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政治最新文章

杜晉軒/逐鹿寶島:馬華公會與行動黨的臺灣戰場

(來源:示意圖/Yahoo News Malaysia/Malay Mail

馬華公會得益於與國民黨的歷史淵源,以及相近的立場,較能在戒嚴時期經營留臺生社群。行動黨被國民黨視為洪水猛獸的左翼政黨,因此不太可能在戒嚴時期的臺灣深耕。總結過去馬華公會與行動黨在臺灣的競爭,馬華公會在臺灣戒嚴與解嚴初期具壟斷優勢,加上國民黨「祝福」下,確實有為該黨提供人才庫的作用,然而這種優勢歷經臺灣解嚴、三次政權輪替的社會變遷下已瓦解,長期以來無法深耕臺灣的行動黨、公正黨等在野勢力,也得益於臺灣的民主化,最終獲得進場機會。


【文/杜晉軒】

1949年成立的馬華公會,與1965年成立的民主行動黨,多年來是馬來西亞華人政治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兩黨也可謂宿敵。除了在國內爭取華人選票外,海外華裔公民也是重要目標,而臺灣即是其中一戰場。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國民黨開始在臺推行「僑教」以來,至今臺灣仍是馬來西亞華裔學生出國留學的重要選擇。相較於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國,在臺灣的馬來西亞籍學生當中,絕大多數是華裔,因此無可避免地,國內華人政治鬥爭必然延伸於此。

眾所周知,馬華公會成立之初就吸納了不少馬來亞的原國民黨人,才形成了與臺北的國民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甚至兩者的意識形態都相當接近,包括政治光譜上屬保守派,從反共轉為和共。

儘管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陳修信皆反對臺北當局干涉我國內政,如反對把大馬華裔視為華僑,反對大馬學生在臺接受軍訓等,但馬華公會與國民黨之間的互惠互利關係依然存在。馬華公會意圖吸納留臺生中的精英入黨,而國民黨也想透過有留臺背景的馬華公會黨員,促進中華民國與馬來西亞的外交關係。

筆者最近取得臺灣國家檔案管理局解密的檔案,當中揭露了早年馬華公會與國民黨各自對留臺生的盤算。

▲ 馬來亞「中華民國領事館」登記證。(來源:砂朥越人人晚報

戒嚴時期

馬來亞自1957年獨立後,中華民國曾於1964年至1974年間在我國各州設領事館。根據一份1966年的僑委會檔案,案由寫著:「馬華公會以在臺大學畢業之僑生為該會骨幹始於該會成立之初,(附參考資料大學畢業僑生聯繫資料彙報表???)再查其總部各部門及各地分行執行秘書泰半均由畢業僑生擔任,而各該生與本會經常聯繫,其對祖國之向心力有極佳之表現。為能隨時切實了解馬華公會實際情形與如何運用星馬畢業僑生所具有之潛力,本會似應派出工作人員前往就地相機執導,使該生等???意中接受機宜,使在僑社政治方面充分發揮力量。」(「???」指檔案字跡不詳)

另一份同樣是1966年的國安局檔案,則記錄了馬華公會的意圖,該檔案主旨為:「馬華人政黨「馬華公會」近計劃吸收在臺學成返馬之學生為該會幹部情形」。

檔案內容如下:

一、馬來西亞華人政黨「馬華公會」最近決定積極爭取當地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畢業學生支持並計劃吸收當地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畢業學生青年之支持,並計劃吸收該等青年為該會之幹部。促使馬華公會採取此種政策之原因如次:
1. 馬來西亞各在野黨最近已進行吸收當地社會中不得志南洋大學及臺灣各大學畢業生,利用彼等對當前政治之不滿情緒,從事反執政黨活動。
2. 民主行動黨最近積極拉攏各華校出身之學生入黨,該黨主席林蒼祐更幕後支持最近在檳城成立之「馬來西亞留學臺灣同學會」。
3. 人民進步黨主席辛尼華沙甘自五月間來臺訪問返馬後,亦曾公開表示關心馬來西亞留學臺灣學生返馬後之出路問題。
4. 鑑於南洋大學畢業生大部均對馬府不滿,乃欲利用由臺灣各大學畢業返馬之學生,與南洋大學相對抗。

