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評論第10期——專題:報殤15週年】
如果說反壟斷運動的最後一根燭火已熄,那麽吹熄燭火的那一陣風即是集體的私利。利益背後,是大媒體集團巨魔般的陰影。
政黨和政治人物固然需要媒體的宣傳,團體和社團領袖亦然。喜歡「紮根華社」那一個調子的中文報早已和華團發展出共生關系,中文報需要華團做其後盾,華團則需要中文報的宣傳甚至在權爭時靠向己方,因此「莫得罪媒體」的思維早已在華社生根。當然,《星洲日報》封殺異己的舉措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一般華團人士豈敢越雷池半步?2006年,張曉卿的南洋股份浮出檯面之後,顏清文曾發表公開信與張曉卿在《星洲日報》筆墨交鋒,在顏清文離世後,華團領袖直撼媒體大亨的義舉恐怕已成絕響。
世華媒體近乎獨霸江山,中文媒體人、評論人、藝文作者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哪怕張曉卿坐擁四大報之後進行資源整合、零星雇員控訴報社變相裁員、員工爭取花紅及至最近《南洋商報》副刊《商余》減版,主流媒體人或文藝作者都只談個別問題,避談壟斷這結構性問題,仿佛此時此刻影響著我國媒體生態的課題存在於另一個次元。早前有藝文作者發起聯署請願要求《南洋商報》總編輯撤回削減《商余》版位的決定,思辨會社就在其面書專頁一針見血地指出:「《南洋商報》困境乃根源於媒體壟斷的惡果」、「即便此次聯署請願得到總編輯的善意回應,但並沒有什麽值得慶祝的。因為結構性問題仍存在,因此根本無法阻斷另一次的無論是得民心的或不得民心的節流計劃」,但這番呼籲並沒有獲得回響。
儘管蛋糕越分越小,大家都選擇閉上眼睛,拒絕直視最根本的問題。這般集體噤聲的景象可比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描述的寂靜的春天。卡森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描繪了被殺蟲劑蹂躪過的世界,沒有蟲鳴和鳥啾,大地毫無生氣。壟斷之後,大馬中文媒體的冬天同樣死寂。壟斷,就是謀殺了媒體春天的殺蟲劑。我們應該要感到害怕。我們應該要感到很害怕……
…………
(陳慧思,前《獨立新聞在線總編輯》)
欲閱讀全文,請購買本期《當代評論》。有意訂購者,請聯繫林連玉基金行政部 03-21422496/97或電郵至info@llgcultural.com,也歡迎上門訂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