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Star/Art Chen)
設立關愛熱線、一站式危機處理中心,都是為了支援家暴和性暴力受害者,好讓更多倖存者勇於投報。在疫情爆發前期,關愛熱線投報電話每日暴增,足以證明其重要性。正因如此,提升專業素質、擴展多語言前線人員顯得至關重要。別讓這些立意良善的制度虎頭蛇尾,白白浪費了納稅人的稅金之餘,還無法保護弱勢者。
【文/張玉珊】
在東南亞國家裡,馬來西亞可說是具備相對完善的法令來保護家暴和性侵的倖存者。從《1994年家暴法》(Domestic Violence Act 1994)、《2001年兒童法》(Child Act 2001),到《2017年性侵兒童法》(Sexual Offences Against Children Act 2017),雖然立法過程漫長,總算逐步完善保護倖存者——尤其是女性和孩童——的法律與政策。這當中的功勞絕對來自國內性別組織與社運人士長期不懈努力。然而,只有法令與政策還是不夠的,性別組織也長期與政府合作,共同制定支援倖存者的制度,包括在新冠疫情的行管令期間接受許多投報的關愛熱線15999和一站式危機處理中心(One Stop Crisis Center,下文簡稱OSCC)。
2007年設立的關愛熱線(Talian Nur,後易名為 Talian Kasih,上圖),係設置在婦女、社會與發展部門底下。初期服務是處理棄嬰、虐待、疏於照顧孩童、家暴、福利援助相關投報。後來在2010年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將馬來西亞兒童熱線(Childline)納入關愛熱線,同時處理如校園霸凌、性暴力,還有涉及影響孩童心理健康的投報。隨著服務進一步擴大,關愛熱線從一開始只專注婦女課題擴展至任何與弱勢群體的案件,都可以通過熱線投報(當然這裡的「弱勢群體」並不包括性少數群體)。這麼一來,弱勢者不必苦思該求助何處,一律可撥打關愛熱線。
所有政府醫院緊急部門都有設立OSCC,為家暴和性侵倖存者提供一站式危機處理。每家醫院的OSCC小組,由醫護人員、心理醫生、員警、福利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組成,提供創傷治療、搜證、心理急救、報警服務。最重要的是,任何遭遇家暴或性侵的倖存者,無需先到警局報案,可直接至OSCC治療,警方必須到場向倖存者完成報案。如此避免讓身心受創的倖存者經歷多道程序,只在一處就能完成驗傷、治療、報案、錄供。
(來源:Childline Foundation Malaysia)
不過,這些看似非常好的設施,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十一年前,馬來西亞兒童熱線(上圖)加入關愛熱線後後,曾積極培訓接線人員,期能更專業應對各種求援電話,甚至做到最基本的心理急救。這些由非政府組織悉心栽培的前線人員,卻在婦女部全面接收熱線後,因薪資福利而紛紛離職。婦女部後來更以一般接線員的薪資招聘人員,不僅未要求應聘者需具一定專業資格(如心理輔導相關專業),也未積極提供訓練,讓關愛熱線的接線人員,只能為來電者提供基本資訊(如何報案、向哪個政府部門求助助等),而不具備跟進個案或心理急救等專業能力。相較國內許多非政府組織,同類型的前線人員通常都具備上述專業背景,讓前線人員能更勝任崗位。倘若非政府組織能做到,為何擁有充沛資源的婦女部卻無法做到?
除此以外,關愛熱線大多時候只提供國語服務,不諳國語者只有在非常幸運的情況下,才能找到其他語言的前線人員協助。別忘了,關愛熱線同時也接受孩童的投報,仍在學習國語的孩童能夠流暢敘述本身遭遇的狀況嗎?
在疫情爆發前期,關愛熱線投報電話每日暴增,足以證明其重要性。較早前婦女部在2021年財政預算案,還獲得七億令九千萬吉額外撥款,惟至今仍未見提升關愛熱線的專業素質。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iq Razali)
專業素質欠佳的情況同樣發生在OSCC。OSCC是由每家政府醫院挑選出一批專業的醫護人員與警方協力組成。由於處理的大多是家暴和性暴力案件,非政府組織很積極提供人員培訓。但是OSCC人員流動性極高,每當培訓好一批人員,卻因人事調動,又得重新培訓,加上政府醫院高層大多並不重視OSCC,只視之為迎合績效的工作,令非政府組織常歎前功盡廢。即使有非政府組織培訓,大多集中在雪隆一帶,而不是所有政府醫院,讓許多倖存者在投報過程中備受煎熬。
在支援倖存者的資源上,城鄉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對許多鄉鎮倖存者來說,往往只能透過關愛熱線和OSCC求助。雖然,倖存者也可以到鄰近警局報案,然而民眾普遍上都有抗拒員警的心理,加上警局可能有熟人(如鄉郊警局),以上兩個管道幾乎就是他們僅有的救命稻草。
設立關愛熱線、OSCC,都是為了支援家暴和性暴力受害者,好讓更多倖存者勇於投報。正因如此,提升專業素質、擴展多語言前線人員顯得至關重要。別讓這些立意良善的制度虎頭蛇尾,白白浪費了納稅人的稅金之餘,還無法保護弱勢者。
張玉珊 |
異樣(Diversity)成員。高大的胖子,不愛穿裙的生理女性。長期關注馬來西亞性別平權和LGBTQ權益議題。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