二、馬華公會最近對各州成立「留臺同學會」之事甚表重視,並派遣幹部滲入該等同學會中,以設法控制其組織。

對於第一點,若讀者眼尖的話就會發現,也許國安局這份情報檔案有錯誤,將民主行動黨主席曾敏興誤植為林蒼祐,況且林蒼祐還曾是中華民國前國防部長陳誠的私人醫生。不過,林蒼佑確實已在1961年離開馬華公會,加入創立民聯黨,1968年加入民政黨,翌年成為檳州執政黨後出任成為首長。

從檔案中的脈絡可見,當時馬華公會認為大部份南大畢業生多傾向民主行動黨等在野黨,這可能與當時華社左傾的氛圍有關,而國民黨政府底下的僑教政策是反共的,也許馬華公會認為留臺生的政治立場會與該黨相近吧。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1966年檔案中稱馬華公會欲「滲入」的同學會,應該不是七十年代才成立的留臺聯總(1974)、檳城留臺同學會(1976),可能是同年成立的霹靂留臺同學會。如在僑委會製作的《大學畢業僑生聯繫輔導資料彙報表》(下圖,已遮蔽當事人名字),所列出在馬華公會擔任要職的留臺校友名單中,筆者就認出其中一名政大校友的名字,因為筆者和他一樣來自怡保,早年就聽聞他曾因馬華公會黨務的關係,被迫退出霹靂留臺同學會,而且他也曾加入國民黨在怡保的地下黨部——「唯誠俱樂部」(已解散;國民黨在馬的活動遭禁後,原各地方黨部轉型為俱樂部),也許同時具國民黨黨籍(早年確實有大馬留臺生加入國民黨),據悉他還健在。

筆者無法確定國民黨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馬華公會吸納留臺生,但至少應該是樂觀其成的,而馬華公會黨內的國民黨派也樂此不彼,但來自土生華人家族背景的時任總會長陳修信,就不見得高興了。陳修信與黨內國民黨人的衝突在1969年白熱化。當年3 月 7 日,陳修信在馬華公會第十九屆中央代表大會開幕典禮致辭時,公開要求國民黨當局應廢棄僑委會,他說「臺灣政府把大馬的華裔公民,看作是僑居外國的中國國民,不但會損壞大馬與臺灣之間的關係,同時使別人對大馬華裔公民的效忠產生懷疑。」之後,僑委會反駁陳「干涉臺灣內政」,馬華公會總秘書甘文華反諷僑委會的言論「實在令人好笑」,並指僑委會企圖顛覆大馬華裔旅臺學生的思想,顛覆馬國公民。這顯示出馬華公會黨內的分歧:國民黨派檯面下與臺北當局交好,黨中央卻反對外國勢力干預。

不過,國民黨希望加入馬華公會的留臺生能促進臺灣利益的夙願,有時也是一種鄉愿,無論國民黨或馬華公會,都無法控制每個人的能動性,尤其經歷了我國獨立的新世代留臺生,早已對中華民國不有祖國的想像。如1963年政大新聞系畢業的芙蓉人陳駒騰,返馬後接受李孝式面試進入《中國報》,之後也加入馬華公會。不過,1971年國民黨不滿陳在《中國報》批評中華民國外交政策,指受過僑教的陳駒騰忘恩負義,是「附匪者」。還有曾就讀政大外交系的怡保人張火森,因在臺公開反對我國華裔生被稱為僑生、被迫參加軍訓,後來遭禁止入境臺灣。更甚的是,僑委會委員長高信得知學業被迫中斷的張火森加入馬華公會後,1969年向李孝式控訴張是「共黨份子」。

解嚴後至今

馬華公會得益於與國民黨的歷史淵源,以及相近的立場,較能在戒嚴時期經營留臺生社群。另一方面,在許多解密檔案中可見,國民黨將行動黨視為洪水猛獸的左翼政黨,因此不太可能在戒嚴時期的臺灣深耕。

早年加入行動黨的留臺生,最知名的就是196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的陳慶佳,他曾任華都牙也區和大山腳區國會議員,2011年過世。如果陳慶佳還在世,看到這份檔案的話,得知原來國民黨與馬華公會認為他之所以加入行動黨,是因為「不得志」,不知會作何感想?

