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nya says 安雅說)
醫道所求,救人而已。不論東西,方法各異,流程有別;管制之圭臬,開放的準繩,前綫的註腳,自當一以貫之,何以大相逕庭待之?區別中醫,如此這般;這麽一來,中醫僅憑揣測和揣摩看病,不僅耽誤救人的黃金時段,也連累行醫的本意。身為國盟政府一員的馬華公會代表,始終搞不清楚狀况。要不是裝睡不醒,必然就是不知不覺,繼續活在本身假想中的自圓其說。
【文/楊善勇】
中醫的南來,由來遠久,遠早於1881年建立,同善醫院前身的培善堂。世紀相傳,日漸蓬勃,促成1955年中醫學院之成立。厦門大學周叔平教授的〈馬來西亞中醫現狀與趨勢〉曾經局部統計,到了1995年,中醫已有兩千人,累積中藥店三千家。
儘管這樣,中醫認證,恰如統考,始終是篳路藍縷,一言難盡。雖在2016年《傳統與輔助醫藥法令》(775法令)下注册,疫情之中,中醫畢竟如何執業仍然懸念重重。遵照限管令3.0界定,中醫此次不屬關鍵領域,因此今年6月1日起不得開業。
(來源:風采Feminine)
暫且不論緣由何在,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秘書長郭偉康(上圖)透露,「某些醫院的中醫診所可以營運」。如果此說確鑿,當初頒布的標準所在,猶是不解。何以城鎮上的同道不能開店營業?
一如既往,所有拖棚的歹戲,都沒有圓滿的解答。甚至身在政府的代表,顯然也沒有一絲頭緒。種植與原産業部副部長黃日昇在6月21日只說,他已建議政府批准傳統與輔助醫藥服務開業云云。
前排高層,所建何議,終不得知;唯經建議,困窘持續。7月4日,中醫組織代表連同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與交通部長魏家祥對話後所言,也僅是不著邊際的意思意思:符合防疫標準作業程序下,中醫必須迅速地重新投入運作。
(來源:八度空間華語新聞)
說是這樣,時光荏苒,倏忽N日,7月5日定案的指南終於有所指示,業者必須通過CIMS系統申請。首個階段,中醫只能通過綫上諮詢,或者遠程治療(Rawatan secara konsultasi atas talian / telekonsultasi),藥物則以郵寄送出。
當中,指南說明,中醫和病人必須保持一米的距離(Hendaklah sentiasa memastikan penjarakan fizikal antara pelanggan adalah sekurang-kurangnya 1 meter antara satu sama lain)。同時,明確嚴禁身體接觸(Perkhidmatan yang melibatkan kontak fizikal
secara langsung dengan pesakit),而且也不許中醫造訪病人(Lawatan ke rumah)。
然則,醫生看病,不論中西,根本功夫,其實都在臨床判斷。中醫診法的訓練,自然也不例外,需要借助病體脉象的浮沉、力度、粗細、快慢、停跳,從中細心找出病情的綫索。斷定經絡的虛實和體質之陰陽。
既是那樣,相隔虛空,中醫怎麽可能「望色、聞聲、問症、切脉」,從而精確診斷病根,對症下藥?縱然日後得以能在診所相見,彼此也只能三尺之外的房外懸綫診脉,設法去猜。荒謬之處,一目了然,思之自明,殆無疑議。何况,遠程看病,所需思慮的,不僅是攸關通訊科技的技術問題,而且還有錯診的風險,乃至隱私的顧忌。加拿大卑詩省中醫針灸管理局2020年3月26日發布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進行遠程診療〉即有不少钜細靡遺的提醒:
首先,遠程之前,必須評估這個看診的方式是否有利病患。視訊之兩端,不許不干係的第三方聽見。倘若期間的通話和影像,將予記錄和存檔,事先則需病人之同意。諸如這些,國家安全理事會可曾思及?
(來源:Kementerian Kesihatan Malaysia)
儘管如此,國盟政府一員的馬華公會代表,始終搞不清楚狀况。貴爲馬青總團長王曉庭第一時間高調贊許「國安會捎來的好消息」,馬華雪州主席黃祚信還指「在馬華向內閣及國家安全理事會積極反映下,中醫終於獲准營業」。
兩者不約而同的誤會,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重現覆轍之重蹈:一、經歷308、505和509三屆選舉慘後憂鬱症後的馬華領袖,要不是裝睡不醒,必然就是不知不覺,繼續活在本身假想中的自圓其說。
二、執政黨高層所定奪的决策,一再偏離實際需求的專業考量,乃至外行掣肘內行的沉痾宿疾。這麽一來,中醫僅憑揣測和揣摩看病,不僅耽誤救人的黃金時段,也連累行醫的本意。
三、行政兜兜轉轉,從不間斷。歷經一週,7月13日中醫總會會長楊偉雄坦告,一些中醫至今依然申請不到貿工部批示,已向貿工部副部長林萬鋒反映。既不當家,亦不當權;何時紓解,至今未决,只能靜待安排。
四、醫道所求,救人而已。不論東西,方法各異,流程有別;管制之圭臬,開放的準繩,前綫的註腳,自當一以貫之,何以大相逕庭待之?區別中醫,如此這般;可見標準所在,正是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千人中醫大隊唯有得過且過,自求多福了。
![]() 楊善勇 |
時評人,著有《美麗的謊言》(麻坡:朋友出版社,1985)、《餵,腦袋該洗了》(吉隆坡:大將,2001)、《有點異見》(吉隆坡:燧人氏,2003)、《MH370X檔案》(吉隆坡:大將,2014)、《黨領導不想提的50道問題》(吉隆坡:大將,2015)、《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馬哈迪醫生秘藏42道政治食譜》(吉隆坡:大將,2016)、《馬來西亞經濟慘後憂鬱症》(吉隆坡:大將,2017)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