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最新文章社會經濟

杜晉軒/留臺聯總應看清留臺大趨勢

(來源:1111人力銀行

打算推出「獵人頭」服務的留臺聯總可能面對的窘境是:願意返馬發展者越來越少,能否找到足夠、合適的人才也是問號。君不見臺灣官方、企業界都卯起勁來攬才、留才,而我國還有馬幣貶值、經濟前景不樂觀的挑戰,勢必影響優秀留臺生回來發展的意願。建議留臺聯總不該浪費資源設立人力銀行,可借鑒過去舉辦臺灣高等教育展的經驗,不妨辦個「就業博覽會」吧。


【文/杜晉軒】

留臺聯總近期因倡議提供「獵人頭」服務而引發爭論,反對者認為這已超越聯誼團體的範疇,將組織商業化會帶來更多問題。其現任總會長陳榮洲表示該會面臨財務壓力,企業回饋仲介費將有助於財務健全,並宣稱有企業認同計劃可行。

本文無意深入探討上述倡議是否該實行,就個人來說,我是反對的,畢竟留臺聯總是聯誼組織,涉入更多商業元素唯恐為組織增添紛擾,必得不償失。本文欲探討的是,到底留臺校友、留臺生,是否真的需要獵人頭服務?留臺聯總又是否把自身看得太重要了?

早年欲往臺灣留學者,需透過留臺聯總、各州同學會保送,臺灣高教市場自由化之後,學生早已可自行報名赴臺升學。同樣地,無論留在臺灣或衣錦還鄉,人力銀行網站不勝枚舉,留臺應屆畢業生早已能上這些網站求職,業者也藉此發布職缺訊息,甚至近年新南向政策推動下,臺灣官方單位為不少僑外生辦過就業媒合會,留臺聯總能做得多專業?又是否具持續性,是令人存疑的。

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臺灣大環境丕變,未來在馬企業要擔心的不是招不到合適的留臺校友,而是留臺生不願回來。

(來源:環球科技大學國際處

海青班的改革之路

按各州留臺同學會多年的成見,若是資優生或較會唸書的學生,多是建議他們直接報讀學士學位,倘是成績不佳或無心向學者,則建議報讀僑委會的「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海青班),以取得一技之長。

海青班曾經是我國許多華裔子弟的熱門選擇,隨著前幾年爆發海青班技職文憑不受臺灣教育部承認,僑委會、各州同學會向家長和學生稱學成有望可直接留臺工作的「美夢」無法實現後,近幾年報讀海青班的人數雪崩式下滑。

馬來西亞學生就讀海青班人數的最高峰是2017年的2,309人,2021年卻只剩947人,短短四年銳減六成。業績如此難看,欣慰的是僑委會今年終於決定改革學制,將海青班改制為「副學士」學位。

不過,過往許多就讀海青班的有不少是中輟生,因為年滿十七歲即可報讀,惟按照臺灣教育部規定報讀兩年制副學士者,得有「高中以上畢業或具同等學力」,亦即申請人必須高中畢業。這也意味著,我國中學生畢業後也許會想,與其報讀副學士級別的海青班,倒不如直接讀四年制的學士班?

僑委會檢討海青班人數驟減後承認,近年報讀人數之所以銳減,是因為學生轉而報名臺灣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辦理的「國際產學合作短期(或長期)專技培訓非學分專班」、「外國青年短期(或長期)技術訓練班」,其中長期專班是學位班,學生可獲得專業文憑(diploma)。儘管僑委會與教育部在辦技職課程上有疊床架屋的情形,但顯然在學術水平上,教育部的專班高於海青班。

事實上,筆者早在數年前曾建議僑委會為海青班轉型,讓其學歷正規化,包括應限制有高中文憑才能就讀,而非僅年滿十七歲就符報名資格(過去許多學生為直接就讀海青班,而放棄高中學業,讓許多中學校方對海青班相當不滿),只是官大學問大,為顧及「僑社」情感,當局始終不願進行改革。

(來源:聯合報元氣網

開放海青班畢業生留臺工作

1963年設立的海青班,起初最重要的宗旨是「培養海外華裔青年獲得實用知識與生產技能,發展農工商家政等事業,促進當地繁榮」。這意味著,除非繼續留在臺灣升讀大學部,否則就只能返回「僑居國」,「促進當地繁榮」。

然而,隨著臺灣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問題如海嘯般襲來,官方也不得不進一步放寬僑外生留臺發展的政策,小至放寬海青班學生留臺工作(就不一定需要回去「促進當地繁榮」),大至放寬移工與具副學士文憑的僑外生申請永久居留權。

今年2月17日,臺灣行政院會通過「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未來在臺工作滿六年以上移工,以及取得臺灣副學士學位的僑外生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者,可由雇主申請為中階技術人力,並工作滿五年後便可申請永久居留,這方案預計會在今年4月底前上路。

一般在臺灣就讀學士(本科)學位及以上的外國學生,若畢業留在臺灣求職發展,得依循「評點配額制」申請工作證。有關評點配額制的規範內容,在此不多作贅述,簡而言之該制度僅適用於擁有學士、碩博士學位的外國人。由於此前海青班學生僅有「結業證書」(certificate),因此未獲允許留臺工作,至於今年改革為副學士,則以是否符合「中階技術人力」為規定。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雇主申請僑外生為中階技術人力的有薪資條件規定,首次聘僱是底薪新臺幣30,000元,續聘回歸則須達33,000元,而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滿五年後,可依移民法規定申請永久居留權,但仍須符合每月總薪資新臺幣50,500元以上或取得乙級專業技能證明。

簡而言之,相比以往的海青班畢業生難以留臺發展,未來留臺發展的機率更高了。

(來源:星洲網

來臺者寡,留臺者眾

目前有多少馬來西亞人在臺灣呢?根據臺灣教育部2021年統計,大專院校人數(含海青班)有12,615人;至於在臺灣工作、婚姻依親的人數,目前只有2019年內政部統計,有9,867人,加上尚未被統計在內的,筆者認為至少有25,000名我國公民在臺灣。

臺灣向來是我國華裔學生重要的海外留學選擇,然而在中國及本國大專院校競爭下,近年赴臺人數已減少許多。馬來西亞學生赴臺留學的最高峰是2017年的17,419人,2021年已銳減至12,615人,曾是臺灣最大留學生來源國的馬來西亞,已退居第三,分別被排第一、第二的越南和印尼超越。

雖然大環境上,未來赴臺留學的我國學生趨緩,隨著臺灣對外籍人士申請工作證、移民門檻的降低,未來留臺發展、定居的人數,有增無減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例如,在評點配額制退出前,要留在臺灣工作的話,有較高的底薪限制,如至少新臺幣37,000元,而評點配額制則是32,000元。根據內政部統計,在評點配額制推出的2014年,留臺工作、婚姻依親的馬來西亞人只有4,784人,2019年攀升至9,867人。

綜上所述,打算推出「獵人頭」服務的留臺聯總可能面對的窘境是:願意返馬發展者越來越少,能否找到足夠、合適的人才也是問號。君不見臺灣官方、企業界都卯起勁來攬才、留才,而我國還有馬幣貶值、經濟前景不樂觀的挑戰,勢必影響優秀留臺生回來發展的意願。

最後,筆者建議留臺聯總不該浪費資源設立人力銀行,畢竟無論臺灣或馬來西亞,早有發展多年的線上人力銀行網站,早已是這世代大學新鮮人的求職重要工具,這些業者能做的,難道會比留臺聯總差?若真有心要做好,留臺聯總可借鑒過去舉辦臺灣高等教育展的經驗,不妨辦個「就業博覽會」吧。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