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日報)
獨中教育的精神,是強調不同種族的公民有保留母語教育的權利,如今在僑委會官方眼裡,大馬華人捍衛母語教育卻成了他們「僑校」的存在。多年來許多獨中師生都有強調獨中教育不是使用兩岸的教材、課綱,因此董總應進一步與僑委會當局溝通「正名」,獨中乃獨立於兩岸之外的華校,絕非僑校,董總對大馬華教的付出,也不能被收編為「僑務」工作。
【文/杜晉軒】
林連玉曾在我國獨立前一年的開齋節獻辭說過這段話:「凡是不肯共存共榮的人是馬來亞的罪人;凡是做了馬來亞的公民,而不以馬來亞為祖國的人,也是馬來亞的罪人。」
去年八月,中國駐馬大使歐陽玉靖出席柔佛州中華總商會主辦與州內的華團交流晚宴時,舞台銀幕上出現「歐陽玉靖閣下與夫人蒞臨與柔佛州僑團交流晚宴」的字眼,因主辦單位不當使用「僑團」的字眼,此事件在我國華社激起了千層浪的批評。
「僑團」事件在華社所引起的批評,主要是強調我國華裔已不再是華僑。雖然我國官方並沒有對這風波有任何表態,但大馬華人依然應保持對何謂「僑」有一定的敏感度與認知,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如此,面對「中華民國台灣」亦然。
近日台灣的「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四月二十八日所公佈的「二〇二三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名單中,在「僑務貢獻類」的得獎校友名單中,董總主席陳大錦赫然入列。本文並非針對陳大錦先生是否適格成為「傑出僑生校友」,重點在於台灣僑委會無視我國華社長期以來,由下而上耕耘並維持至今的華教運動,「收編」為中華民國的「僑教」,將眾多努力在地耕耘的華教工作者,曲解為「僑務工作者」。
筆者身為獨中畢業生,相信個人經歷和許多獨中生一樣,在學期間未曾聽聞校方、董教總公然宣稱「馬來西亞獨中乃中華民國在海外的僑校」。儘管意識到許多獨中教師有留台背景,多年來也有許多獨中生赴台留學,但這些現象都不足以使獨中成為「僑校」。
(來源:東方日報)
民進黨不合時宜的僑務工作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單一國籍法,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官方對華僑的定義,是指居住在海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由於馬來西亞華裔已不再是中國的海外公民,我國也不允許雙重國籍,要求不能自稱是中國的華僑、僑民或僑胞是合理的,面對台灣亦然。
由於中華民國的法律是承認雙重國籍,而中華民國也基於過去海外華僑支持革命、抗日的歷史淵源,依然把所有海外華裔視為華僑的立場,故僑委會仍對外宣稱中華民國在海外有四千萬僑胞。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務單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簡稱國僑辦),儘管該國法規上不視外籍華人為華僑,但國僑辦與中共統戰部依然把外籍華人與中國華僑視為整體,都是該國僑務工作服務的對象。
無論兩岸的僑務工作把海外華人視為僑胞與否,大馬華人始終應堅守自身並非華僑的立場與自覺,與兩岸的交流工作不能理所當然地視為「僑務」。
由於近年中國在我國影響力日增,已有許多有識之士撰文提醒我國華裔已不再是華僑,以及中國非祖國的事實,因此本文重點在于,也同樣提醒在面對儘管相對民主的台灣時,也該有同樣標準,認清自身並非中華民國的僑民。
記得當民進黨在二〇一六年二度執政的時候,我國華社當中,尤其留台背景的,基於過去陳水扁政府時期「去中國化」的政策(如削減僑教的福利),因此擔心蔡英文政府會重蹈覆轍。不過,「所幸」在新南向政策的推廣下,上述的擔憂都沒實現,反而僑委會在民進黨的執政下,彷彿又回到了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呈現以「正統中國」的「代理人」自居的姿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踞台灣後,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的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正統中國」的地位,除了爭奪邦交國與聯合國席次,也爭取海外華人的支持。例如一九五〇年代開始在台灣推展的僑教政策,就是在冷戰背景下,國民黨當局獲得美國的美援支持,積極吸引東南亞華人來台求學,同時也向這些被視為「回國」就學的僑生,灌輸中華民國才是「正統」祖國的意識形態。
