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文化最新文章

陳錦松/壁畫的藝術,塗鴉的政治

(來源:Malaysia Gazette/Affan Fauzi)

當政治人物無法確定是否真正獲得全民擁戴時,避開個人肖像在公眾容易接觸的街頭巷尾或公眾場合,才是明智之舉。民主國家的自由,與藝術該有的自由本是相輔相成,問題是社會能否接受藝術沒有藩籬,允許無限想像空間?就算畫像被塗鴉也能輕描淡寫,處之泰然,而不是迫不及待準備撒網抓人。做不到這點,硬是要把政治人物肖像當作壁畫的美好願望必然落空。抗疫英雄壁畫的不幸遭遇,正好給我們上了一課。


【文/陳錦松】

雪蘭莪州沙亞南市區街道有一副「抗疫英雄」壁畫(上圖),係由三位年輕藝術家蘇海米(Muhammad Suhaimi Ali)、阿都哈迪(Abdul Hadi Ramli)及菲道斯(Muhamad Firdaus Nordin)共同完成。畫中有六位人物肖像,其中四位不幸遭塗鴉破壞,還留下羞辱文字,受波及的包括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Abdullah Ri’ayatuddin)、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衛生總監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伊斯蘭黨主席哈迪阿旺(Abdul Hadi Awang),只有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首相署宗教事務部長祖吉菲里(Zulkifli Mohamad Al-Bakri)倖免。藝術家要展現畫工,表達對國家領袖的崇敬與好感,無可厚非。

但把政治人物肖像擺在公共場合其實充滿風險,一不小心就會弄巧成拙。畢竟政治人物必須面對不同立場群體對他們的評價與觀感,是尊敬、仰慕,或鄙視、厭惡,極易引發民眾對其肖像「加工」來發洩情緒。

人們對壁畫隱含的政治或藝術訊息,會因個人不同背景、機遇、教育、思維、印象等而有不同解讀。當然藝術無邊界,自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當你純粹視其為藝術創意時,就要接受藝術自由的表達方式,任何美好創作可能都涵蓋打破傳統、否定保守、出位或性暗示。

(來源:SAYS/Suhaimi Ali Facebook

打破社會規範的創意抒發

公共空間充滿創意的壁畫,其實就是普羅大眾生活寫照,它可以反映人生疾苦、政治角力、社會動盪、情緒起伏、文化扞格。當一副肖像被藝術加工後,這可以是另類藝術。藝術如果缺乏包容、開放、自由,將難成就其美與善,藝術創作是所有的可能與不可能。

如果藝術家要傳達政治訊息,就必須了解其內在複雜可能包含仇恨、怨懟、憤怒、報復、對立、陷害、謀略等,具政治意涵作品既然要在公共場合展示,又沒有全天候保安護衛,異議或反叛者自然會想方設法在其中投射本身的政治訴求。

國家元首作為國家的象徵,不應受到政治牽連。今天,街頭壁畫把首相與國家元首擺在一起,基本上是不對稱的。國家元首必須遠離政治,而首相就是政治。街頭永遠是政治抗爭的場域,或許你可以想像,如果目前港版國安法引起民意極大反彈抗爭時,港府把特首林鄭月娥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肖像隨意擺在香港街邊或公眾場合,後果會是如何?

2018年第十四屆全國普選,馬華公會總會長廖中萊與習近平握手的宣傳看板在全馬各地林立,該黨被抨擊為利用習近平肖像助選。另一邊廂,敵對陣營卻到處破壞或遮蓋希盟首相人選馬哈迪肖像,因為深知馬哈迪肖像有影響力。事實上,若要展示政治人物肖像,一旦選址不當或時機不對,必成眾矢之的。

中國天安門廣場圍牆上高掛巨幅毛澤東肖像,代表著對已故領導人的最大尊敬,但無論再嚴加保護也難防遭到破壞。1989年5月,三名湖南省青年向毛像擲雞蛋,還在天安門城樓懸掛「五千年專制到此可以告一段落」、「個人崇拜從今可以休矣」標語。此舉與王維林阻擋坦克,列為六四事件期間的象徵性作為。有評論指:「湖南三君子史無前例地挑戰神壇上的毛澤東,堪稱反獨裁、反暴君的偉大壯舉。他們的所作所為決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但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2018年7月,臺灣獨派青年用雞蛋扔向中正紀念堂雕蔣介石銅像,同時拉布條高喊「去除中國權威,建立臺灣共和」。對許多臺灣年輕一代來說,蔣氏就是威權統治的代名詞,這種威權相當於中國現今的統治模式。蔣介石陵墓的「帝王風範」被指責為是一種挑釁。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AFP

挑戰禁忌與主流文化霸權

這些對領袖人物肖像或雕塑潑漆者都有明顯政治訴求,而且受損肖像都不是在隱秘的公眾場合,而是正式國家殿堂,究竟民眾何以無懼以身試法,如此表達不滿與訴求,甚至不惜付出一定代價?

立陶宛畫家厄納斯(Ernest Zacharevic)2013年在柔佛州新山所繪的「轉角遇見匪」壁畫,暗諷當地治安不靖,本來看了只需莞爾一笑,就有政治人物曲解為破壞地方形象,最終難逃銷毀。後來有人非得在畫作添加「警察」來圓畫,令人啼笑皆非,一樁藝術美事因政治解讀而犧牲。壁畫被除後,厄納斯批評警方選擇對付藝術家,而非打擊罪案。後來他在臉書把匪徒手上刀子改畫成一束繽紛鮮花,幽默留言「政治改編版,鮮花能掩蓋一切!」。

國家元首、首相、衛生總監、伊黨主席肖像被塗鴉,是純惡作劇、具政治動機或惡搞?民眾看待塗鴉事件的態度在網路上出現不同解讀,各有褒貶。

蘇海米等藝術家有意在原地還原畫作,不知道他們沒有看懂政治現實,還是一廂情願錯估民眾對國盟「後門政府」政治人物的不滿。當然,天真無邪一向是藝術最需要的本性,但我們不得不考量有政治意涵的肖像只會帶來週而復始的破壞。

當政治人物無法確定是否真正獲得全民擁戴時,避開個人肖像在公眾容易接觸的街頭巷尾或公眾場合,才是明智之舉。民主國家的自由,與藝術該有的自由本是相輔相成,問題是社會能否接受藝術沒有藩籬,允許無限想像空間?就算畫像被塗鴉也能輕描淡寫,處之泰然,而不是迫不及待準備撒網抓人。做不到這點,硬是要把政治人物肖像當作壁畫的美好願望必然落空。抗疫英雄壁畫的不幸遭遇,正好給我們上了一課。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