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Malaysian Reserve/Hussein Shaharuddin)
馬來西亞已是透過選舉換政府的民主國家,任何政黨都有可能被人民託付成為未來的政府,因此特委會能讓朝野議員共同參與、學習有關政府部門的事務,建立未來部長人選的人才庫。國會作為最高立法機構,扮演監督與制衡政府的角色,新政府必須在這五年內全面革新國會,加強權力制衡機制。賦權反對黨,也是民主的一種最佳體現,國會改革的內容當然不能少了反對黨這個吃重的角色。任何政黨若在未來獲得人民信任,取代希盟促成二次輪替,成為比希盟更好的政府,就能完成民主鞏固,勢必贏得歷史美名。
【文/官世峰】
馬來西亞過去一直被政治學者歸類為「混合政體」(hybrid regime),亦即政體介於民主與威權之間,包括「競爭式威權政體」(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與「選舉式威權政體」(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此類國家有選舉和議會等民主制度,政府允許反對黨的存在,也容許反對黨與其競爭,但政府同時藉由操控選舉,濫用警察、反貪會等國家機器打壓對手,確保競爭優勢,而作為代議民主重要載體的議會則淪為政府橡皮圖章,提供威權統治合法性。在馬來西亞的混合政體下,國陣威權統治的韌性正是建立在民主櫥窗之上,包括骯髒選舉與失能的國會。
然而,第十四屆全國大選結果證明混合政體並非牢不可破。馬來西亞成功實現首次政黨輪替,人民以不流血的方式,透過選票終結國陣近六十一年的政權。當然這也有賴反對力量及公民社會長期抗爭與積累,為國家民主前仆後繼。
研究混合政體與民主化的學者戴雅門(Larry Diamond)於馬來西亞變天後,在「The American Interest」的專欄撰文寫道,「亞洲(確乎也是全世界)其中一個最具韌性的競爭式威權政體倒了。」
當下全球正掀起威權主義回潮、非自由民粹主義抬頭、仇外民族主義瀰漫等民主倒退現象,即便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也難以倖免,因此馬來西亞的民主果實,在戴雅門眼中格外值得珍惜。希望聯盟政府肩負著時代的使命,向世界證明馬來西亞將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樹立發展中國家的典範,讓各國繼續堅持民主化道路。
(來源:Official Portal of The Parliament of Malaysia)
加強制衡防止權力腐化
制度改革是希盟政府的最主要議程,畢竟擁有完善的民主制度才能防止第二個納吉、第二個盜竊統治集團誕生,避免掌權的希盟淪為國陣2.0,走向威權統治的回頭路。國會作為最高立法機構,扮演監督與制衡政府的角色,新政府必須在這五年內逐步落實《希望宣言》恢復國會權威的承諾,全面革新國會,加強權力制衡機制。
希盟已經把人權委員會、選舉委員會、反貪委員會、總稽查署等從首相署劃出,讓這些獨立機構直接向國會匯報及負責。新政府對政治制度的重大調整,也包括為首相署大瘦身,削減首相權力下放到其他內閣成員,讓行政與立法機構之間達到權力平衡。
雖然在西敏寺制度的傳統下,首相與內閣部長產生自國會多數陣營,必然身兼行政與立法機構成員,且國會的議事日程由內閣主導,但這不意味著國會無法有效監督政府事務。改革的關鍵在於國會如何提供更大的平台,讓執政黨後座議員及在野黨議員有更多的參與,讓他們充分履行監督的職能。
其實早在改朝換代以前,就有在國會設置更多委員會的建議,但一直未能成事。國會原有的五個委員會當中,除了公共賬目委員會可發揮監督功能外,其餘委員會只是處理議會和議員相關的內部事務。
國會目前已通過增設六個特別遴選委員會(jawatankuasa pilihan khas):法案審查特委會(JKPK Menimbang Rang Undang-Undang)、財政預算案特委會(JKPK Bajet)、國防與內政特委會(JKPK Pertahanan dan Hal Ehwal Dalam Negeri)、人权與性別平等特委會(JKPK Hak Asasi Dan Kesaksamaan Gender)、聯邦州際關係特委会(JKPK Hubungan Antara Negeri-Negeri Persekutuan)與高官任命特委會(JKPK Untuk Melantik Jawatan-Jawatan Utama Perkhidmatan Awam)。
未來,國會將陸續設置經濟特委會、教育特委會、衛生特委會和外交特委會等,讓朝野議員分組監督政府各部門的委員會制度。如同英國國會的「部門特委會」(departmental select committees),各個特委會將由若干名朝野議員組成,專門監督和審查相關部門的政策及法案。委員會制度讓立法機構的議事和監督工作事半功倍,過去少了委員會的分擔,國會議員必須在全體會議處理所有事情,自然也影響議事效率。加上從前開會天數不足,導致許多頗具爭議的法案、關乎國家未來的預算案,往往都是草率匆忙通過。
要知道如今馬來西亞已是透過選舉換政府的民主國家,任何政黨都有可能被人民託付成為未來的政府,因此特委會能讓朝野議員共同參與、學習有關政府部門的事務,建立未來部長人選的人才庫。
(來源:The Star Online)
反對黨監督功能舉足輕重
賦權反對黨,是民主的一種最佳體現,譬如希盟政府交由在野黨議員領導公共賬目委員會,加強監督與制衡的成效。國會改革的內容當然不能少了反對黨這個吃重的角色。
在英國和澳洲等國,國會反對黨領袖被視為替代首相(alternative prime minister),享有至少部長級的地位、薪金和待遇。由國會反對黨領袖領導的「影子內閣」(shadow cabinet),更是西敏制議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影子部長甚至獲得公共資源撥款得以聘用幕僚,研究相關部門事務,以利於監督、提出替代政策。期待馬來西亞國會改革未來也往此方向推行,國人投票時可在原任和替代政府之間更清楚地抉擇。
國會也可考慮訂立「反對黨日」(opposition day),好讓每個會期保留一兩天,交由反對黨自行安排議程,討論反對黨議員提出的動議和個人議員法案等。在現行制度下,反對黨議員甚至是執政黨後座議員所提的動議與法案,往往被積壓在政府動議和法案之後,永遠不見天日。至於國陣政府曾破天荒讓路伊斯蘭黨主席、馬江區國會議員哈迪阿旺提呈個人議員法案的動議,主要是巫統與伊黨利用國會舞臺,企圖藉伊斯蘭刑事法操弄宗教情緒,不能視作議會民主的進步之舉。
巫統、馬華公會和國大黨作為國陣目前僅存的三個成員黨,必須痛定思痛,與納吉完全切割,向領導層注入更多新血,才能恢復最起碼的信譽,學習成為有效的反對黨。國陣與伊黨拉攏人民公正黨共同成立執政聯盟的說法更是天方夜譚,在野黨必須接受選民的決定,踏踏實實在這幾年重振旗鼓。國陣和伊黨都應吸取教訓,摒棄過時的種族與宗教牌,認真與希盟政府比拼公共政策。變天後的國會將更具包容性,讓在野黨充分表現治國理念及主張,提出替代政策贏取選民的認同與肯定。
任何政黨若在未來獲得人民信任,取代希盟促成二次輪替,成為比希盟更好的政府,就能完成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勢必贏得歷史美名。
官世峰 |
从事國會助理與政策研究工作,關注馬來西亞政治制度改革。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