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Khaled Nordin/Free Malaysia Today)
馬來政黨碎片化已經成型,希盟預計還會在混合議席佔有一席之地。至於馬來選民佔絕大多數的選區,預計將是國陣和國盟相互較量的戰場。再加上其他類型的選區議席,來屆全國大選極有可能呈現各政黨不過半的選舉結果。屆時,我國恐怕將迎來首次選後各個政黨協商組成聯合政府的現象。倘若各個政黨在選後結盟、組閣之後,彼此之間仍舊存在間隙,政治亂象則可能持續上演。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五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李泰德】
隨著二〇二三年財政預算案的提呈時間提前、巫統主席阿末扎希(Ahmad Zahid Hamidi)被高等法庭宣判無罪,再加上以法庭幫為首的巫統當權派不斷施壓首相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盡快解散國會,甚至不惜在水災期間舉行全國大選。種種跡象表明,二〇二二年十一月舉行全國大選的機率正在不斷增加。然而,無論依斯邁沙比里能否抵擋黨內壓力,繼而推遲全國大選的時程。目前,各政黨都已經加緊步伐,隨時準備迎戰即將來臨的第十五屆全國大選。
據推斷,各政黨的合作模式將延續馬六甲與柔佛州選舉的模式,呈現三強鼎立之勢,即:國民陣線(以巫統為首)、希望聯盟(加上民主聯合陣線,MUDA)與國民聯盟(以土著團結黨與伊斯蘭黨為首)。只是,倘若依斯邁沙比里順利將全國大選推遲到明年(二〇二三年)舉行,則會有兩項不確定因素導致政黨合作模式有所變化。
第一、國盟成功與希盟、祖國行動聯盟(Gerakan Tanah Air,GTA)或民興黨(WARISAN)等反對黨斡旋,並且以策略聯盟的形式,在馬來半島的絕大多數議席一對一向國陣發動進攻。
第二、伊黨決定採取「西瓜倚大邊」的策略,放棄土團黨,並且在和諧聯盟(Muafakat Nasional)的框架之下與巫統合作。
同時,依斯邁沙比里向巫統最高理事會釋放不宜立即舉行全國大選的訊息,並且指出:「依據政府情報部門的資料,巫統不容易在當下政局斬獲超過70個國會議席,全國大選之後出現懸峙國會的機率非常高。」對此,本文依據Ostwald與Oliver的歸納方式,將全國222個國會選區分成四個競技場(arena),試圖分析來屆全國大選之局勢。這四個競技場分別是:
類型A、馬來半島的多元族群議席(Peninsula diverse),共48個議席;
類型B、馬來半島東海岸議席(Northeast),共22個議席;
類型C、馬來半島的馬來議席(Peninsula Malay),共95個議席;
類型D、東馬議席(East Malaysia),共57個議席。
(來源:Muhammad Rafique Rashid Ali/Free Malaysia Today)
伊黨或雄霸一方
首先,東馬的57個國會議席中,砂拉越和沙巴(包含納閩聯邦直轄區)分別佔31席和26席。砂拉越政黨聯盟(GPS)預料將會延續二〇二一年砂拉越州選舉的势头,持续高奏凯歌。其中,以土著為主的國會議席共25席。相信,砂盟将拿下当中絕大多數席位。
另外,6個以華裔為主的國會議席,其部分華裔選民於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時選擇希盟,但來屆全國大選則預料將轉投砂盟以外的地方性政黨。這些地方性政黨包括,由黃順舸領導的砂拉越全民團結黨(Parti Sarawak Bersatu,PSB)和鼓吹砂拉越應該單方面脫離馬來西亞的肯雅蘭黨(Parti Bumi Kenyalang,PBK),而上述兩黨已經於近期合作準備瓜分希盟的選票。
