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思想政治最新文章

陳鳴諍/拆解後真相時代中的「鬼扯」邏輯

 

在後真相時代,發現真理依然是一項技術活,批判性思考依然是必要的工具。但是,真相與事實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能夠符合個人價值觀和利益的觀點。後真相時代,真理與事實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態度。後真相時代有兩種面對真理的態度最為突出,導致鬼扯的盛行:對真理無所謂,與害怕面對真理。


 

文/陳鳴諍

台灣著名知識份子,媒體人南方朔(1946-2025)於6月9日辭世。他曾翻譯過的一本小書《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是由已故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教授,哈利‧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所撰寫的一部哲學小品。該書在2005年出版,立即產生不小的迴響。

作為一名譯者,南方朔將“Bullshit”翻譯成「放屁」,相當合適。因為,南方朔常對各種時政提出毫不留情、尖銳辛辣的批評,而使用強烈的措辭。翻譯成「放屁」顯然帶有南方朔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形像。當然,放在嚴謹的學術討論中,顯得粗俗,翻譯成「胡說八道」、「鬼扯」或「扯淡」會比較文雅。

在這本著作中,法蘭克福嘗試對「鬼扯」進行「概念分析」。概念分析是一種常見的哲學思考活動,用於釐清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概念或行為,具有什麼樣的概念意涵,並且能夠清楚地與其他相近的概念做出本質上的區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透過概念分析,發掘其背後的蘊涵(無論是理論上的或是實踐上的),以及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與態度。

法蘭克福在書中開宗名義地指出,現代文化中有太多的人在鬼扯。本文嘗試把法蘭克福的主張做延伸。他的主張包含兩個不同的層面:鬼扯的人,與鬼扯的內容。顯然,鬼扯的內容,取決於鬼扯的人。但是,鬼扯的人,指向一個人的動機,心態與態度為何;鬼扯的內容,指向這類言談內容與其他類型的言談內容有何不同。

▲法蘭克福(Harry G. Frankfurt),攝於2005年。這一年,他一本關於某種不誠實的著作成為暢銷書。他憑藉在1969年和1971年發表的兩篇開創性論文而聲名鵲起,這兩篇論文改變了(學界)關於自由意志的辯論。

The New York Times

鬼扯之道

先談鬼扯的內容。法蘭克福指出,鬼扯本質上不同於胡言亂語(nonsense,或稱無稽之談),也不同於撒謊(lying)。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可能會遇到胡言亂語,它與鬼扯不同。一個人酒醉了,他會胡言亂語、也會吐真言。當他胡言亂語時,沒有人會知道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是什麼意思。換言之,他所說的是無法被理解、被詮釋的、無意義的內容。這種胡言亂言的內容,並不預設邏輯性(logical)與合理性(rationality)。如果一個人所說的是無稽之談,它可能指的是內容毫無根據。在對話的脈絡裡,這種無稽之談無法合理地解釋一件事。它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驗的根據,或者是自相矛盾。例如:「一隻粉紅大象在天空中飛翔」、「這句話是假的」。換言之,他所說的是與事實(fact)不符的、也無法被驗證的。因為,無稽之談與合理性扯不上邊。

鬼扯也不同於謊言。謊言的對立面是真理、真相(truth),假的對立面是真。謊言的出現,同時預設真理的存在。謊言若要成立,它必須有一個真理作為它的對立面。例如:若「明天是公共假期,不用上班上課」是一句謊言,那麼它必須接受「明天不是公共假期,照常上班上課」是真的,否則謊言無法成立。

一個人撒謊,是帶有特定的目的,他意圖以虛假的內容欺暪,讓人信以為真。當一個人撒謊時,他必然知道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法蘭克福認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真假的區分時,他才能成功地欺騙他人,將他人引導去相信虛假的內容。我們會讉責那些撒謊的人,因為他們試圖掩蓋真實的內容,誤導他人相信虛假的內容。但本質上,謊言離不開真理。

一個鬼扯的內容,是一種有意無意捏造的內容。這種隨意捏造的內容,無關乎真理,而是一種似是而非。換言之,鬼扯不預設任何真理的存在,也不受真理的限制。這些似是而非的內容看上去很像真理,但事實上並不是真理。朋友之間的閑談吹牛,政治上的捏造虛構,廣告宣傳中的誇大不實,很大部份都是鬼扯的內容,完全不受真理的限制。

