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acebook DGHisham/CodeBlue)
任何疫苗,包括新冠疫苗,都有其可能的嚴重不良反應,這是不容置疑的。重點是,相比過去其他疫苗接種的「松散注意」,新冠疫情時的大量疫苗接種,引致全球「濃縮關注效應」;這會不會讓民眾持續持有客觀和理性看待疫苗不良反應,那是還得回歸民眾的整體科學素養。
【文/宋明家】
對於二〇一九冠狀病毒病(COVID-19),全世界應該沒有人不知道。
目前科學界已知的,能有效對抗這帶來公共衛生和經濟災難的傳染病的對治法,首選還是新冠疫苗。即便部分民眾不願意接受這看法,所有的可靠研究數據,還是指向「疫苗拯救絕大部分人」的事實。
不幸的是,任何一種疫苗(包括新冠疫苗),都存在某些幾率的罕見嚴重不良反應;在於新冠疫苗,這包括了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和突發原因不明的死亡(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過去在疫苗接種計劃進行期間,許多民眾在社媒宣稱觀察到「已接種疫苗者猝死率非常高」,因此得出「新冠疫苗是毒針」、「猝死和接種有關系」等結論。這加上小部分主流傳媒的不實報道,在群眾間製造更多的混淆和誤導性觀念。例如,二〇二二年八月,英國GB News電視和廣播頻道主持人馬克·斯坦恩(Mark Steyn)因為散布「健康年輕人死亡率增加與新冠疫苗接種有關聯」的錯誤報道。這雖然讓他聲名大噪,並獲得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熱烈分享和互動,卻招來學界猛烈抨擊,英國政府也介入調查此事。
馬克·斯坦恩其中一個說法是「接種率低的國家」死亡率低於「接種率高的國家」;但他卻沒考量到當中接種者年齡、健康差異、國家醫療系統能力、人口統計差異等關鍵因素或其他「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亦即在統計學中混淆人們對真實「因果關系」的其他因素)。
問題是,這世界有太多具影響力的馬克·斯坦恩,單憑表面觀察或數據,就貿然做出錯誤結論,誤導科學素養不深的群眾,最終影響國家整體公共衛生策略。
經過近三年的全球疫苗接種,我們有沒有更多、更可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猝死和接種的關系」,或「猝死和接種無關聯」?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一些相對可靠的科學數據,以比對目前科學界最新的正、反兩面看法:
(來源:Erin Scott/Bloomberg/Boston Globe)
支持「猝死和接種有關聯」論的研究:
一、美國Marchand Institut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團隊使用75萬筆患者數據,進行接種後死亡相關性的分析。風險比(hazard ratio,簡稱HR)分析顯示新冠疫苗與全因死亡(all-cause mortality)沒有顯著相關性(HR = 0.89),但可能和心臟相關死亡風險略微增加有相關性(HR = 1.06),亦即接種疫苗後的心臟相關死亡風險可能高出約6%,特別是在男性群體。
二、美國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員利用以色列緊急醫療服務數據,評估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一年期間十六至三十九歲民眾心臟病相關(心臟驟停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和「感染新冠病毒」或「疫苗接種」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第一和第二劑疫苗接種率和心臟病緊急醫療服務有顯著關聯。此研究不但證明疫苗與心肌炎之間的關聯性,也帶出關於疫苗引發的、未被檢測到心血管副作用的隱憂。
(來源:Reuters/Tingshu Wang)
支持「猝死和接種無關聯」論的研究:
一、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團隊使用英格蘭的電子健康數據,以評估新冠疫苗和染疫對年輕人(十二歲至二十九歲)心臟病死亡和所有其他原因死亡風險的影響。結果顯示疫苗接種後的十二週內,與接種後十二週以上相比,心臟病死因和所有其他死因沒有顯著增加。另外,新冠病毒陽性檢測與接種或未接種的人,都和心臟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關。
二、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CDC)評估了二〇二〇年十二月至二〇二一年七月間,640萬接種者和460萬未接種者之間的非疫死率,發現疫情期間「新冠疫苗接種和死亡風險下降」有關聯。
三、澳洲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Baker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研究人員引用維多利亞州一歲至五十歲接種者的接種率、死亡原因未明或心肌炎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新冠疫苗接種和猝死率沒有相關聯。
四、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團隊一項研究顯示,猝死案和疫苗接種數量或疫苗類型之間沒有相關性,但卻可能和死者一個稱為SCN5A的基因變異有關。過去醫學研究裏,該基因被發現和Brugada綜合癥(Brugada syndrome,一種心臟結構正常卻具有高猝死率的疾病)有關聯。
(來源:Getty Images/Forbes)
比較和分析以上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做出以下結論:
一、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新冠疫苗接種可能和心臟病相關猝死案例有關聯,但還是屬於罕見案例,所拯救的人數也遠大於這些罕見案例的數目。
二、即便有研究建議「接種—猝死」存在「相關性」,但這不代表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中太多的干擾因素,必須被全面檢測,這包括了遺傳基因因子。
三、在研究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方面,除了引用疫苗安全監測系統數據之外,緊急醫療呼叫服務的頻率,也能用來識別公共衛生傳染病的各種相關因素。
四、新冠染疫案例,尤其是未被檢測到陽性的染疫案例,很有可能是導致心臟病相關猝死的死因。
五、詮釋研究成果不能單靠論文所提供的數據,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和考量實驗設計、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比對的受試者、醫療保健系統等各種因素。
事實上,作為外來化學物,任何疫苗的接種,或多或少都對人體造成化學反應,乃至有些人產生嚴重不良反應,這是很正常現象。以目前市面上常見的Gardasil 9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疫苗來說,即便沒有證據表明此疫苗接種會導致死亡,自二〇一四年十二月至二〇一七年十二月期間,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收到有關Gardasil 9接種後的七份死亡報告,當時在美國已分發了大約2900萬劑此疫苗。
另,意大利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團隊曾分析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四年在意大利接種疫苗的約300萬名嬰兒(其中150萬名接種六價疫苗),以確定六價疫苗是否增加嬰兒短期內猝死風險。研究結果無法證實之前在德國的研究成果,亦即六價疫苗接種與嬰兒猝死風險增加23倍有關聯。在意大利的研究中,只有第一劑疫苗似乎具有較小的、儘管統計學上顯著的猝死風險增加。
簡言之, 任何疫苗,包括新冠疫苗,都有其可能的嚴重不良反應,這是不容置疑的。重點是,相比過去其他疫苗接種的「松散注意」,新冠疫情時的大量疫苗接種,引致全球「濃縮關注效應」;這會不會讓民眾持續持有客觀和理性看待疫苗不良反應,那是還得回歸民眾的整體科學素養。
宋明家 |
出身於馬來西亞吉蘭丹州蕉風椰林的古板可憐(Kubang Kerian)。原以為會終一生古板可憐,因貪戀校園混了個碩士,被中學生再教育兩年,爾後重返實驗室和DNA鬼混,博士畢業後吉人天相得以在某國外大學分校任高級講師。愛好枕戈待旦於雜草稻的分子遺傳演化,遵循儒林生存法則小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某年突然發現手指也可以拼出方塊字,從此欲罷不能,每逢周末晚文火煎煮一幅幅五千年古老圖像,在華文報章熬制成評論、科普、雜文等百餘篇,聊以顧影自憐也自娛。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