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友誼書齋)
既然戰後以來的星馬華文散文品類累積了相當的彙編,那麼是否可依照楊牧的現代散文分類方式,勘繪一張「馬華散文創作版圖」?職是,不妨分成九類:小品一(蕭遙天)、小品二(邁克)、記述(冰谷)、寓言(陳瑞獻、何乃健)、抒情(魯莽、溫任平)、議論(梁明廣、張景雲)、說理(連士升、朱自存)、雜文(杏影、劉放)、詼諧(李系德)。括號內諸家則是仿楊牧列出我心目中諸類馬華散文的「開山人物」,兩人並列表示花開岔路,各長新株。
【文/張錦忠】
英國文化人魏廉士(W.E. Williams)曾擔任企鵝叢書主編多年,他在所編《英文散文集》(A Book of English Essays)緒論開宗明義指出,「英文散文形式樣態繁多,卻幾無規則律法。最低限度的定義就是:不是韻文,篇幅不長,不以敘事為宗」。這句話裏的「散文」,原文是 essay;「不是韻文」,指涉為「散文體」(prose),即所有不是「韻文體」(verse)的言辭都是「散文」。換句話說,如果essay譯成「散文」,漢語就得給prose(「散文體」)另找一個對應的譯詞,才不致混淆。但那顯然不是易事,「散文」一詞並不是漢譯prose的外來語,何況中國古典文學還有駢文、賦這些重音韻的(跨)文類 。反過來說, prose 譯成「散文」(「散文體」較少見),作為「韻文體」對照組,應該無法鬆動;有空間可做文章的是essay。例如黃錦樹就乾脆還原essay字源,借用張漢良的絕妙好譯「嘗試文」一詞,寫了〈論嘗試文〉一文或《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2016)一書來論「嘗試文」。《論嘗試文》實為當代的「散文百年思索」大書。不過,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漢語語境內的「散文」還是得兼負essay(散文)與prose(散文體)的文類與文體雙重涵義。本文所論者,為散文,非散文體。
▲《論嘗試文》。(來源:城邦閱讀花園)
一九五〇年代至八〇年代之間,馬華長篇小說成就談不上高,或竟確實「經典缺席」,短篇小說誠然是馬華敘事強項,但也尟見翻陳出新傳統之論述建構,修籑文學史者除了強行二分現實現代外並無多大建樹。馬華散文的盤點要等到趙戎、陳大為、鍾怡雯才有一番作為。但「現代散文」作為跟「現代詩」對等或等效的文類稱謂是很鬆散的。散文並沒有寫實現代二分的道理;寫實乎現代乎並不是散文的問題,關於散文的思考是真實與虛構、想像的成分,生命經驗與情意,或其作為文類的邊界與體式。
如果說戰後以來,馬華報章副刊與文藝雜誌所見的文類,就數量而言,散文獨居鰲頭,也並不令人意外。散文乃多數書寫者回應這個世界的體式,原因在於以散文「我手寫我口」或「我手書吾懷」似乎不難操練踐行。何況自二十世紀初葉以來,中國散文品類繁多,流風所及,延續了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文學表現的馬華散文以之為書寫典範,並不為過。戰後,或五〇年代以來,馬華散文品類,應該也累積了一定的彙編,足以形成一文庫,可以加以分類了。這也是趙戎、陳大為、鍾怡雯在不同的時間點的「散文史」建構;其中陳大為的《馬華散文史縱論 1957-2007》(臺北:萬卷樓,2009)分論諸多名家,觀點精確,見解獨到,不過他並沒有為馬華散文品類分屬別種。
▲《馬華散文史讀本 1957-2007》、《馬華散文史縱論 1957-2007》。(來源: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馬華散文史數位讀本)
《馬華散文史縱論 1957-2007》其實是陳大為、鍾怡雯合編的三卷本《馬華散文史讀本 1957-2007》的部分導論文章的縱論。兩套書合起來可說是馬華典律建構的大工程。陳大為自言:希望這本書「對門可羅雀的馬華散文研究」有點影響。陳大為寫這本散文史,主要的工作是斷代。這本書在二〇〇九年出版,迄今已逾十年,但坊間並沒有多少迴響,殊為可惜。
