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zneal Ishak/Malaysiakini)
與其說「火箭」這個標志是一個政黨,更正確應該說「火箭」在許多出錢出力的平民百姓心中,代表着的是持續進行的「群眾運動」,為追求民主、公正、自由、多元、包容和良好施政等核心價值而奮鬥。不管在朝在野,行動黨必須堅持捍衛這些核心價值,並且持續壯大;其也必須海納百川,盡可能把志同道合者團結一起,不僅是代表上層階級精英份子,也是代表基層勞工、小販、司機、婦女、青年、原住民和弱勢者的政黨,為民族平等、教育文化、工人權益、綠色環保、制度改革發聲,並由始至終與群眾站在同一陣線。
【文/丁傑隆】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日,民主行動黨行動黨選出新一屆全國中委領導層,由陸兆福接班擔任新任秘書長。
回到那個時間點,大多數主流媒體對於新屆行動黨領導班底能否擺脫過去領導的影子,以及行動黨和希盟在馬六甲、砂拉越和柔佛州選舉接連失利之後,能否在短期內從低潮翻身,其實皆語帶保留。甚至,努魯依莎(Nurul Izzah Anwar)當時也認為「希盟至少需要十年才有望重奪中央政權」。
然而,陸兆福很快在短短一年裡透過朝野協商在國會推動「反跳槽法」、召開黨特大修改黨章禁止民選代議士跳槽,以及在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和組織團結政府過程的運籌帷幄,樹立了自己在民間和黨內「一哥」的正當性——行動黨不僅再次成為執政聯盟一份子,也把大家皆認為不可能再高的華裔支持率,進一步推高至前所未有的95%。
如今,在朝的行動黨,必然和過去長期在野的行動黨有著明顯不一樣的歷史任務。正如陸兆福在二〇二三年二月十三日出席該黨吉隆坡聯邦直轄區州常年代表大會致詞時說道:
「行動黨經歷五十多年的鬥爭之後,(今天)可說已經邁入另一個里程碑。馬來西亞人民非常期待民主行動黨在政府裡扮演好角色,我們之前做了五十多年的反對黨,現在我們最少也要做五十年的執政黨。身為秘書長,我有這個責任帶領大家,邁向更團結和美好的馬來西亞。」
(來源:Mohd Rasfan/AFP/The Jakarta Post)
為長期執政做思想準備
「做五十年執政黨」當然是誇張修辭。但是,也不能否認,假使未來幾年依舊維持既有充滿不確定性、動態以及變化莫測的競合政治環境,類似「團結政府」的模式將會成為常態,擁有穩定基本盤和議席籌碼的行動黨將有可能成為執政常客,長期立足在國內政治和政府主流。
這也意味,陸兆福若能順利任滿三屆秘書長任期,他將會和歷屆長期在野的秘書長不一樣。原因在於,在他任期內領導的行動黨很大可能長時間在朝。所以,陸兆福才會在不同場合,叮嚀行動黨領袖、地方幹部和基層黨員必須為長期執政做好準備,在思維上要有所調適,執政黨有執政黨的角色和工作。
然而,行動黨在議會的影響力盡管自二〇〇八年以來持續擴大。但是,在國內政治格局之下,行動黨無法單打獨鬥,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行動黨要成為執政黨,就必須和其他政黨結盟;同樣的,在選民投票傾向趨向多極情況之下,加上地方主義崛起,不單只行動黨,其他政黨和政黨聯盟也無法單憑各自實力,單獨贏下選舉,進而組織政府。
行動黨需要和其他政黨合作,也需要找到合作的方程式,以便在未來不同時間點,能夠快速適應在不同州屬和不同政黨的磨合,並且證明合作能夠帶來正面效應。這不僅在聯邦,也包括在州政權,如:沙巴人民聯盟(GRS)和馬六甲的巫統近期就邀請該州行動黨加入州政府。
當然,欲實現長期在朝的行動黨,不能以取代馬華公會的位置為目標,也不能讓其他盟黨把行動黨當作「馬華公會」看待,更不應只是滿足於當官。如何拋開過去政治範式,開拓一條新政治道路,正是當下行動黨的考驗。
