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教育最新文章

宋明家/促進和諧團結,我們可以做什麽?

(來源:Sinar Harian

應對政客種種「拆橋」的煽風點火言論和舉動,身為老百姓的我們,除了不要跟著這些言論瘋癲,我們也可以采取不斷「造橋解套」的行動,可以各自在社區里設立跨族群小組,不分種族、相互支援有需要的鄰居。持續建造橋梁,將危機化為契機、契機化為轉機,讓這國家的未來多一份希望,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事。


【文/宋明家】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喜歡討論「團結」及「和諧」這些話題,尤其類似肉骨茶、新村申遺、關閉華小、真主襪子、杯葛商家等事件不斷上演,持續挑戰各個族群間的融洽和睦不說,更破壞經濟上的利益。

團結、團結、團結,我們講了幾十年,情況似乎每況愈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麽?

(來源:星洲日報

團結的意義

篆文「 」和繁體字「團結」,比較能看得出這兩個字的圖形和原意。「團」是圓形、聚合一起的意思;「結」字形則來自絲繩或條狀物打成的疙瘩、也是聚合的意思,據說是古人結婚儀式里,新郎會用結個疙瘩的紅綢帶,牽著新娘子進洞房,意味著結成夫妻後,把兩人姻緣綁在一起;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共同使用大家的力量,完成美好目的」的意思。

各民族間的關係,就像夫妻般,或一家人的關係,不管哪一個層面來看,馬來西亞肯定是一個「團結」國家;即便家人之間常有沖突,尤其是文化上的沖擊,理念也可能不一樣,思想有差距,可能互相也不理解對方,但大家都還是夫妻,還是一家人。

即便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很多老夫老妻也互不了解對方,也很少夫妻會把內心深層話告訴對方,但卻會在別人面前耍花槍、耍恩愛,回到家里罵架吵架,都是常有的事;只要不是暴力相向,「紅綢帶」會有裂痕,但總歸不會斷,總有辦法補回去。

我們各族群也常有裂痕出現,尤其是當某些政治人物蓄意發表煽風點火言論,就會讓紅綢帶出現裂痕。那怎麽補就呢?我認為是靠民間和政府合作的「造橋運動」——建造一座座的精神橋梁,讓大家和大家之間,有溝通和相互理解的管道。而「團結大使」,是其中一個管道。

(來源:Astro AWANI

什麼是「團結大使」?

團結大使,是國民團結部每年挑選的代表,主要目的為促進、鞏固國民團結,以及傳達政府的和諧、團結的訊息。它不是一份工作,也沒有什麽明確職責;對於這一點,老實說,我倒希望政府能給我們一些什麽事。

為什麽會在二〇二四年被委任為「團結大使」?那得回到二〇二三年隆雪中華總商會主辦的《英雄獎4.0》;我當時代表十年前成立的「好事小組」而接受提名。主辦單位不接受團體提名,所以提名的朋友就用我的個人名義提名,經過包括國家團結部委任的主審團,和多個媒體代表的重重遴選、審核後,「不小心」得了這獎項。由於團結部看重「英雄獎」的意義,二〇二四年一月頒獎典禮上,國家團結部長亞倫阿格(Aaron Ago Dagang)頒發這個英雄獎的儀式上也把六位英雄獎得主一並委任為團結大使

「好事小組」自二〇一三年開始,每個月走入社區,不分膚色協助因貧病等因素,陷入財務困境的各族群朋友,包括巫華印裔、原住民、外勞、難民、政府醫院、慈善機構等;當中有單親家庭、孤兒、洗腎病友、需要手術費或醫藥費的病人、需要學費的學生、疫情時候失去工作的外勞、火災及水災災民、需要某些儀器的醫院(比如疫情時候)、需要某設備的慈善中心、需要食物的孤兒院老人院等;我們目前定期長年每個月支援的,是非營利洗腎中心的貧病腎友。

民間那麽多慈善團體,比如慈濟、教會、NKF、獅子會(Lions Clubs)等,很多團體都在做慈善,他們做的更多、更好、更廣、更深入,為什麽就不提名他們?主辦單位給我的答案是:正式注冊慈善單位或非政府組織團體,在社團註冊局(ROS)法令管控下,是一份職責、一份任務;而我們這些非注冊的、沒有宣傳的、不為人知的「地下活動」,純粹在周末或工余時候,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做這些「雞婆」事,靜悄悄做了逾十年,符合「英雄獎」的「默默無聞」條件,剛好又有一名熱心朋友提名,所以就「中獎」了;或許我們的運氣,只是比別人多一點而已。接受這個獎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認為這種跨族群社區小組的理念和做法,可以在這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成立,為國家做點促進國民間理解和諧的事。

▲左一和右一為「好事小組」志工。(來源:作者提供)

老百姓的「造橋解套」行動

除了這,政府和民間還可以做什麽?這方面紙上談兵很容易,以下是希望能夠付諸行動的幾項提議:

一、加強科技國語應用:國人的國語能力若能加強,促進團結這種事就事半功倍。但要想讓國人注重國語,不能只靠它形而上的精神價值,少了經濟價值,它必然無可避免會被放在「次等」位階。

在人工智能時代,想要強化國語經濟價值,最有效的就是加強科研和科技;科技一強,經濟也會跟著上來。屆時,我們說要使用馬來科技語言,別的國家(比如印尼)也比較會聽我們的;否則經濟沒有、科技也沒有,卻老硬拗說我國馬來語文(而不是印尼馬來語)是世界十大語言,鬼才會聽我們的。

二、各族學生的互動:但凡可以加強國小、華小、印小之間的互動往來、各民族小孩互動、提升雙方互相理解、加強國語應用的活動,都應該被鼓勵和支持。

三、摒除「我主你客」的思維:馬來族群方面,必需摒除「我主你客」的「非土著是外來者」心態;只要這種心態不除掉,各個階層的馬來社會,尤其是草根的非政府組織和宗教團體,在面對關閉華小、肉骨茶這種議題的時候,就不會以平等心態看待議題,議題就會形成兩極化。這需要長期制度性的教育,和政府、各個政黨的合作。

四、提供更多聯系機會:一九七五年開始的睦鄰計劃(Rukun Tetangga),一開始以居民義務巡邏、確保家園安全,同時也促進族裔之間聯系為目標。來到今天,政府可以恢覆促進各族關係的種種睦鄰計劃活動,比如「一人帶一菜聚餐」(Pot luck)、大掃除之類的活動,讓各民族多認識對方;鄉下新村也可以和馬來鄉村互相拜訪,互相了解各自的生活難題,互相支援解決難題。

五、走入校園:團結部委任的團結大使,可以走入校園,和學生分享各族群如何互助互愛的故事;讓國人從小就了解,我們大多數的國人,其實一直都在互相支援、互相愛護。

六、中小學理科教育:從學校提高數學、科學水平,就能加強民眾邏輯分析能力;理性強化了、能獨立思考了,大眾在面對種種議題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被有心人煽動。

七、嚴懲無良政治人物:這很難做到,但還是必需盡力執行,讓那些為了私利口無遮攔的政客,不敢隨意煽風點火。

八、榮譽肯定:舉辦更多類似「英雄獎」的獎勵項目,鼓勵民間團體跨種族融入社區。

應對政客種種「拆橋」的煽風點火言論和舉動,身為老百姓的我們,除了不要跟著這些言論瘋癲,我們也可以采取不斷「造橋解套」的行動,可以各自在社區里設立跨族群小組,不分種族、相互支援有需要的鄰居。持續建造橋梁,將危機化為契機、契機化為轉機,讓這國家的未來多一份希望,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事。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