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最新文章經濟

李健聰/馬中備忘錄:追尋高質量外資與經濟轉型

(來源:BERNAMA

當然,我期許的長期改變是,通過工藝的模仿與學習,我國的企業能夠茁壯成長為區域舉足輕重,具競爭力的國際型企業。而這需要對於摸索我國獨特發展方向的強烈意願,以及發展自身科技與方案的信心。追根究底,這關係到我國政府、企業與人民根本上對科學工藝的熱誠、社會進程參與的積極,以及全民合作,才能帶來這項深遠的文化轉變。


【文/李健聰】

二〇二三年三月末,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率團訪問中國,除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促成兩國最高領導的會面,也見證馬中企業簽署了十九份總值1700億令吉最高投資數額的合作諒解備忘錄。這在我國民間與商界掀起了巨大回響。

最大的投資來自中國的榮盛石化控股。榮盛將在馬來西亞邊加蘭(Pengerang)投資800億令吉,以建設石化園區。另外一項投資來自吉利,初始投資在丹絨馬林(Tanjong Malim)汽車谷20億令吉,以後將逐步增加至230億。

這兩項投資若都落實,也僅占了備忘錄內總額的一半,因此還有另外十七項有待落實,涉及各個領域的投資需要監督與跟進。安華訪華後,內閣議決成立一個特委會跟進後續工作,馬來西亞方由貿工部監督,中國方則由總理李強監管。這一項「民辦官督」的舉措,增強兩國其它企業互相投資的信心,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1700億令吉固然是個龐大的數字,但大量外資是否就是推進我國經濟的萬靈丹呢?

在國家發展的初期階段,外資的重量(Intensity)壓倒一切,不管來的是什麽,只要來了就好。過去這項外資至上的政策,就算加上馬哈迪(Mahathir)重工業化所賠上的慘重代價,也讓我國能夠開展工業化,甚至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然而,若認為可繼續依賴同樣的招數繼續「吃胡」以躋身高收入國,那可說是緣木求魚。

參照經濟複雜指數(Economic Complexity Index)會發現,我國近年的指數逐漸放緩,而且逐漸被鄰國如泰國超越,同時遭菲律賓與越南逼近(圖一)。經濟複雜指數可算是資本素質(Quality)的一個參照數,由此可以看出過去馬來西亞所吸引的外資在技術轉移、創造價值與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上乏善可陳。

圖一:東盟國家的經濟複雜指數比較

(來源: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在勞動生產力上,根據《東盟勞動生產力區域報告》,雖然馬來西亞自一九七一年至二〇一八年的勞動生產力上在東盟位居第三(3.18%),僅遜於新加坡(年均3.25%)與泰國(年均3.44%)。然而,馬來西亞的勞動生產力自二〇〇〇年後明顯放緩,在東盟地區(除汶萊之外)處於吊車尾位置,情況堪憂(圖二)。

圖二:東盟各國勞動生產力年度增長(%)(1971—2018)

(來源:Regional Study on Labour Productivity in ASEAN

勞動生產力放緩,意味著每名員工創造的價值有限,而其所能獲得的工資,以及其工資上漲的潛能也有限。箇中原因,與我國投入自動化與機械化的投資額低落大有關系。二〇一九年,馬來西亞在機械設備上的投入僅占12%,比泰國(20%)與越南(14%)低。自動化與機械化的低投入,長期而言將限制經濟的生產能力(Productive Capacity),進而阻擾馬來西亞的結構轉型與升級。

由此可見,馬來西亞經濟轉型的前路,在於吸引高素質的投資與外資的能力。貿工部最近固然更名為「投資、貿易與工業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 Trade and Industry,簡稱「投貿部」)。惟,更重要的是要在於慎選高素質投資,同時拒絕勞動力密集、低成本與低價值的產業。我國的政治領袖與政策制定者必須醒悟到這並不是一項奢求,而是在我國面臨老齡化、少子化與鄰國急起直追的當兒,必須落實的一項政策。

回到馬中企業簽署的1700億令吉備忘錄,監督特委會除了跟進落地項目,更應該專註於各項投資帶來的科學與工藝含量,同時結合《二〇二一至二〇三〇年國家機器人藍圖》(NRR)、《二〇二一至二〇三〇年國家科學、工藝及革新政策》(DSTIN)與《二〇三〇年新產業大藍圖》(NIMP 2030)等大方向,才能確保落地的資本能夠幫助提高我國的勞動生產力與科技含量。為此,投貿部必須通過跨部門的合作,納入更多擁有工藝技術背景與經驗的人員,才能正確評估各個產業的技術現狀,進而把握其發展方向以及帶動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

當然,我期許的長期改變是,通過工藝的模仿與學習,我國的企業能夠茁壯成長為區域舉足輕重,具競爭力的國際型企業。而這需要對於摸索我國獨特發展方向的強烈意願,以及發展自身科技與方案的信心。追根究底,這關係到我國政府、企業與人民根本上對科學工藝的熱誠、社會進程參與的積極,以及全民合作,才能帶來這項深遠的文化轉變。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