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rapan Madani )
希盟與國陣目前可能須要注意的是物價的不理想會成為國盟的武器,並對選民置入團結政府在處理經濟議題上無能的表現。屆時,國盟可能會再重拾二〇二二年全國大選取得大部分馬來游離選民的支持。然而,雪蘭莪與伊斯蘭黨執政的玻璃市、吉打、吉蘭丹與登嘉樓,無論在種族分佈、經濟表現上皆有顯著的差異。若在選戰後期可成功說服多數中間選民給予支持,同時將投票率衝高,希盟應該有機會以至少38席或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第四次執政雪蘭莪。
【文/李泰德】
隨著選舉委員會已公佈六州(吉打、吉蘭丹、登嘉樓、檳城、雪蘭莪與森美蘭)選舉的提名日與投票日分別為二〇二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與八月十二日,這也表示被視為第十五屆全國大選的延長賽也正式開打。
這六個州屬由於在二〇二二年十月份不跟隨前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同步宣布解散州議會,從而開啟了歷史以來首次高達六個州屬的國會與州議會不同步選舉的現象。作為全國人口與經濟最大州的雪蘭莪,本次選舉的選民高達370萬人,或佔了全國總選民的18%。該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由安華(Anwar Ibrahim)為首的聯邦團結政府的正當性,並同時決定未來五年馬來西亞政局的穩定。
雪蘭莪總共有56個州議席,任何政黨聯盟獲得至少29席即可取得執政權。在二〇二二年的全國大選,國盟靠著突如其來的綠潮加持順勢崛起。這不僅顯示了作為馬來政治一直以來最大政黨的巫統勢力之終結,更顯示了馬來社會求變心切。由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Malaysia)與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為首的國盟在全國大選時攻下74個或三分之一的議席,其不僅橫掃了馬來半島北部的近乎所有議席,更在被視為希盟大本營的雪蘭莪贏下6個國會議席,公正黨更意外地丟失了兩個傳統混合選區——烏魯雪蘭莪(Hulu Selangor)和瓜拉冷岳(Kuala Langat)國會議席。此選舉結果也無疑地讓希盟在本次的州選舉屈居於守勢的狀態。在二〇〇八年首度以贏下36席的姿態入主雪蘭莪後,希盟分別在二〇一三年和二〇一八年州選舉中以更輝煌成績取得大勝。這個標榜多元族群政治理念的聯盟,要如何保持紀錄,拿下56個州議席中51席,想必頗具挑戰。
六州選舉為合作試金石
以二〇二二年全國大選的結果來分析,56個州議席中,希盟僅在40席佔上風。若本次州選舉各族群的投票率與投票取向沒有改變,國盟能夠贏得14席。然而,在團結政府組成後,在選舉時短兵相見的希盟、國陣,以及東馬的砂拉越政黨聯盟(GPS)和沙巴人民聯盟(GRS)皆已成為政府的一員,前二者更是已經表明在六州選舉將互不攻打彼此上陣的選區。因此,兩方的支持者會否完全支持對方,這場選舉將成為考驗兩派合作模式的試金石。
在二〇二二年全國大選時,國盟在雪蘭莪囊括了48.9%的馬來選票。至於國陣和希盟則分別獲得了24.0%和24.2%。其餘的3%則支持了其他政黨(主要為當時前首相馬哈迪所領軍的祖國行動聯盟,GTA)。與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相比,當時國陣、希盟與伊斯蘭黨分別獲得了36.2%、36.8%和26.8%。兩屆選舉結果相比,伊斯蘭黨/國盟在馬來選票市場的變動上呈現了近乎是成倍的增長。至於國陣與希盟兩者皆下滑了12%。
這個變動很大的程度上可歸因於兩點。第一,因選民自動登記的落實與投票年齡的下降,雪蘭莪選民從240萬暴增至360萬,並以馬來選民為主。依據年齡層的投票趨勢分析,國盟在最年輕的馬來選民得票有著最佳的表現。第二,依據選前與選後民調的推算,高達不少於六成的馬來游離選票支持國盟。這與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不同。當時,希盟取得較多的馬來游離選票支持。因此,在失去游離選民的支持下,作為三屆雪蘭莪執政黨的希盟,其馬來選票顯著滑落。
在一加一等於二的邏輯下,倘若國陣與希盟的支持者可以全然支持對方,則其可獲得高達48.2%的馬來選票。假設華、印裔仍一面倒傾向希盟,團結政府內的各政黨將在雪蘭莪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第四次執政雪蘭莪。不過,這都是對希盟與國陣最為樂觀的選情預測。
(來源:FMT)
國盟奪權仍挑戰重重
另一邊廂,國盟則信誓旦旦可獲得不少於過半的州議席組織雪蘭莪新政府。這份自信主要來自於國陣/巫統的支持者不會支持過於擁抱多元族群政治的希盟,最終則會退而求其次地支持國盟。在獲得絕大多數馬來選票支持之下,該聯盟可在不獲得華、印裔的支持之下便可贏得過半的議席。
依據議席的族群分佈,馬來選民過半的議席為37席(或66%),至於華、印裔選區則僅為19席。從中我們可相信,國盟與前雪州大臣阿茲敏阿里(Mohamed Azmin Ali)表示該陣營有機會獲得超過30個州議席並取得執政權的計算方式,就是假定馬來選民一面倒傾向國盟,其將最終贏下所有馬來選民佔多數的議席。
雖然如此,國盟要奪權仍然是挑戰重重。雖然希盟在二〇二二年的全國大選中,僅取得13%的馬來選票。但是,其在雪蘭莪卻取得25%的馬來選票,即馬來半島總數的兩倍。加上部分巫統支持者的選票,相信希盟與國陣的馬來基本盤會有30%。若再加上華、印裔選民對於希盟的強烈支持(更重要的是保持不少於七成的投票率),則國盟要橫掃馬來選民比例介於50%至70%的選區則不容易。
(來源:Perikatan Nasional/Facebook/ISEAS)
物價高漲恐成箭靶
安華為首的團結政府自二〇二二年十一月杪上任以來,至二〇二三年七月為止已執政八個月。對不少的民眾而言,聯邦政府可能目前要應付州選舉,致使其在施政上步步為營,甚至有者認為停滯不前,政策表現也缺乏新意。希盟與國陣目前可能須要注意的是物價的不理想會成為國盟的武器,並對選民置入團結政府在處理經濟議題上無能的表現。屆時,國盟可能會再重拾二〇二二年全國大選取得大部分馬來游離選民的支持。
然而,雪蘭莪與伊斯蘭黨執政的玻璃市、吉打、吉蘭丹與登嘉樓,無論在種族分佈、經濟表現上皆有顯著的差異。當中,雪蘭莪的馬來選民為51%。因此,國盟僅有可能在22個馬來選民高於65%的議席掌有優勢,其餘的34席希盟依舊佔上風。若在選戰後期可成功說服多數中間選民給予支持,同時將投票率衝高,希盟應該有機會以至少38席或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席第四次執政雪蘭莪。
![]() 李泰德 |
生長自馬來西亞鑿石小鎮,現從事民調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