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orbes/Getty Images)
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除了面對著現有人才不足的問題,也面對著未來人才被他國所用的挑戰,面對的不只是台灣的競爭,更是全球的競爭,尤其如今美國、中國兩大強權已視半導體產業為攸關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產業,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人才的跨國流動本是自然且值得鼓勵的事情,而我國政府該思索的是,該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回流母國。
【文/杜晉軒】
最近我國人力資源部長西華古瑪(V. Sivakumar)出席馬來西亞人才機構時(TalentCorp)透露,目前約有186萬名我國公民在海外工作,其中113萬人在新加坡,在海外工作的人數已佔我國人口的5.5%,比全球3.3%的平均高。
馬來西亞人才流失的問題早已是國內老生常談的課題,由於筆者近年開始關注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將分享有關半導體產業人才競爭的觀察。
(來源:Xu Changliang/China Daily)
發展逾半世紀的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
筆者二〇二二年報導的〈為何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相當重要?一切要從50年前落腳檳城的「八武士」談起〉一文中,就提到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起於一九七二年,有日後被譽為「8 Samurai」的八大跨國公司到檳城投資,包括了美國的「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 超微(AMD)、英特爾(Intel)、 歐司朗(Osram)、惠普 (HP)、博世(Bosch)、日立(Hitachi,現為瑞薩電子)和歌樂(Clarion)。
根據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最近發布的「二〇二二年電子與電器產品(E&E)領域調查報告」,我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位置中,強項在於下游的封裝測試,佔全球近13%市佔率(東南亞在全球封測市場市佔率達27%)、全球約7%的半導體貿易都需經過我國的工廠附加製造,或發貨前的零件組裝。根據報告,電子與電器產品領域(Electrical & Electronic Products , E&E)在我國二〇二一年的GDP中(約馬幣1萬3860億元),就佔了6.9%(約馬幣950億元)。
綜上所述,可見半導體產業對我國經濟之重要性,也顯見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從長遠的發展來看仍有隱憂,「人力」是其中的變數。
半導體產業鏈可分為前端(上游)的積體電路(IC)設計,中端(中游)的IC製造,以及後端(下游)的IC封裝測試。當提到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就會想到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而台積電所屬的位置就是中段的IC製造,基本上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前中後段都有許多代表性的公司,如IC設計有聯發科,封測有日月光(在我國也有設廠)。
與台灣相比,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強項所在的後端環節,又是最為勞力密集的產業。過去疫情期間的行動管制令讓國內許多封測廠無法運轉,再加上缺工的狀況,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的停擺一度加劇了全球晶片供應的緊張。
由於馬來西亞各行各業嚴重依賴移工,若持續發展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勞動力供應的穩定性是能否持續發展的隱憂;若要發展中端的晶圓代工製造,由於耗資不菲,憑我國的國力難以再投入,我國少數本土晶圓製造公司SilTerra的脫售就是一例。
因此我國半導體產業除了往封測端提高自動化生產的道路走之外,那就是往上朝且更為資本密集型的前端IC設計發展了,但IC設計需要的是高階的人才,我國半導體產業卻面臨著高素質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根據MSIA的調查報告,我國在E&E領域只有560名員工持有碩博士學位,僅佔總員工的0.3%,遠落後於台灣、美國和英國等國,同時65%的企業認為工程師是當前最缺的職位,其中有35%企業指人才短缺會導致公司營收減少。
雖然MSIA主席拿督斯里王壽苔認為,官方在政策上可提供更多獎學金給學生報讀工程系的碩博士學位,以及放寬外籍生留馬工作的限制,以留住在我國就讀工程系的外籍人才,但筆者認為,這些措施依然難撼動大環境的因素,那就是各國對人才的競逐。
(來源:光華網)
台灣的「搶人大戰」
根據MSIA的調查報告,雖然馬來西亞E&E領域的平均薪資馬幣6450元,已是我國人民平均收入的兩倍,但E&E領域有高達 80%的公司仍然專注於招聘工作,以應對人才短缺和高離職率的問題。
