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最新文章經濟

張淼/馬中關係的變與不變

(來源:Financial Times/How Hwee Young/AP

在馬來西亞當下「弱勢內閣、強勢首相」的治理格局中,馬中關係的走向在短期內將受到領導人的個人理念和領導風格影響;而在更遠的一段時期內,希盟內部的權力結構會隨著各成員黨實力均衡的調整而有進一步變化,在「打倒納吉」的「政治使命」完成後如何尋找各成員黨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將會成為希盟未來執政的最大挑戰,在政商利益格局被第十四屆大選後完全打亂之後朝野政黨的重新組合,加上世界經濟大環境不景等不確定性,都給馬中關係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文/張淼】

首相馬哈迪在今年11月15日參加本次東盟峰會時向美國表示,馬來西亞不希望在東盟水域看到美國的大型軍艦,以免引發緊張局勢。與此同時,馬哈迪也在峰會期間敦促紐西蘭總理,應當慎防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紐西蘭在南海問題上不可「獨善其身」。

馬哈迪先是給美國一記提醒,又對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表示擔憂,對中美兩國均采取了保持距離、若即若離的態度。隨著馬哈迪民族主義者的政治強人形象在第十四屆全國大選後後強勢回歸,馬來西亞「大國平衡」的外交路線也隨之浮上水面。外交如此,馬中之間的經貿關係是否也會在「再平衡」(Rebalance)策略下出現重大轉向呢?

馬哈迪在2018年8月開啟了他當選首相後的首次訪華行程,在經歷了「中資風波」後,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的投資前景成為此次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不出所料,馬哈迪在訪華過程中宣布取消部份中國參與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個別項目重新談判
馬中關係未離正軌

然而,與其將項目的取消渲染成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遭遇的「全面重挫」,馬哈迪針對個別項目展開重新談判的舉動有著更為現實的內政考量:一方面,新政府上臺後,消費稅取消等措施對新生政權造成了不小的財政壓力,在「開源」不力的情況下,把取消部份耗資巨大的中資項目作為「節流」的措施,著實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取消中資項目也出於兌現競選承諾的需要。大選前,希盟支持者對國陣政府的反感在生活成本上漲和貪腐課題的雙重作用下被加倍放大,而馬哈迪通過抨擊中資「一箭雙雕」,有意無意將中資炒作成國家財政的負擔和滋生腐敗的掩護;而希盟入主布城後,通過取消這些項目來舒緩「物價上漲」和「貪污成風」的即時壓力,其目的在於樹立希盟廉潔可靠的政府形象,滿足選民的期待,鞏固新生政權。因此,對於圍繞個別基建項目出現的分歧,只是停留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不宜當作馬中關係偏離正軌來解讀。

(來源:The Straits Times/EPA/EFE

確實,若根據幾個大型基建項目的取消來定義未來馬中關係的走向,顯然也是片面和短視的。馬哈迪在8月的訪華時對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和吉利汽車(Geely Auto)等高科技企業的參訪和讚賞,暗示了未來馬中合作的新面向:馬中經貿合作需要跳出以基建項目為主導的單一模式,轉型為參與主體更廣泛、合作行業更多元、合作程度更深入的新型合作範式。馬哈迪多次表達了對中國技術和資金為當地創造就業、推動產業升級的期待。因此,馬中兩國未來在製造業和互聯網行業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為,可成為未來馬中兩國經貿合作的新方向,為未來兩國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選後權力版圖重構
政商利益格局洗牌

第十四屆大選後的馬中關係或將呈現一個「先抑後揚」的態勢,政權更迭帶來的權力版圖重構觸發了政商利益格局的大洗牌。這種背景之下,同前朝國陣政府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部份中資大型項目在短期內或將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但從中長期看,國陣治理下裙帶滋生的亂象、僵化的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將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而被逐漸瓦解,這反而對促進馬來西亞整體營商環境的改善和進一步對外開放均有裨益,也為馬中未來合作創造更為健康有利的發展環境。畢竟,保持良好的經貿關係符合兩國圖謀發展的共同願景,這樣的原則和脈絡應當經得起項目取消的風波和馬國政權更迭的考驗。

放眼未來,在當下「弱勢內閣、強勢首相」的治理格局中,馬中關係的走向在短期內將受到領導人的個人理念和領導風格影響;而在更遠的一段時期內,希盟內部的權力結構會隨著各成員黨實力均衡的調整而有進一步變化,在「打倒納吉」的「政治使命」完成後如何尋找各成員黨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將會成為希盟未來執政的最大挑戰,在政商利益格局被第十四屆大選後完全打亂之後朝野政黨的重新組合,加上世界經濟大環境不景等不確定性,都給馬中關係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在這種充滿變數的大環境中航行,中國投資者應在「變」中求「不變」:不變的應是對市場原則的堅持、對商業道德的堅守、對互惠互利的堅定信念,讓後509時代的馬中關係重新出發,行穩致遠。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