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Nooreeza Hashim)
當人們不恰當地使用道德的價值規範去判斷非道德或非純然道德的行為時,就有可能犯了泛道德主義的謬誤。現實的政治判斷經常充斥著各種道德化的現象,政治人物的行為或人格常常被過度地道德化,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加諸一些道德上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我們應該袪除掉這種不恰當的道德判斷。政治去道德化指的是,防止政治判斷落入泛道德主義的謬誤。這並不意謂政治必須放棄基本的道德價值,而變成不道德(amoral)。
【文/陳鳴諍】
最近中文評論界一系列有關道德、倫理與政治的精彩討論中,學者黃進發在〈爲什麽政治需要去道德化?〉(以下簡稱黃文)一文主張,就馬來西亞現實的政治處境而言,我們有理由去區分道德與倫理的不同。對黃文而言,道德與倫理之間的本質差異在於兩者的適用範圍不同:道德僅限於對個人而言有效的行為規範,而倫理則是對群體有效的行為規範。
大致而言,道德與倫理的區分主要是基於兩點考量:首先,在現實中,政治人物或一般民眾有可能會加諸許多不必要的道德屬性在個人或行動上,這對民主政治是有害的。因此,政治必須去道德化,改以群體的倫理規範作為判準。其次,由於政治行動不是個人的,而是群體的,因此,政治行動的倫理規範必須以韋伯(Max Weber)的責任倫理為根據,民主政治才能健全運作。儘管這兩點考慮是緊密相連的,筆者在這篇短文只討論第一點。
黃文指出,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中充斥著道德化的現象。政治人物會刻意使用各種修辭,來理想化、聖賢化本身的人格與行動。同樣的,人們在面對政治人物時,也會一廂情願地將理想化、聖賢化的人格特質加諸在政治人物身上。因此,政治判斷就很容易落入一種片面的道德判斷,「……變成對人本質的判斷,可以輕易引申出『好人、壞人』、『天使、魔鬼』之別」(引自黃文)。過度美化政治人物,對民主體制而言是一種傷害,僵化了人們的政治思考,使民主體制失去其內在動能。據此,我們應該袪除這種道德化的傾向,同時轉向一種責任倫理的規範思考。
(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慎防泛道德主義謬誤
事實上,黃文指向了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泛道德主義(pan-moralism)的謬誤。一般而言,我們會對信念、判斷所蘊涵的各種價值進行分類,例如:知識價值、審美價值、道德價值等等。既使是行為規範,風俗習慣、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所蘊涵的價值也不是完全等同。無可否認,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的世界裡,而且也沒有很好的理由主張,我們生活的世界存在著單一的價值觀,它能證成或合理化各種不同的信念與行動。相反的,倘若我們如此主張,這會扭曲既有的價值多元的世界。
泛道德主義的謬誤認為,並非所有行為都是受制於道德的,也並非所有規範都可以被歸結到道德相關的價值規範。當人們不恰當地使用道德的價值規範去判斷非道德或非純然道德的行為時,就有可能犯了泛道德主義的謬誤。
黃文提到,現實的政治判斷經常充斥著各種道德化的現象,政治人物的行為或人格常常被過度地道德化,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加諸一些道德上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我們應該袪除掉這種不恰當的道德判斷。政治去道德化指的是,防止政治判斷落入泛道德主義的謬誤。這並不意謂政治必須放棄基本的道德價值,而變成不道德(amora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到各種過度強化某種價值規範的判斷,因此會有道德化、政治化、種族化、宗教化的問題。例如:政府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ICERD)課題被種族化和宗教化、承認統考課題被政治化等。凡此種種傾向,都是嘗試將不同的價值判斷化約至某個特定的價值規範中。
(來源:The Straits Times/EPA/EFE/Fazry Ismail)
道德規範約束政治行動
黃文關注的是政治被道德化的問題,因為道德與政治明顯有著不同的價值規範。該文將「道德」界定為一種主觀的、個人的價值規範,以區別於「倫理」作為一種客觀的、群體的價值規範。按此理解,政治被道德化指的是,一個政治行動被主觀的、個人的價值所支配。
黃文不否認,在排除了道德化的傾向後,政治行動依然是受到既定基本的道德規範所約束。在這個道德規範內的行為是道德上對的行為,踰越這個道德規範的行為則是錯的行為。這能解釋,例如:政治人物應該在當選後兌現競選承諾,而不是跳票;政治人物在防疫期間沒有遵守防疫規範,這不僅是法律規範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個人道德的行為規範。
筆者粗淺地認為,這裡的問題或許不在於,道德與倫理是主觀客觀、個人群體之別。因為,道德在本質上就包含了行動者對自己,對他人的規範面向。這裡的問題在於,當我們在作出一個政治判斷時,是否犯下了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種族化等的謬誤。我們都會同意,只有在價值多元的前提下,道德化、政治化、種族化等傾向對民主政治的傷害才會是問題。理想地認為,在袪除了各種不恰當、過度的曲解後,我們依然能保有政治行動的本真面貌。
陳鳴諍 |
國立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現為馬來西亞民辦學院兼任講師。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