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宗教政治最新文章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丘偉榮/伊斯蘭政治的競合賽局

(來源:The Star

伊斯蘭主義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的伊斯蘭主義者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中有其調整和變化。有者變得比較包容,有者則選擇更為排他的路線。基於伊斯蘭主義勢力分散在不同的政治聯盟,他們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因此,無論由誰主政布城,國內的伊斯蘭化和清真趨勢都將會持續,只是其內容和面貌或有所不同。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丘偉榮】

二〇二二年第十五屆全國大選的伊斯蘭政治版圖更為複雜而多變化,有伊斯蘭主義運動背景的候選人會在多個選區相互競爭。過去,我們聚焦於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Malaysia)和巫統的競相伊斯蘭化;二〇一八年第十四屆全國大選,焦點則是伊黨和誠信黨(Parti Amanah Negara)對於虔誠穆斯林選票的爭奪;而這一屆全國大選,則是上演伊斯蘭主義者的多角對決。各大主要政黨聯盟都有伊斯蘭主義者的足跡:國民聯盟有伊黨,希望聯盟有誠信黨和公正黨,而祖國行動聯盟(Gerakan Tanah Air,GTA)則有伊斯蘭陣線(Berjasa)。

分布在這三個政黨聯盟的伊斯蘭主義者都自稱反對貪汙腐敗的巫統,彼此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選擇的合作夥伴和鬥爭路線。希盟的伊斯蘭主義者相對溫和,並願意與非穆斯林合作;國盟的伊黨更為保守,主張馬來穆斯林領導政權;祖國行動聯盟的伊斯蘭陣線最為排他,主張將非穆斯林排除在國家政治主流之外;反而是國陣的伊斯蘭主義色彩相對薄弱,高層領袖當中唯有巫青團長阿斯拉夫(Asyraf Wajdi)有比較強烈的伊斯蘭運動背景。巫統為了吸引虔誠穆斯林選票,也拉攏至少兩位傳教士參選。其中,法都巴里(Fathul Bari)上陣加央(Kangar)國會議席,而卡欣(Ustaz Kazim Elias)則在本次選擇放棄參選。

本文將著重於討論五個有伊斯蘭主義背景的政黨,即伊黨、誠信黨、繁榮方舟黨(Parti Bahtera Sejahtera)、伊斯蘭陣線和公正黨和三個積極介入政治的伊斯蘭主義組織,即伊斯蘭青年運動(ABIM)、伊斯蘭友好協會(IKRAM)和穆斯林聯合會(ISMA)。上述伊斯蘭政黨和組織之間有著相互競爭和合作的賽局,彼此之間也有錯綜複雜的關係。

(來源:The Malaysia Life

兼容伊斯蘭論述停滯

伊黨是老牌伊斯蘭主義政黨,並且在這幾十年經歷不同的變化。比較近期的轉變是從人民聯盟(Pakatan Rakyat)時代提倡的「全民伊黨」到目前所強調的「伊斯蘭領導」;在民聯時代,伊黨願意與多元族群政黨合作;民聯解散後,伊黨則無論是在國民和諧(Muafakat Nasional)或國盟的框架下,更樂於與馬來民族主義政黨結盟。該黨主席哈迪阿旺(Hadi Awang)的言論也日益右傾,包括種族化貪汙議題和稱非穆斯林不適合領導馬來西亞。

一些伊黨領袖也嘗試在本屆全國大選促成巫統、土著團結黨(Parti Pribumi Bersatu Malaysia)和伊黨站在同一陣線。然而,伊黨最終還是選擇與土團黨結盟,並且也樂意與多元族群政黨民政黨在國民聯盟框架下合作;然而,這不代表伊黨摒棄保守價值。伊黨—國盟在這屆全國大選對國陣和希盟左右開弓,一邊批評巫統濫權和腐敗,另一邊則指責希盟親「自由派」、親「共產主義」和親性少數群體等,以迎合既反貪腐也反「自由派」的保守馬來穆斯林選民。

分裂自伊黨的誠信黨在第十四屆全國大選初次上陣。其作為伊黨的替代伊斯蘭選擇,標榜為一個相對包容和文化的伊斯蘭政黨,並推崇兼容伊斯蘭議程。然而,誠信黨這些年來在突出年輕人參與和女性領導方面顯得不夠積極,對於推廣相對進步伊斯蘭論述方面也有待加強。在希盟執政時期,該黨被政敵和右翼黨團指責為「無法捍衛伊斯蘭」和「行動黨的傀儡」。令人遺憾的是,該黨部分領袖和支持者在希盟垮臺後,不斷質問伊黨堅決推動各項伊斯蘭化措施的誠意,也讓推廣兼容伊斯蘭論述的努力停滯。該黨在本屆全國大選派出更多的青年和女性候選人。然而,這些候選人會否勝選,並且為該黨帶來新氣象則有待觀察。

