國際女人節游行事件爆發後,網民在社交媒體的留言,紛紛標籤(tag)慕加希和警方的官方臉書,要求政府採取行動。這些「民意」都是迫使希盟政府回以更激進言論和行動的主因之一。

但重要的是,雖然看似反對的「民意」很多,目前所謂的「反對聲音」其實不乏帶有政治議程的「民意」,並不能真正反映整體社會的聲音。這些反對的「民意」顯然已遭宗教和種族主義騎劫、放大,讓人誤以爲是真正的民意,實則不然。在各界操弄性少數議題撈取政治資本時,如何在不激化雙方矛盾下應對,對性少數群體、社運團體和希盟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難的功課,卻也是不得迴避的難題。

欲突破現有困境,積極打開對話空間似乎是目前唯一解方。因爲反對和支持性少數者都在隔空喊話,一方指控對方罔顧人權歧視、打壓弱勢群體,另一方則指控對方無視我國文化背景一味將西方價值觀帶入本國。對話能讓毫無交集的彼此,有一個理解雙方差異的空間。惟對話的前提必須是:雙方願意完全放下成見,準備面對彼此的差異。

雖然有些公民組織正在努力打開對話空間,但仍有不少組織堅守立場,或害怕在對話後被標籤爲另一方的支持者,尤其是希盟執政前對性少數群體友善或保持中立的政治人物。由此可見,尋找對話空間是迫切的,依然困難重重。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