政治上的捏造、誇大的廣告宣傳,都在意圖讓人信以為真。這類鬼扯並沒有傳達任何的真相,也沒有任何現實作為其根據。相反的,如果人們沒有相信鬼扯,至少它影響人們的判斷、防礙理解。儘管法蘭克福的分析指向鬼扯負面的意涵,那麼這是否意謂著鬼扯的內容都是不好的嗎?這也不盡然。在日常生活中,鬼扯發生在人與人的閑談之中,成為了關係的潤滑劑。朋友之間鬼扯的目的,不在於傳達什麼樣正確的訊息內容,也不在於傾聽內心的真心話。由於彼此熟悉,朋友對於鬼扯的內容都不太會放在心上,相信這些內容。

法蘭克福對鬼扯的分析,最重要的貢獻是指出鬼扯所帶出的蘊涵與思維模式。接下來談鬼扯的人。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鬼扯之人

鬼扯主要出現在以下幾種情境:無知、自我膨脹、搏取信任。無可否認,這幾種情境沒有窮盡鬼扯的人格特質,也不必然表示這些特質就等同於鬼扯。當一個政客、推銷員、花心男等鬼扯時,我們總可以在他們身看到這些特質。

蘇格拉底自認自己是一無所知,在承認自己無知時,他也保持謙虛的態度。因此,大部份人會認為蘇格拉底不是在鬼扯。或許那些判處他有罪的人是例外。但是,有些無知之人並不知道什麼是事實,也不知道何者為真,卻又沒有謙虛的態度,去求證清楚。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事實與真理一無所知,卻又誇誇其談,只能落入鬼扯。

當一個人虛榮心作崇、吹虛自己、自我膨脹時,他不會在乎事實與真理。他只想要博取眾人的眼光和增加自己的流量。心理學家可能會認為,這人缺乏安全感,進而需要他人的關注與認同。那麼,他就會陷入鬼扯,只要這鬼扯的內容能夠達到他的目的。如果要取得一個人的信任,誠實可能不是一些人會選擇的策略。相反的,這也不一定表示他必須撒謊。相反的,他可以不在乎真相與事實是什麼,鬼扯就可以達到搏取信任的目的了。哪怕這當中沒有任何謊言,鬼扯依然有可能具邏輯性,讓人誤以為頭頭是道。

 

法蘭克福認為,鬼扯比撒謊更要不得。因為,撒謊預設真理的存在,也承認真理,而鬼扯卻不需要預設任何真理的存在,也不在意真理是什麼。如果說撒謊還受到真理的限制,謊言最終可能被真理戳破,那麼鬼扯就顯然很難被辨識。因此,法蘭克福認為,真理最大的敵人不是謊言,而是鬼扯。

在過去,發現真理是一項技術活,因為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邏輯方法與思想工具,亦即批判性思考,才能夠找出真理。在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發現真理依然是一項技術活,批判性思考依然是必要的工具。但是,真相與事實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能夠符合個人價值觀和利益的觀點(viewpoint)。後真相時代,真理與事實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態度。後真相時代有兩種面對真理的態度最為突出,導致鬼扯的盛行:對真理無所謂,與害怕面對真理。

不在乎真理的人,不會在乎他所言談的內容是否有任何問題。因為真理不再是一項判準,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符合自身利益、能夠帶來利益的鬼扯。在真理與利益相衝突時,他選擇放棄真理。一個人不在乎真理時,沒有人能保證他所說的都是真的,除了他自己。但是,很少人會察覺到,面對真理也需要勇氣。因為,面對真理意謂著你必須受真理的限制。如果一個人願意面對真理,他就無法鬼扯;這表示,他可能需要失去很多他所期望的東西,包括個人利益。因此,他選擇逃避真相,他對失去個人利益的恐懼遠大於面對真理的勇氣。

本質上,鬼扯是一種捷徑,可以繞過真理的限制與障礙。無論是在政治的群眾大會、社交媒體的平台、聚會與宴會中的交談,各種似是而非的內容鋪天蓋地而來。後真相時代,沒人再有耐心地去挖掘真相,更害怕受到真理的限制。相反的,鬼扯提供了一種捷徑,重新讓自己獲得關注。

能夠聽出一個人是不是在鬼扯,是一種技能,它可以習得;能不能夠面對真理,則是一種態度,它需要勇氣。真理與事實永遠不會改變;改變的是人們對待真理的態度。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