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其他管道,STPM文憑考生的錄取率確實少得可憐。特別是牙科在全國僅錄取區區2人。但,直接招生卻有102人。非政府組織的多元建築師(Architects of Diversity)曾在報告裡建議管制直接招生名額。筆者認同這項做法:特別是STPM畢業生在熱門科系的學額應受保障。
文/林蕙颖
雖然每年都會重複出現STPM優秀生無法擠進公立大學窄門的新聞,但STPM優秀生黃煜軒取得4.0佳績、綜合課外活動後的總得分為9.9,卻被6所公立大學的會計系拒於門外的遭遇,仍是掀起輿論熱議。
儘管他出頭為自己爭取更好分發結果的做法,被許多馬來網民嘲諷說年紀輕輕就懂得靠關係。有者甚至上升至種族而抨擊華裔群體,但高教部也基於輿論壓力而公布前所未有的數據。大家才真正能從數據上分析問題:UPU管道分發數據顯示,超過1000名考試和課外活動皆滿分的考生,在爭奪公立大學熱門科系所釋出不到100位的錄取名額。
公立大學的升學潛規則
熱門科系的學生出現超過1000人滿分。這代表不管在預科班或STPM考獲4.0佳績這標準,已失去篩選能力。高教部向國會議員的匯報,當競爭非常激烈時,熱門科系的遴選方式是會先比成績、比考試科目、比課外活動。若比較上述選項後,仍過多符合資格者,再檢視5個SPM科目。這意味著公立大學熱門科系的錄取,往往充滿未被明言的規則。
這些「未被明言的規則」影響的不僅是華裔和印裔優秀生而已。2023年11月6日的國會議事記錄顯示,2021及2022年以STPM學歷進入公立大學的學生之中,70%為土著。換句話說,STPM和大學預科班之間評分的不公平之處,並非華社坊間向來認為的「土著 Vs. 非土著」對立,而是同樣影響馬來人及土著學生的前路。
他山之石:參考台灣僑大先修班的分發機制
身為當年統考畢業後負笈台灣的學生,筆者看了STPM學生的升學之路很是震驚。升學過程充滿不確定的模糊地帶。進入熱門科系的分發過程,簡直就像拿前程做賭注。當年筆者從理科轉讀文科而額外修讀一年僑大先修班(下稱僑大),因此在台灣經歷「填志願—分發」的過程;相較而言,台灣的分發流程透明清晰,值得我國參考。
首先,僑大製作一份清單。其列明過往學生的歷年排名、考取學校科系、成績總分,以供學生查閱。各校系所名額雖每年調整,競爭激烈至須計算小數點。總之是按名次排列:第一名若選取台大外文系,該名額就被刪掉,再輪到第二名選校系。
當年筆者計劃選讀政大新聞學系。當時參考了歷年排名清單後,發現該系熱門程度的變化,原本排名第40位的學生有機會獲得錄取。後來轉變成惟有排名前20幾名的學生方有機會,且錄取成績透明清晰。雖然當年政大傳播學院最後一個名額被第10名獲得,筆者僅獲取第三志願的政大中文系,也「願賭服輸」。這正是因為過程清晰透明,於是若無法獲取心儀科系,仍接受「願賭服輸」,或是乾脆重讀僑大。在台灣很少出現分發爭議。
比較兩邊的經驗,差異顯而易見。當前的STPM考生缺乏清晰前路做參考。他們仿佛是在迷霧森林裡面試圖找出前路。雖然高教部在UPU網站登載平均總分(Purata Markah Merit),但那也不代表UPU分發的實際情況。以馬大會計系為例,網站上的平均總分是99.15%;但,高教部數據顯示UPU有逾千滿分學生。這代表99.15%很可能是混合基礎班(Asasi)乃至直接招生(Direct intake)學生後的平均總分。
打破潛規則的三個提案
為了解決STPM畢業生面對的不公平現況——即便政府暫時無法改變大學預科班和STPM之間根本上的不公平——筆者認為政府仍有三個方法可以改善UPU分發管道,使其分發機制更透明:
(1)減少隱藏規則:清楚列明各科系比較項目及各管道錄取分數
儘管網民抨擊黃煜軒,認為他沒有考數學,就不符合會計系入學資格;但北方大學(UUM)已發文澄清,數學並非必要科目,UPU網站上也顯示馬大會計系需要SPM數學成績,卻未闡明STPM數學為必要科目。這些在競爭激烈時被列入考量的科目應清楚列出,以免有志進入該科系的優秀生錯過機會。
同時,高教部也應在網站清楚列出大學預科班、STPM、基礎班及直接招生等管道的不同錄取總分,以免讓STPM畢業生誤判形勢。
(2)熱門科系進行統一考試
行動黨巴生國會議員甘納巴迪勞支持實施統一大學入學的考試制度(CUEE)[1]。他認為,這項考試應該成為公立大學入學的門檻[2]。筆者認為,若礙於政治情勢無法落實這項做法,至少可以在熱門科系實施入學考試及面試,這更能方便各校系挑選適合該系特質的學生。例如,傳播系難以光看語文科成績,來判定該生是否有適合就讀該系的特質。
(3)直接招生的名額應受管制
根據今年3月27日,高教部長回覆勞勿區國會議員提問的國會書面回覆,2023年熱門科系的錄取管道如下:
課程 | 大學預科班 | STPM | 直接招生 |
醫科 | 939 (66.83%) | 23 (1.63%) | 443 (31.53%) |
藥劑 | 472 (78.67%) | 10 (1.6%) | 118(19.66%) |
法律 | 579(49.79%) | 115 (9.88%) | 469 (40.33%) |
牙科 | 233 (69.14%) | 2 (0.59%) | 102 (30.27%) |
相較其他管道,STPM文憑考生的錄取率確實少得可憐。特別是牙科在全國僅錄取區區2人。但,直接招生卻有102人。非政府組織的多元建築師(Architects of Diversity)曾在報告裡建議管制直接招生名額。筆者認同這項做法:特別是STPM畢業生在熱門科系的學額應受保障。
總結來說,若在傳統升學名校就讀的學生,或許還能從師長、學長姐處得知種種不透明的「隱藏規則」。他們在選擇STPM科目及填志願時,較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況且,通過STPM考取大學的學生之中,有7成是土著群體。此外,在偏鄉或非傳統升學名校就讀的優秀生,則難以取得「隱藏規則」的資訊,這代表無論是土著或非土著都會處於劣勢。
因此,為了維護大學作為促進社會向上流動(upward mobility)的機關,高教部必須盡快改革不同大學管道的錄取制度,讓未來的莘莘學子皆可獲得公平的分發機會。
[1] 詳見行動黨巴生國會議員甘納巴迪勞的評論文章,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755079
[2] 詳見相關新聞報道,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nation/2025/09/13/761425
![]() 林蕙穎 |
目前在國會議員辦公室擔任研究員。台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日本同志社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前政治線新聞記者,研究興趣為社會運動及田野調查。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