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傳播最新文章

張淼/《中國報》的困境

(來源:China Press(中國報)

批判《中國報》的標題太瑣碎、太low、太黃時,我們不能忘記,正是這種貼近民生的報導才是它的制勝法寶。但是,這並不代表低俗標題值得提倡。時間將會證明,因流量而縱容標題設定只能是自掘墳墓,新聞內容與品質才是長久之道。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中,紙媒的經營需要轉變的是運營模式和技術手段,而不應在編採質量和職業道德上有所妥協。


【文/張淼】

我的相册裏至今還保存著一張照片,捕捉的是《中國報》關於中國汶川地震的頭版報導。那天是我初到馬來西亞留學的第一天。

那一眼,是我對《中國報》的一見鍾情。對一個首次遠離自己國家、前往異國他鄉求學的少年來說,《中國報》是我認識的第一份馬來西亞華文報紙,在他鄉看到以自己國家命名的報紙,內心涌起溫暖與歡喜可想而知。

之後多年,在美食中心用餐時屢屢發現《中國報》備受華人uncle的青睞。那時身爲學生的我總是會拾起uncle走後留在餐桌上的《中國報》來讀。那麽多年,我對它的情感日益深厚。所以看到近期社交媒體上部份網友對《中國報》標題之低俗表達不滿與抗議時,難免有些難過與痛心。

在馬生活多年,慢慢結交了一些華文媒體的摯友,爲其中幾份報紙寫過評論,對大馬媒體生態圈的恩怨與齟齬也略知一二;也漸漸知道《中國報》是全馬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這個事實與世華媒體集團對該報定位息息相關——《中國報》走的就是都市類報紙的「平民路綫」,報導一些「家長里短」的身邊事成爲其貼近讀者、斬獲銷量的制勝法寶。

(來源:China Press(中國報)

媒體可分爲「陪伴型媒體」與「引導型媒體」。顯然,《中國報》應該就屬於這種典型的「陪伴型媒體」,報紙的受衆鎖定城市中産居民,報導內容以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新聞爲主。都市類報紙期待像朋友一樣陪伴讀者,對高大上的國際新聞和繁雜的政治新聞保持著適可而止的距離感,反而通過報導一些瑣碎的身邊事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相比之下,引導性媒體編採重點鎖定更爲嚴肅的社會課題,這類媒體具有引導社會輿論與設置議題的作用,往往肩負著輿論監督責任的「第四權」責任,一些深入、獨立的調查式報導發揮了伸張社會正義的作用。我很喜歡的中國記者柴靜就屬其一,當年她對於山西煤礦的報導重塑了當地社會生態和政治地貌,也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也是通過媒體首先進行曝光。

兩類媒體因定位不同,報導內容定有差異,辦報宗旨自有出入。兩類媒體的定位可從社論選題中略窺一斑。在媒體市場化經營之後,讀者偏好與議題設定是雙向互動的關係。

因此,我們不能用引導型媒體的標準去要求陪伴型媒體的選題。所以,當我們批判《中國報》的標題太瑣碎、太low、太黃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正是這種貼近民生的報導才是它的制勝法寶。

但是,這並不代表低俗標題值得提倡。

(來源:RedChili21TheSocialers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壯大推動了媒體變革,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媒體在人們心目中的主導地位。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大多是傳統媒體,由於傳統媒體的編採責任明確、人員專業、質量把關嚴格,因而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虛假新聞的負面效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公信力,這是傳統媒體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媒體,新媒體的資訊回饋機制及時,互動度强,不論是資訊的時效性、豐富程度、便利度等都具有較强的優勢。在新媒體不斷崛起的過程中,秉承「流量至上」原則,「標題黨」在新媒體中應運而生。諸如「速看……」、「震驚……」、「令人惋惜……」等驚悚標題,各種低俗暗示和緋聞謠言不絕於耳,頻頻出現在臉書、推特、搜索引擎以及各類資訊平臺上,引誘點擊。可只有當你真正點擊進入後,才發現文章內容往往名不副實,有所誇大或曲解的成份,一些帖子的內容甚至爲舊聞再翻新,有的連結接乾脆就把讀者導流到商業廣告。

《中國報》的困境在於,作爲一家以信譽見長的傳統紙媒錯誤地對標新媒體的流量指標,這種目標的錯配映射了新科技對於傳統傳播手段的顛覆,也深刻反映出當下傳統媒體不斷式微下的轉型陣痛與困惑。

(來源:REUTERS/Lai Seng Sin

報導內容沒有高下之分,但並不代表標題設置可以低俗到沒有尺度。爲吸求矚目不惜降低報格,捏造誇張標題來賺取閱讀量的行爲,雖在短期內推高了閱讀量,卻在長期內典當了媒體的社會信譽。在馬來西亞媒體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在不涉及政治及王室的媒體場域中,法規對於此類的低俗報告往往鞭長莫及。因此,媒體平臺自我監管和自我約束變得尤其重要,這不單單是編輯團隊拿捏標題尺度的關鍵,更體現了報人的職業操守與修養,事關整個媒體生態的永續發展,也影響整個華語群體的閱讀品味。

華文報紙在馬來西亞多元社會中的發展本身就亦步亦趨、如履薄冰,《中國報》發展至今實屬不易,更應珍惜。對於一家具有優良傳統的報社來說,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上,炮製低俗標題來賺取流量的短視之舉顯然不是應取之道。傳統紙質媒體和新媒體只是新聞的不同載體,真正吸引忠實粉絲的只能是有品質的新聞內容。

時間將會證明,因流量而縱容標題設定只能是自掘墳墓,新聞內容與品質才是長久之道。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中,紙質媒體的經營需要轉變的是運營模式和技術手段,而不應在編採質量和職業道德上有所妥協。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