馬來西亞半導體人才的高離職率的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半導體企業搶人才下的必然結果。傳統上,由於「錢多、離家近」,許多本土半導體工程師被挖角到新加坡工作。筆者認為,接下來的趨勢應會有更多人才往台灣跑,或至少潛在人才留在了台灣。
近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能見度「有目共睹」,但因少子化效應帶來的缺人問題也「顯而易見」,許多台灣半導體企業除了把在台留學的外國人才留住,也積極向外攬才。
提到台灣知名的馬來西亞企業家代表,許多人會想到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潘健成在二〇二一年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合辦的線上招募活動中,就提到了產業缺工程師的問題,他表示群聯電子除了有眾多留台畢業的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僑生工程師外,還會招募更多外國的學生進行培訓,包括馬來西亞的理工大學學生。
根據筆者所聞,除了相當積極的群聯電子,近年也開始有知名的台灣半導體企業對我國工程師獵才,當然也有部分本土工程師是個人主動投履歷跳槽到台灣的。筆者認識的工程師就提到,儘管台灣薪資不一定比新加坡優渥,但地域更廣的台灣能有更豐富的生活品質,台灣對我國本土華裔工程師來說仍是有吸引力的選擇。
根據台灣教育部統計,目前有12473名我國學生在台留學,是台灣第三大境外生來源國,僅次於越南和印尼。儘管馬來西亞留台生人數從二〇一七年的17419人後逐年遞減,但自從二〇一四年推出放寬僑外生留台工作限制的「評點配額制」後,馬來西亞公民留台工作人數是大幅成長的,根據內政部截至二〇一九年的統計,二〇一四年留台工作的外國公民僅3399人,至二〇一九年已有8465人,行業類別中,馬來西亞工程師有656人,是各國工程師人數之最(共有3035人)。
由於沒有僑外生就讀各大院校系別人數的公開數據,無法得知我國學生在台就讀半導體產業相關科系的人數,但顯而易見的客觀現象是,未來將會有更多馬來西亞人為台灣半導體企業服務。
除了台灣半導體企業基於市場需求的主動攬才,台灣官方在育才、留才的態度也相當關鍵。台灣僑委會就在二〇二二年宣布,「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簡稱海青班)已轉型為「海青班2.0」,簡而言之,不再推動過去海青班的熱門課程,如美髮美容、水產養殖、烘培餐飲等科系,改為開設是台灣亟缺人力的半導體、長照產業相關的科系,如半導體工程科、電機工程科、護理科等。
由於近年海青班學生人數驟降,最高峰從二〇一七年的2309人,到二〇二二年只剩763人,而且學生來源國過度集中馬來西亞(逾九成),加上半導體、長照相關產業缺人,因此海青班的轉型已是必然結果。
海青班2.0除了學科版圖大洗牌外,更重要的是開放留台工作了。海青班2.0的正式名稱為「二年制副學士海青班」,改變過學歷去只有證書(certificate)認證的狀況,這也是為了因應評點配額制的政策而改變。
過去海青班結業生之所以無法直接留台工作,乃因評點配額制的學歷要求是至少大學文憑,而海青班的結業證書並不符合資格,學生唯有繼續在台灣升讀學士班的道路,因此海青班2.0改制為副學士班,也是為留台工作的限制解套。由於副學士班對學歷要求更為嚴格,因此也改變了過去申請者只需年滿17歲的規定,中輟生再也無法直接申請就讀海青班。
海青班是起於60年前的一九六三年,當初僑委會設立海青班(1.0)的宗旨,是鼓勵學生結業後,帶著一技之長後回「僑居地」發展事業,因此開放海青班學生結業後留台工作向來不是官方主要考量。如今的海青班2.0,顯見官方思維已明顯從為他國培育人才,改為因應台灣社會發展,為缺工的產業「留才所用」。目前海青班2.0有16所合作大學,其中有10所推出半導體產業相關的課程,可見官方欲吸納海外華裔學生成為台灣半導體人才或「人力」的用心。
不過,基於近年海青班這招牌對馬來西亞華社吸引力減少,且「刻板印象」上,認為報讀海青班的多是學業表現欠佳者,如果申請的學生本身數理科成績不錯的話,何不直接申請學士班呢?因此海青班2.0在馬來西亞的招生成效仍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除了面對著現有人才不足的問題,也面對著未來人才被他國所用的挑戰,面對的不只是台灣的競爭,更是全球的競爭,尤其如今美國、中國兩大強權已視半導體產業為攸關國家競爭力的關鍵產業,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人才的跨國流動本是自然且值得鼓勵的事情,而我國政府該思索的是,該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回流母國。
【延伸閱讀】
一、專訪大馬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王壽苔(一):大馬在美中科技戰下該如何自處?
二、專訪大馬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王壽苔(二):馬來西亞供應鏈成熟,但人才短缺成隱憂
三、為何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相當重要?一切要從50年前落腳檳城的「八武士」談起
杜晉軒 |
畢業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世新大學新聞系,目前旅居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正研究台灣戒嚴時期遭政治迫害的東南亞華人的故事。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