在陳大為之前,溫任平是少數關注馬華散文的評論者。不過,他著重的是向「創造性 」、「抒情 」傾斜的「現代散文」,而非散文的分類。溫任平的現代散文觀深受余光中影響。余光中早年將散文分為四款:學者、花花公子、浣衣婦、現代散文。他貶五四遺風的前三者而獨褒後者。余光中自己的散文其實兵分三路:抒情散文、評論散文、隨筆雜文。溫任平的散文創作進路也是如此。他在七〇年代中葉從魯莽、憂草、沙燕、思采開拓的馬華散文抒情之境,轉入古典之徑,將古典文化符號融入現代散文,自有可觀之處。
▲《中國現代散文選》、《散文類》。(來源:飛比價格;城邦讀書花園)
楊牧在八〇年代初撰有〈散文之為文類〉一文,作為氏編《中國現代散文選》導言。他歸納民國以來的現代散文,分成小品(周作人)、記述(夏丏尊)、寓言(許地山)、抒情(徐志摩)、議論(林語堂)、說理(胡適)、雜文(魯迅)七類,每一類都有引領風騷的「開山人物」(見括號內諸家)。馬華散文論者尚不多見如此論述框架。這個分類法用來分類馬華散文,也許不盡然周延,但大體上也頗適合。不盡然周延,並不僅是因為黃錦樹說的「七類說混淆了不同的分類層次」(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讀本《散文類》序),而是馬華散文有一種專欄文體,不管體式為何,多是幾百字以內的「方塊」體,多講小道理,或小小抒情,或記述行蹤,或詠物有感,並不宜全歸入雜文。就形式而言,當屬小品,卻又有別於周作人式閒散小品。這類方塊專欄小品,原為香港報章特色,或奉張愛玲為祖師奶奶。在星馬,這種文體《學生周報》首開其風,後來在報紙副刊開枝散葉,也有些篇幅其實並不短,其佼佼者當屬邁克。另外,還有一種幽默雜文,酸辣風趣,理當自成一品,代表人物為風姿英華的李系德。
▲《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來源:中國作家網)
既然戰後以來的星馬華文散文品類累積了相當的彙編,那麼是否可依照楊牧的現代散文分類方式,勘繪一張「馬華散文創作版圖」?《中國現代散文選》有點小規模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散文卷的意味,儘管編者以存而不選的方式處理其中的說理、雜文類 。分類框架中小品、雜文屬於「體裁」,記述、抒情、議論屬於「話語質徵」或「表現模式」(mode of expression),混為一談,難免扞格之嫌。但仍不失為中國新文學以降的華文散文閱讀指南。職是,如果星馬散文依樣分類的話,不妨分成九類:小品一(蕭遙天)、小品二(邁克)、記述(冰谷)、寓言(陳瑞獻、何乃健)、抒情(魯莽、溫任平)、議論(梁明廣、張景雲)、說理(連士升、朱自存)、雜文(杏影、劉放)、詼諧(李系德)。小品分一、二當然不無爭議,但分枝原因已如上述,乃不得不也。括號內諸家則是仿楊牧列出我心目中諸類馬華散文的「開山人物」,兩人並列表示花開岔路,各長新株。
《馬華散文史縱論 1957-2007》也不是沒有分類,陳大為根據各家散文題材特徵歸納出這些作者的「散文類」。例如──歷史散文:依藤,寫實散文:苗芒,抒情散文:沙燕、冰谷,哲理散文:何乃健,論學散文:溫任平,武俠散文:溫瑞安,校園散文:葉寧、許友彬,學院派散文:何國忠、祝家華,文化散文:潘碧華、辛金順、林幸謙、林金城,雨林散文:梁放、田思、沈慶旺、楊藝雄,自傳體散文:方娥真、鍾怡雯、蔡家茂。我們或宜視陳大為的「縱論」為「馬華散文題材分類」,配合三卷《馬華散文史讀本 1957-2007》閱讀,自能一窺馬華散文風貌。
話說回來,散文其實是拒絕分類的文類,分類於散文而言總是限制多於梳理,不見多於洞見,而且品類邊界往往模糊難分,故以上純屬瞽言,不必太當真。
張錦忠 |
馬來亞獨立前一年生於彭亨關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目前研究議題多涉及離散論述與華語語系文學。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