沙巴方面,隨著希盟和民興黨分道揚鑣。目前,仍需觀望身為沙巴執政黨的國陣、國盟和沙巴團結黨(Parti Bersatu Sabah,PBS)能否談妥並合作對抗其他政黨。倘若在多數選區出現五角戰,即國陣、國盟、希盟、民興黨與沙巴團結黨相互廝殺,則選票將被分散。屆時,任何政黨在該選區可能只須拿下三成的選票便可勝選。
第二,則是東海岸的22個國會議席,這分別涉及吉蘭丹的14席和登嘉樓的8席。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伊黨以48%的選票贏得東海岸地區的15個國會議席,國陣則以39%的選票贏得7個國會議席。不僅如此,伊黨也同時贏下這兩個州屬的執政權。吉蘭丹和登嘉樓雖在地理上相鄰,政治氣候卻有所不同。伊黨自一九九〇年全國大選以來已經連續七屆執政吉蘭丹,也分別在一九九九年和二〇一八年拿下登嘉樓州政權。
不少巫統與伊黨的領袖皆表示,居住在州內的選民大多已有明確的政黨傾向。而最終影響選舉結果的將是外州選民。這些外州選民主要是從巴生河流域回到東海岸投票。倘若聯邦政府無法在未來有效回應物價高漲的問題,伊黨或許會因為外州選民的支持繼續在東海岸雄霸一方。
馬來選票碎片化或引發政治洗牌
第三,Ostwald & Oliver将所有位處馬來半島,馬來選民又低於50%的國會議席皆歸納在多元族群議席,而這類型的選區佔165個國會議席當中的48席。希盟於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僅敗走金馬崙高原國會議席(P078. Cameron Highlands)及打巴國會議席(P072. Tapah),這兩個選區多年來皆是國陣—國大黨的堡壘區。在經歷二〇二二年三月柔佛州選舉之後,雖然有跡象表明華、印裔選票稍微回流國陣。但是,一般認為希盟仍然會贏得絕大部分華、印裔佔多數的議席,其背後原因在於希盟在二〇一八全國大選中贏得的46席,當中有42席是以超過15%的多數票拿下的。至於另4個多數票少於15%的國會議席分別是和豐(P062. Sungai Siput,13.5%)、昔加末(P140. Segamat,12.1%)、拉美士(P142. Labis,10.5%)和文冬(P089. Bentong,3.7%)。換言之,以上4席也是國陣最有可能重奪的國會議席。除了和豐之外,另外3席皆是希盟在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首度攻下的選區。依據國陣分配議席的慣例,前二者為國大黨的傳統選區,後二者則多年來由馬華公會的候選人上陣。
最後,也是來屆全國大選最值得關注的部分,即96個馬來選民過半的國會議席。本文認為這個類型的國會議席扮演最為關鍵的角色,其原因在於:
一、共佔43%的國會議席;
二、馬來半島有接近三分之二的選民來自馬來社群。作為最大的群體,其政治抉擇扮演造王者的角色,具有重大影響力;
三、倘若即將舉行的全國大選產生四方鼎立的局面(希盟、國盟、國陣與祖國行動聯盟),則馬來選票碎片化(vote fragmentation)或將引發無一政黨議席過半的全國大選結果。而這將引發選後的新一波政治洗牌。
回顧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希盟僅以少於四分之一的馬來選票,在96個馬來選民過半的選區攻下52席。大規模的三角戰,使得國陣及伊黨不僅瓜分掉二〇一三年全國大選的民聯選票,同時也囊括不滿巫統,卻又無法接受希盟多元族群政治理念的馬來選民。最終,希盟與民興黨在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獲得華、印裔選民的支持,並且依靠馬來選票的分裂成功攻下122席,繼而入主布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52個國會議席當中,巫統與伊黨加起來的總得票過半的議席高達28席。這也是部分伊黨領袖仍舊希望能和巫統在來屆全國大選協商議席,以互不競選對方的議席為條件,兩方選舉結盟的原因。然而,阿末扎希已經多次表示不願與伊黨在和諧聯盟的框架下合作,而巫統元老東姑拉沙里(Tengku Razaleigh Hamzah)甚至表示,伊黨左擁右抱巫統與土團黨的行為猶如「政治娼妓」(pelacur politik)。