誠信黨成立時的骨幹除了相對溫和的前伊黨領袖,也包括多位與伊友會關係密切的領袖。例如,前宗教部長慕加希(Mujahid)、誠信黨副主席哈薩努丁(Hasanuddin)和前伊斯蘭改革理事會(JIM)主席(伊友會前身)主席沙禮順吉(Saari Sungib)。其中,不少年輕的伊友會成員於第十四屆全國大選積極為誠信黨領袖助選。然而,誠信黨內部的一些前伊黨領袖和伊友會黨員在選後似乎關係不太融洽。前者認為伊友會領袖無法貼近草根群眾,後者則認為誠信黨高層邊緣化伊友會年輕領袖。於是,部分前伊友會成員在二〇二二年初創立全新政黨——繁榮方舟黨。目前,該黨尚未註冊成功,其候選人轉而以獨立人士的身份競選五個國會議席。無論如何,這批年輕人的做法似乎沒有獲得伊友會領導層認可。因此,繁榮方舟黨也強調其與伊友會沒有直接關係。

伊斯蘭陣線是另一個參與本屆全國大選的伊斯蘭主義政黨。該黨原是多年前由伊黨分裂出來的小黨,約十年前轉型為親穆聯會的極右政黨。該黨於二〇一三年第十三屆全國大選因不滿伊黨跟行動黨合作,從而上陣一些議席,並且試圖為選民提供一個「更加伊斯蘭」的選擇。伊黨退出民聯之後,伊斯蘭陣線與伊黨組成穆斯林優先的和諧聯盟(Gagasan Sejahtera);而穆聯會則推動「選民醒覺運動」(Gerakan Pengundi Sedar,GPS),呼籲穆斯林選民投選有威望的穆斯林候選人,並且拒絕將選票投給與行動黨合作的候選人。

巫統在丹絨比艾(Tanjong Piai)補選一戰讓路馬華公會上陣;希盟派出土團黨馬來候選人,卻被指責是「行動黨的傀儡」;而伊斯蘭陣線則打著「優先投選穆斯林」的口號上陣。近年來,穆聯會擅於製造和帶領輿論,但是其親近的伊斯蘭陣線卻多次在選舉中失利,甚至失去按櫃金。本屆全國大選,伊斯蘭陣線與其它右翼政黨,聯合馬哈迪領導的鬥士黨(Parti Pejuang Tanah Air)組成「馬來穆斯林為主」的祖國行動聯盟,嘗試借助馬哈迪剩余的影響開拓票源。而該黨也嘗試拉攏國盟和祖國行動聯盟於全國大選中合作,以集中馬來保守選票,卻無法達成結盟。

(來源:S. S. Kanesan/The Star

爭取虔誠穆斯林選票

相對於上述四個穆斯林為主的伊斯蘭政黨,公正黨是一個多元族群的中間政黨,並且結合不同宗教、族群和意識形態的成員。自創黨以來,相對溫和的伊斯蘭主義是該黨的支柱之一,該黨亦有不少國州議員是伊青運與伊友會的活躍成員,其馬來支持者也以都市溫和虔誠穆斯林為主。其中,公正黨的本屆國會議席候選人有至少五位出身自伊青運,九位則有伊友會背景。前者包括公正黨主席安華(Anwar Ibrahim)、婦女組主席兼伊青運前主席西迪法茲(Siddiq Fadzil)的女兒法麗娜(Fahdlina Sidek)和前國家青年理事會主席兼伊青運副主席祖菲利(Jufitri Joha)等;後者則包括剛辭去伊友會署理主席的哈山巴斯里(Hassan Basri)、曾任伊改會婦女組主席的傅茲雅(Fuziah)、雪蘭莪行政議員羅詩雅(Rodziah)、前教育部長馬智禮(Mazlee)和伊黨已故精神領袖聶阿茲(Nik Aziz)的長子聶奧瑪(Nik Omar)。希盟在執政時期,曾經被敵對陣營批評為「無法捍衛伊斯蘭」。因此,公正黨或許希望能借助聶奧瑪的形象和其他伊斯蘭主義領袖的影響力,突顯希盟的伊斯蘭憑證,從而爭取虔誠穆斯林選票。

除了政黨,國內還有三大伊斯蘭主義組織,也就是之前已經提及的伊青運、伊友會和穆聯會。上述三個組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穆斯林兄弟會的熏陶,並且在一些國際議題(例如:巴勒斯坦、維吾爾族權益等課題)持有相近立場;其也都認為政教不可分離,並在性別、宗教和道德議題上採取保守的態度。然而,三個組織在國內政治參與、民主改革和多元文化議題上卻有不同的看法。伊青運和伊友會相對親希盟,接受多元文化,並樂意與非穆斯林合作。二者最近大推大同伊斯蘭和兼容伊斯蘭議程,亦吻合希盟的多元族群路線;穆聯會則強烈反希盟,倡議關閉多源流小學,主張馬來穆斯林團結和主導政權。其打著「馬來人團結和伊斯蘭主導」的口號,亦與祖國行動聯盟路線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個組織不僅是公民社會推手,也是政黨政治參與者。伊青運和伊友會作為非政府組織,皆積極與非穆斯林合作展開多項政治改革。其中,包括參與凈選盟的領導工作;伊友會也是全國行動方略聯盟(GBM)的主要成員和《人民宣言》(Manifesto Rakyat)的推動者之一,並積極參與《陽光日報》(Sinar Harian)發起的「貪污剋星」運動(Rasuah Busters)。在本屆全國大選,伊青運和伊友會亦主催跨宗教宣言,聯合各大宗教團體和領袖一起發表制度和政治改革議程。

