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日報)
初中統考延至今年杪舉行,似是滿足「學生升學的需求」之標準流程:既然沒有初中的一紙文憑,他們要憑什麼瞭解志向和學力,以入讀下一步的高中課程?反之,要是校本考試已綽綽有餘,何必再考一個?僅此一問,想要借此「儘量減低考期對明年學習進程的影響」,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董教總的領導,何以不能覺察初中統考考期,不但斷開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的學習,對評估學生中學三年的程度也於事無補。
【文/楊善勇】
大中華民族是個考試王國。自西元587年,隋文帝設立科舉,乃至科舉廢除之後,考試的制度始終一以貫之。1906年孫中山提出五權憲法的論述,當中,結合考核權、裁撤權、培訓權的考試體系,顯然是延續昔日科舉的變體。
在孫中山看來,「往年罷廢科舉,未免因噎廢食,其實考試之法極良,不過當日考試之材料不良也」;從而從中區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資質。他認為,「考試本是一個很好的制度……憲法中能加入這個制度,我想是一定很完備,可以通行無疑的。」當然,其所言並非沒有道理。畢竟,官員之選任,人才的考核,不得不如此經過少林寺是十八銅人陣敲定。
孫是玩真的。組成南京臨時政府和廣州政府之日,他著手制訂文官考試的法規和條令。以後任職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採用孫中山「考選之法,網羅天下英才」。這麼一來,「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這一套主張,也一錘奠定了此後民國數十年的公務員選拔機制,為國家發掘治國的良臣精英。
(來源:CNA/Mediacorp/Vincent Tan)
千里迢迢南渡而來的華校傳統,亦然擺脫不了考試的桎梏。儘管現代的教育學者,試圖另闢蹊徑;但是,我們還是承接這道傳統。眼下病毒逞凶,疫情肆虐,2020年7月3日,董總與教總聯合發表文告,衡量各種因素,仍然議決高初中統考分開舉辦如下:
一、2020年度高中統考考試日期落在12月2日至12月8日;
二、2020年度初中統考考試日期落在12月28日至12月31日。
磨蹭多時,思慮為何?文告供稱,所斟酌的,涵蓋「課程完成度、學生與監考人員的安全、學校的運作、學生學習時間的最大化、統考品質的保證與操作、學生升學的需求等因素,也謹慎地審視了高初中學生復課日期三週的差距、政府考試時間表,並儘量減低考期對明年學習進程的影響」云云。
話雖如此,置喙諸如「學生學習時間的最大化」的蹩腳中文造句,對比眼前的事實,不知年杪初中統考一過,各校如何確保翌年學習進度不受連累?大考已過,成績沒有,學校怎麼定奪教學之銜接,更遑論「統考品質的保證與操作」了。
認識這點,可見初中統考在這個時段舉行,似是滿足「學生升學的需求」之標準流程:既然沒有初中的一紙文憑,他們要憑什麼瞭解志向和學力,以入讀下一步的高中課程?反之,要是校本考試已經綽綽有餘,何必再考一個?
僅此一問,想要借此「儘量減低考期對明年學習進程的影響」,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董教總的領導,何以不能覺察12月28日至12月31日的初中統考考期,不但斷開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的學習,對評估學生中學三年的程度也於事無補。
猶為不解,前後經歷三個月鎖國,餘下的上課時間有限,教學的資源拮据,縱有遠端網課,意思意思;既定的教程,必然受累。既顧及此,何不酌量修訂課程標準,精選課業?
(來源:董總)
由此可見,當可發現身初新常態的大時代,董總與教總所行的,仍然還是那種在大禮堂一起應考的舊模式。然則,嚴冬一臨,病毒反撲;十二月大考能否按照前定部署通行,還是需要另備B計劃;此時定案,其實也言之過早。
思慮這些,往後的考試,或需參照進度和程度,分開多個的階段進行。若能如此,測驗不再局限在一次過,而是按著班級的進程,以及學生的水準,逐一檢測,靈活處理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
要能這樣,一旦出現種種狀況,所牽累的,不是一年一度的人生大考;而是一(小)部份的測試;同時學生也不再因為僵化之課程設計,錯失既定考期,而白白糟蹋寶貴的時間。
不管怎樣,地球村變了,路不止一條。統考之外,世界之大,浩浩蕩蕩。眼界多大,想像就有多遠。那些考試的高速公路,只是人生的其中要道。而你,不一定要去少林寺。想通了,也許就能打開眼界,看到未來之遽變。
前程,比如滿天的星星,各有不同的定點,發自各自的光亮;統考只是千里長征的第一道關卡。有的守在燈下苦讀,等待下重播榜的通天光明;不過,初中統考成績公佈,那些闖不過關的廣大學生,不知董教總屆時將有哪種權宜安排,才算圓滿?
![]() 楊善勇 |
時評人,著有《美麗的謊言》(麻坡:朋友出版社,1985)、《餵,腦袋該洗了》(吉隆坡:大將,2001)、《有點異見》(吉隆坡:燧人氏,2003)、《MH370X檔案》(吉隆坡:大將,2014)、《黨領導不想提的50道問題》(吉隆坡:大將,2015)、《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馬哈迪醫生秘藏42道政治食譜》(吉隆坡:大將,2016)、《馬來西亞經濟慘後憂鬱症》(吉隆坡:大將,2017)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