就希盟而言,如果要複製二〇一八年全國大選的勝利,已經不能借助馬來選票的分裂而漁翁得利。沒有馬哈迪的光環,加上土團黨已經帶走一部分馬來選票,希盟接下來在馬來選區的表現將面臨嚴峻的挑戰。以馬六甲、柔佛州選舉為例,希盟的馬來選民支持率已經從二〇一八年的三成滑落至大約一成。根據分析,大多數不滿聯邦政府的馬來游離選票較為傾向國盟。
慕尤丁的逆襲
近日,前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與現任首相依斯邁沙比里相互開火,爭論國陣政府之施政失敗問題。此論戰也引來巫統宣傳秘書沙里爾(Shahril Hamdan)與慕尤丁政府時期的首席機要秘書(Ketua Setiausaha Sulit)瑪祖基(Marzuki Mohamad)之間的口水戰。 前者要求慕尤丁針對政府施政失敗的問題「照鏡子」,後者則回應所謂的「鏡子」其實就是公眾對領導人的滿意度。瑪祖基作為慕尤丁首席智囊,援引默迪卡民調中心(Merdeka Center for Opinion Research)的內部民調數據表示,慕尤丁在民間享有更高的風評,其任相期間的滿意度分別為74%(二〇二〇年七月)與57%(二〇二一年十月)。反觀,依斯邁沙比里的滿意度則分別為48%(二〇二一年十月)與35%(二〇二二年八月)。換言之,兩者的平均滿意度分別為72%與45%。
慕尤丁在二〇二〇年三月就任首相後,就在疫情期間扮演「民間財神」的角色,在多次限行令期間派發援助金給不同的群體,甚至還罕見地指示公積金局讓民眾提領存款。姑且不論其對於希盟之背叛,也不論以上措施對於民眾長期而言的幫助。在經濟狀況不景氣時期,以上的政策能夠讓有需要的百姓渡過難關,必然對其施政滿意度帶來直接,並且正面的影響。相較之下,依斯邁沙比里作為獨立以來首位非執政黨黨魁的政府首腦,其必須疲於應付黨內壓力,加上政府內部又有來自其他政黨聯盟的閣員。因此,其總是給外界軟弱無能的形象,進而影響其施政決斷力。
綜上所述,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除了政黨與候選人素質之外,另一個關鍵因素便是政黨領導人的特質。倘若國盟與土團黨在來屆全國大選強打慕尤丁牌,這將有助於該黨在馬來選區的表現,加上伊黨在各地區動員支持者,預料會在馬來游離選票上有不俗的表現。無論如何,在馬來選民過半的議席中,還須要區分為馬來選民佔多數的混合選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非馬來選民)與馬來選民絕大多數的選區(馬來選民佔三分之二以上)。當前,國盟在非馬來選票上觸礁,就只能將焦點擺在後者。
縱觀四個類型的國會選區,佔最大比例的馬來選區將會是來屆全國大選最重要的戰場。喜來登政變之後,隨著土團黨出走、馬哈迪分道揚鑣,希盟在馬來選區將面對一場艱難的戰役。然而,馬來政黨碎片化已經成型,希盟預計還會在馬來選民佔多數,但是至少有三分之一華、印裔選民的混合議席佔有一席之地。至於馬來選民佔絕大多數的選區,預計將是國陣和國盟相互較量的戰場。倘若國陣在來屆全國大選成功保住基本盤,國盟也透過慕尤丁牌取得優勢,兩大陣營將在馬來選區平分秋色。再加上其他類型的選區議席,來屆全國大選極有可能呈現各政黨不過半的選舉結果。屆時,我國恐怕將迎來首次選後各個政黨協商組成聯合政府的現象。倘若各個政黨在選後結盟、組閣之後,彼此之間仍舊存在間隙,政治亂象則可能持續上演。
![]() 李泰德 |
生長自馬來西亞鑿石小鎮,現從事民調工作。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贊和追踪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