由於民進黨是追求捍衛台灣主體性、反對兩岸統一的立場,因此過去多反對國民黨「大一統」的價值觀。過去在陳水扁政府時期的僑務工作,也被許多海外華人視為放棄了「大中國主義」的立場。不過蔡英文上台後,僑務工作卻顯得沒那麼「獨」了。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日,蔡英文總統上台後的第一個「雙十國慶」,僑委會安排了我國留台聯總前總會長方俊能(也同樣是今年傑出僑生校友獎得主),代表全球「僑胞」致詞。這種呈現「回到祖國」的排場,本以為是還在堅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時期的國民黨才會做的事情,沒想到民進黨政府此番操作卻令人有迴光返照之感。
當時我國中文媒體報導方俊能是第一個代表「全球華人」在雙十演講的大馬華人,實際上這說法是有誤的。早在一九八九年國民黨執政時期,時任大馬留台聯總總會長陳沛雄,就代表全球「僑胞」在雙十國慶致詞了,當時他還說「我們全球各地的僑胞,為了表達對自由祖國的熱愛……」後來在一九九六年,陳沛雄就因走私軍火到台灣而被逮捕了,據悉最終潛逃到了中國大陸,由於他的兄長是吉隆坡前總警長陳沛武,因此這起走私軍火事件在當年是轟動馬台兩國的大新聞。
蔡英文政府第一任期(二〇一六—二〇二〇)的僑委會委員長是吳新興,他任內還發行了所謂的「僑胞卡」,基本上只要是外國華裔就能申請,不具備可認證申請中華民國國籍的功能。起初僑委會是鼓勵各大學的僑生去申請,後來演變成鼓勵所有海外華裔都能申請……
不過,台灣僑委會在扮演「正統中國」的戲碼,則是在蔡英文政府第二任期才越演越「盛大」,而一些外籍華人,也樂在其中cosplay(角色扮演)「華僑」。今年初卸的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在二〇二〇年走馬上任後,便積極推出各式各樣的活動,如僑生歌唱比賽、作文比賽、翻譯比賽、電競比賽……等,然而有的活動背後所傳達的訊息,仍擺脫不了以「正統中國」的心態,並試圖強化海外華人是中華民國的「僑胞」的意識形態。
僑教政策在台灣推行近七十年,多數大馬華裔學生在不清楚僑委會的背景下,成了僑生,而且不得轉換身分。有的大馬僑生在了解僑教政策的背景後,儘管理解僑生身分短期內難以被改革的處境,但也不會再踩更多紅線,往認同中華民國為祖國的方向靠攏。如今在以強調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民進黨執政下,僑委會卻不斷營造與強化海外華人、華校、媒體「效忠」中華民國的假象,可謂相當諷刺。
(來源:教總)
獨中是「僑校」嗎?
一九一七年成立的鍾靈學校,是由南洋同盟會成員創立的,早年許多師生也是國民黨人。後來鍾靈國民型中學成了全馬第一所改制的華文中學,因此今天分別有鍾靈國中與鍾靈獨中的存在。試問這兩所學校,哪一所是如今台灣政府所認定的「僑校」呢?
應然面的答案,是兩所都不算,但實際上對僑委會來說,包括鍾靈獨中在內的六十多所獨中,都是中華民國台灣在馬來西亞這「僑居地」的「僑校」,根據僑委會發布的《僑生人才統計資料手冊》,馬來西亞的「備查僑校數」有六十一所……反觀與鍾靈獨中有共同歷史淵源的鍾靈國中卻不被視為「僑校」。
僑委會這樣認定方式,讓許多已編入我國公立教育體制的改制華文中學、華小情何以堪?畢竟這些學校有的歷史上就是由國民黨人成立的,怎麼可以「拋棄」呢?同時也讓獨中生情何以堪?在獨中教育裡,同時也是董教總的歷史敘事裡,獨中不願成為改制中學,不意味不愛國,只是捍衛母語教育……
雖然董總與僑委會多年來有許多合作關係,包括保送學生赴台留學、推動獨中教師赴台進修的課程,但這些業務董總也有和中國進行,難道和兩岸的合作交流就必然等於「僑務」嗎?如果今天中國的統戰單位基於董總有卓越的「僑務貢獻」,而頒獎給董總或董總的領導人,恐怕會在我國產生更多負面的政治效應了。筆者不否定台灣給予董總、獨中的教育支持,但董總仍應堅守獨中不是台灣僑民教育的界線。
筆者在前年底接獲一位年輕獨中教師的投訴,原來他獲得僑委會的「獎狀」,那是只要在「僑校」服務滿五年以上的教師,都會獲得的獎狀,年資更長的教師還能獲得獎勵金……而這類獎狀的認證、申請,都是董總負責的,試問這讓我們獨中生情何以堪?這位獨中教師強調他是馬來西亞人,他不否認台灣對我國華文教育的支持,但不意味就要自我矮化為台灣的「僑校」。
(來源:作者提供)
獨中教育的精神,是強調不同種族的公民有保留母語教育的權利,如今在僑委會官方眼裡,大馬華人捍衛母語教育卻成了他們「僑校」的存在。多年來許多獨中師生都有強調獨中教育不是使用兩岸的教材、課綱,因此董總應進一步與僑委會當局溝通「正名」,獨中乃獨立於兩岸之外的華校,絕非僑校,董總對大馬華教的付出,也不能被收編為「僑務」工作。
杜晉軒 |
畢業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世新大學新聞系,目前旅居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正研究台灣戒嚴時期遭政治迫害的東南亞華人的故事。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