相對於伊青運和伊友會,穆聯會則在多項議題中采取更為排他的態度。希盟執政期間,穆聯會和其活躍份子大事炒作伊斯蘭危機感,指責希盟無法「捍衛穆斯林權益」。通過其臉書專頁「優先投選穆斯林運動」,穆聯會籲請選民拒絕非穆斯林和「自由派」穆斯林候選人。在馬六甲和柔佛州選舉時,該專頁批評國陣委派馬華公會和國大黨的非穆斯林候選人上陣馬來人占多數的州選區。換言之,伊斯蘭陣線和穆聯會比巫統和伊黨更右傾和排他,其不只反行動黨,也反馬華公會、民政黨及國大黨等其它非馬來人政黨。另外,該臉書專頁也不斷揭發和抨擊所謂「違反伊斯蘭」事件,尤其針對「自由派」馬來人、非馬來人和性少數群體。

在政治參與方面,伊青運和伊友會成員的當選機率則相對高。整體而言,伊青運力挺希盟特別是公正黨,並有幾位領袖在希盟旗幟下競選,例如安華、法麗娜(Fadhlina)和三蘇依斯干達(Shamsul Iskandar);當然,伊青運也有各別前任成員參與其他政黨,例如:土團黨的賽夫丁(Saifuddin)和巫統的阿斯拉夫。至於伊友會方面,其成員大多數參與公正黨和誠信黨,但也有部分成員選擇加入鬥士黨。例如:伊友會前婦女組主席仄阿斯瑪(Che Asmah)和前任副財長阿米魯丁韓查(Amiruddin Hamzah)。

(來源:IKRAM

伊斯蘭化趨勢持續

大多數的穆聯會成員在這次全國大選中通過伊斯蘭陣線,在鬥士黨的旗幟下競選席位。他們包括伊斯蘭陣線主席兼前任穆聯會芙蓉(Seremban)區部主席紮馬尼(Zamani Ibrahim)、其署理主席兼電影《末基勞:英雄崛起》(Mat Kilau: Kebangkitan Pahlawan)製作公司探索工作室(Studio Kembara)前任領導人羅斯里南利(Rosli Ramli)和前任穆聯會烏魯冷岳(Hulu Langat)區部主席安努亞沙里(Annuar Salleh)。

然而,另一位穆聯會領袖阿米努丁雅(Aminuddin Yahaya)也通過「民族聯盟」(Gagasan Bangsa,即所謂捍衛馬來人利益的公民社會聯盟)參與祖國行動聯盟。阿米努丁雅曾經是穆聯會主席和右翼聯盟捍衛伊斯蘭聯盟的領導人。他結合排他的伊斯蘭主義和馬來民族主義,曾經多次發表激進、排他和仇恨言論。他也是反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集會的推動者之一,並曾經入稟法庭要求宣判多源流學校違憲。他在其出師表列出十大鬥爭,包括建立伊斯蘭國、推動優先購買穆斯林產品運動、反對非穆斯林使用阿拉字眼、視勞勿榴蓮園主為侵入者等。目前,他也是祖國行動聯盟的彭亨主席,並且競選淡馬魯(Temerloh)國會議席,對手包括伊黨、誠信黨和巫統候選人。

伊斯蘭主義者明了基於我國選舉制度、人口結構和政治現實,單打獨鬥將難以贏得選舉。因此,他們滲透不同政黨或參與不同的政治結盟,以爭取更多的支持者。對伊斯蘭主義者而言,贏得選舉只是鬥爭的一部分。他們也同時通過不同管道帶動政治輿論、打造社會價值和影響政府政策。他們為了擴張影響力,有者進入國家體制推行伊斯蘭化政策,有者扮演民間組織「捍衛伊斯蘭」和「宣揚伊斯蘭」的角色,有者則選擇雙管齊下。他們為了開拓更多票源,有者與相對多元的陣營合作,以爭取非穆斯林的支持;有者靠攏馬來民族主義者,以獲得更多馬來人的青睞,有者則在兩者之間搖擺。

當然,伊斯蘭主義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的伊斯蘭主義者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中有其調整和變化。有者變得比較包容,有者則選擇更為排他的路線。基於伊斯蘭主義勢力分散在不同的政治聯盟,他們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因此,我認為,無論由誰主政布城,國內的伊斯蘭化和清真趨勢都將會持續,只是其內容和面貌或有所不同。

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