至於國民黨對馬華公會的協助,筆者從學者甘德政了解到,早年馬華公會元老黃木良,在八十年代曾到國民黨的革命實踐研究院取經,因此馬華黨校的課程框架、幹訓內容是源自革命實踐研究院。惟目前臺灣已解密的檔案中,仍未見黃木良來臺的相關資訊。

不過令人玩味的是,筆者找到一份1992年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海外工作會致中華民國外交部的檔案,內容稱時任馬來西亞下議院副議長的翁詩傑,當年2月拜會國民黨中央時,希望能派馬華公會黨員到革命實踐研究院上講習課程。國民黨海工會由於大馬族群關係複雜,遂向外交部請示該如何回應。外交部給國民黨中央的回文中,也稱鑑於多年來馬國政府對國民黨在馬僑務及相關文教活動相當敏感,請國民黨宜再進一步確認翁的要求是否屬實。

目前筆者能找到的就只有這兩份公文,至於國民黨後續是否接納翁的要求,只有一張貼在公文上的黃色便利貼,寫著「本案翁副議長於拜會我海工會葛副主委時就渠二人談話內容及有關紀錄顯示似未提及此事。」這樁羅生門的內情,也許只有翁詩傑自己才知道了。

無論如何,得益於臺灣解嚴後開放的社會氛圍,馬華公會能更直接地赴臺經營留臺生社群。1989年6月18日,臺灣馬華公會俱樂部籌委會在臺北成立,報載稱是由時任馬青總團長葉炳漢推動,當時馬華公會成立了國際事務局,欲拓展與旅居海外的大馬華裔關係,已在英國設立首個馬華公會俱樂部,臺灣則是第二個。

此後直至九十年代,據筆者從數位留臺學長得知,當時馬華公會的翁詩傑、周美芬等領導,在我國駐臺代表處、各校同學會配合下,曾經在校園辦政治演講,拉近與留臺生的關係。行動黨的林冠英等人也有來臺開講,但礙於政治壓力只能在校外舉行,直至2000年後情況才有改變。據悉臺灣馬華公會俱樂部在九十年代下半葉就收攤了,具體原因仍不得而知,不過英國、日本、澳洲、美國仍有馬華公會俱樂部的存在。

(來源:示意圖/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筆者在2010年才來臺升學,根據自身觀察,也許2008年三〇八政治海嘯後,開啟了年輕人參政的空間,此後行動黨、公正黨的華裔政治人物來臺次數明顯增加,舉辦政治演講等活動,積極爭取在臺灣的潛在選民、支持者返鄉投票與吸納人才。雖然這十年間馬華公會也有來臺,主要還是招商引資,與學生交流的多限於聯誼性質的宴會,相較於積極擴大國內政治版圖的行動黨、公正黨,馬華公會顯得消極,當然這也和當時華社求變的反風氛圍有關。

筆者觀察到,不少在臺就讀社會科學相關科系的留臺生,返馬後多成為行動黨、公正黨的助理,加入馬華公會者也許有,但還沒見過。這並非是行動黨、公正黨有意栽培留臺生,而是這些年來兩黨都有開放實習生計劃,建立較健全的人才培訓機制,讓所有海外大馬留學生在暑假得以返馬實習,令各國州議員培養了接班人才的梯隊。

總結過去馬華公會與行動黨在臺灣的競爭,馬華公會在臺灣戒嚴與解嚴初期具壟斷優勢,加上國民黨「祝福」下,確實有為該黨提供人才庫的作用,然而這種優勢歷經臺灣解嚴、三次政權輪替的社會變遷下已瓦解,長期以來無法深耕臺灣的行動黨、公正黨等在野勢力,也得益於臺灣的民主化,最終獲得進場機會。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