(來源:BERNAMA/NSTP)
警惕重蹈馬華民政覆轍
行動黨作為執政黨,隨著權力、資源、官職和撥款的到位,會否淪為馬華公會2.0?也許,足以動搖行動黨根基和老本的關鍵不在選舉。行動黨競選的議席尚沒有出現足以威脅其地位的對手,特別是在半島,不管是馬華公會、國大黨、民政黨或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的華裔臂膀組織皆難以與之匹敵。相反,回望馬華公會和民政黨過去由盛轉衰的政黨政治史。顯然,黨內政治的變數是更值得行動黨警惕。
第一,集體共治精神是否得以彰顯?陸兆福擔任秘書長後試圖區別個人和歷屆秘書長的領導風格,強調行動黨將邁入包容的「集體共治」時代。行動黨全國中委的複選制度更傾向集體領導和集體問責,重視團隊合作。隨著中委陣容擴張和權力下放,這讓引發大規模激烈黨爭的幾率相對較小。相對過去,行動黨如今在每個州屬的組織都已能自主健全發展,各州人才輩出,實力平均,各有各的看家本領。但是,更透明、民主和多向的溝通、互動和回饋仍然有其必要,惟有充分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才可確保把潛在的決策誤判、人事糾紛和負面輿論減至最低,盡可能把小火苗撲滅,避免影響日常黨務和政務運作,以及在選舉中出現扯後腿情況。
第二,黨內新陳代謝機制能否正常運作?晚近行動黨參加選舉的獲勝率是各政黨之最,這也表示行動黨上陣的議席大多皆有原任者。接下來的選舉,行動黨能否一如過去推出年輕且多元候選人陣容上陣,適時換血促進黨內健康成長,同時安撫原任者光榮退下,這將是一大考驗。行動黨的全國中委和州委是由地方支部代表選出,隨著入黨人數增加和組織壯大,這也意味在地方上成立越多支部、掌控越多支部者,必然在黨人事、候選人和官職委任中占有話語權,使支部成為權力鬥爭工具。行動黨必須設法避免地方黨閥抬頭,令組織逐漸僵固、衰退和老化,最終隔絕真實社會,並與民意脫節。在遴選候選人和官職委任的課題上,保持彈性的同時也應具說服力,把個人履歷、選前民調、議會問政表現、基層工作等多面向因素考量在內乃是大勢所趨,也是公民社會團體對政黨實踐進步政治的期待。
(來源:Buletin Mutiara)
核心價值不能典當
第三,施政方向能否確保與其鬥爭理念一致?與其說「火箭」這個標志是一個政黨,更正確應該說「火箭」在許多出錢出力的平民百姓心中,代表着的是持續進行的「群眾運動」,為追求民主、公正、自由、多元、包容和良好施政等核心價值而奮鬥。不管在朝在野,行動黨必須堅持捍衛這些核心價值,並且持續壯大;其也必須海納百川,盡可能把志同道合者團結一起,不僅是代表上層階級精英份子,也是代表基層勞工、小販、司機、婦女、青年、原住民和弱勢者的政黨,為民族平等、教育文化、工人權益、綠色環保、制度改革發聲,並由始至終與群眾站在同一陣線。
第四,當官者能否潔身自愛,保持自律?行動黨任何民選代議士和受委官職者,皆應保持高度廉潔,避免涉及任何貪汙舞弊。原因在于,這必然將带给政黨長期且深遠的負面影響,甚至會遭到一代選民的唾棄,乃至遭受滅頂之災。民選代議士不應忘記初衷。選民投選民選代議士,把民選代議士送進體制和議會,是要民選代議士實踐鬥爭理念,並為國家帶來制度變革;不是為了讓民選代議士謀取個人職位或利益。民選代議士應該謹記:服務人民,人民才是老板。
總的來說,行動黨未來可以走多遠,以上四點將成關鍵決定因素。
丁傑隆 |
自由撰稿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曾任雪蘭莪州安邦再也市議員(2018-2020),目前從事建築和室內設計。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