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元族群國家,如大馬而言,這個挑戰更是嚴峻。畢竟一貫以來,大馬的各族群便受到百分比配額思想的制約。當大量體面的就業機會存在時,這種百分比配額(固打制)的心態會受到一定的沖淡。但是,當大家都要爭取的這類體面就業機會大量消失時,就難免會加劇不同族群間的資源競爭。到時,有關固打制對唯才是用的爭論便會日趨激烈。
【文/孫和聲】
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正面和負面作用,向來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課題。近年來,由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令許多人擔心人力會否普遍地被機器與人工智能所替代,特別是白領工作。
根據經濟發展理論,當傳統社會進入現代化階段時,經濟結構也會出現轉型,即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從工業社會進入服務業社會;在這過程中,以農民為主的工作人口會從農村和鄉區進入城鎮和工廠工作和生活。也就是,工業化可以吸納農村的剩余人口;與此同時,隨著人口集中到城鎮工作和生活,服務業也會發展起來。
在越發達的國家,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佔比也會日益提高。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服務業都會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70%或以上,同時也會有超過70%的工作人口進入服務業。可以說,服務業是中產階級與民主政治的基礎。
(來源:Zoria Petkoska/Tokyo Weekender)
有關自動化取代人力的課題,並不新鮮,只是這次的情況並不一樣。過去,被取代的人力多數是勞工階級,也因此削弱了工會的力量。但是,近年來出現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其作用已不僅僅替代一般的例行工作,也包括可能替代知識密集的工作,如技術、媒體、財務或創作領域。因此,其影響非常嚴重,甚至連國際貨幣基金(IMF)也發出警告,有可能有40%的現行的工作會消失。因此,各國政府必須盡早擬定對策,以應對工作大量消失的挑戰。
對多元族群國家,如大馬而言,這個挑戰更是嚴峻。畢竟一貫以來,大馬的各族群便受到百分比配額思想的制約。當大量體面的就業機會存在時,這種百分比配額(固打制)的心態會受到一定的沖淡。但是,當大家都要爭取的這類體面就業機會大量消失時,就難免會加劇不同族群間的資源競爭。到時,有關固打制對唯才是用的爭論便會日趨激烈。
從生產、消費和分配的角度來看,科技樂觀主義者認為,科技進步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會提高生產力,即用更少的人力生產出更多的東西,其結果將是蛋糕做大了。既然蛋糕做大了,就不會出現物質缺乏的現象。換句話說,科技進步是一件好事,關鍵在於如何分配這些增加的物質。只要分配得當,物質的增加當然是一件好事。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如果增加的物質和財富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造成收入與財富兩極化,便會導致經濟蕭條,從而讓社會動蕩不安。因為當代經濟日益依賴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如果收入與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便會出現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的現象。畢竟只有大多數的人擁有足夠的收入才可能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蛋糕的持續擴大。否則,經濟便會陷入困境和造成社會動蕩。
可見,科技進步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提高生產力以及合理的收入與財富分配。據此而言,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發展,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如何適當的分配增加的物質與財富。至於應如何分配擴大的蛋糕,則產生了多種爭論。有論者認為隨著生產力提高,人民應該減少工作時間和享有更多的時間;為此便必須改變稅收政策與制度,以便擁有更多閒暇時間的人民能維持生活和繼續消費。
(來源:Anna Parini/The New Yorker)
據此,有人提出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即所有人都應該擁有維持基本生活收入的保障。至於這個基本收入,應該是有條件的或是無條件的,則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課題。所謂無條件的基本收入是指,只要是公民,不論有無工作都擁有基本收入的保障。有條件的基本收入保障則是指,有能力工作的健常人應該有所貢獻,才能享有基本收入的保障。至於,錢從哪里來。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物質與財富也相對增加,因此只要稅收得當,如對機械人徵稅(Robot Tax)便是解決錢從哪里來的方法之一。當然,富人會對此作出抗拒,甚至是把資金轉移到國外。因此,什麽才是分配公正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課題。
根據法國經濟史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21世紀資本論》一書的說法,在過去三百年來的歷史證明,在資本主義國家,以錢賺錢的財富投資增長率,大體上是4.5%。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則是約1.5%,其結果便是擴大了窮富之間的差距。因此,必須對富人增加稅收,以維持持續增長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只是,在全球化的當代,必須所有國家合作才可能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劫富濟貧。畢竟,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避稅天堂。
就大馬而言,自一九七一年出台新經濟政策以來,有關如何公平合理分配公共資源,便是個族間爭論不休的課題。隨著大量體面就業機會的消失,會否出現加強版的新經濟政策2.0則有待觀察。
孫和聲 |
一九五五年生於霹靂江沙,祖籍潮州普寧縣。曾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習及到日本學習日語。一九九〇年回國在巴生日資公司當譯員和公司顧問,現為時事評論員。著有《華人文化書評》、《尷尬的大馬經濟》、《大馬變天遠嗎?》、《馬來西亞國情一把抓》、《解讀馬來西亞國情》、《解讀馬來西亞經濟》、《為馬來西亞把脈》、《逆境自強-認識馬來西亞華族》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