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國盟二月底取得政權後,缺乏正當性和公眾信任感,也未體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把政務焦點快速轉移至抗疫事務,政局也瀰漫不確定性。此前心力在合縱連橫的政治計算與操作上,隨後在權力分配下,倉促至各部門上陣的政務官們,手握權力卻對抗疫與疫情引發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未必有所掌握,其決策勢必得仰賴來自文官體系過去累積的經驗與知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與風險升高下,尚不穩定的國盟政府試圖以各種手段和措施,讓自身的政權能穩定下來,甚至出現「以疫謀權」的跡象。
【文/黃國富】
日常生活中本就有許多的不確定與變數,但是當前全球人類同時面對2019冠病疫情蔓延後的不確定情境,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對病毒的未知,對控制疫情方法的未知,也無法預測未來的經濟與社會後果。太多的未知與不確定,在中斷了的日常中醞釀著更多不安與焦慮感,隨著疫情加溫,以及各種防疫措施的施行愈形強烈。
在本土,許多底層人民不知下一頓飯在哪裡;受薪族不知疫後工作能否保住;一些中小企業主說寧願不領政府補貼,準備暫時結業以保本,待疫後東山再起;有商業鉅子說,面對前所未見的不確定,暫不願預測其財團前景。
同時,全球疫情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個人持續下滑的銀行存款數字,甚至是債務數字的爬升等。這些數字真實且具體,但其所引發的卻是更多不確定,在風險暫難評估下,難以預測混沌的未來,更難以決定如何走下一步。
不確定、風險無法估算和預測,似已成當前大部分人生活的「新常態」,卻是必須面對這些真實的難題。德國思想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近期受訪時,談及2019冠病的想法,他簡明指出,「我們知道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我們什麼也不知道,而我們卻又不得不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行動與生活。」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uters)
不穩定政府巨大挑戰
面對目前特殊且緊急的危機,一般公眾大致可以同意暫時讓渡部分個人權利,支持國家機器以一些特殊手段來控制疫情,減少瘟疫對所有人可能的傷害或損失。雖然公眾未必信任國家機器與公權力,也有自救的心理準備與實際行動,但還是期盼以國家機器的人力、資源和責任,展現治理和領導能力,帶領全民擊敗共同敵人,遠離過多不確定與風險的例外狀態,回到更能掌控的日常生活。
今年初疫情蔓延時,馬來西亞公眾尚未太緊張,照樣過生活,直至中國疫情的擴大與實施封城等措施後,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在這疫情逐漸加溫的過程中,原本在希盟內部的不穩定因子發動政治奇襲奪權,與在野黨聯手瓦解希盟中央政府,成立短時間內湊合結盟的國盟(Perikatan Nasional)政府。
國盟二月底取得政權後,缺乏正當性和公眾信任感,也未體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把政務焦點快速轉移至抗疫事務,政局也瀰漫不確定性。三月初內閣名單底定後,國盟內部各政黨為人事分配仍有所爭議。隨著宗教大集會的群聚,引發疫情擴散一事曝光,事態已趨緊急且嚴重,逼迫新政府必須具決斷力的採取更激烈行動和措施,扛起領導抗疫的責任,避免疫情更大規模的擴散。
然而,此前心力在合縱連橫的政治計算與操作上,隨後在權力分配下,倉促至各部門上陣的政務官們,手握權力卻對抗疫與疫情引發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未必有所掌握,其決策勢必得仰賴來自文官體系過去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但是對於不確定性和變數如此高的危機,在知道得很少和不易照搬他國應對方法的狀況下,如何提出可能更好一些的解決辦法與措施,是個高難度的挑戰。
(來源:Focus Malaysia/Azhar Mahrof)
疫戰下強化管制立威
為了避免社會恐慌與疫情失控,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直播宣布在3月18日實施限制行動令,實行人際與居家隔離,試圖阻斷病毒蔓延。但各項細節卻未直接說清楚,引起更多疑慮,社會秩序更混亂,公眾為自保而搶購與囤積糧食、趕回老家躲避疫情等,導致更多群聚的反效果。
政府摸著石頭過河,忙著釐清狀況,也借用「抗疫如戰爭」的口號,意圖穩定大局。實施限行令後,政府調遣軍隊加入防疫工作,且由國防部高級部長伊斯邁沙比里(Ismail Sabri Yaakob)主導管制與協調跨部門的工作,不斷撂狠話警示公眾,要求更自律地遵守命令與規定。但截至第二階段限行令結束(4月14日),有近萬人被逮捕與懲罰,這四周里也引起不少侵權及懲罰標準不一等爭議與批評。
慕尤丁則扮白臉,提出紓困方案與鼓舞民間士氣,且心虛地擺低身段,但仍以家父長之姿溫情喊話,籲請給予缺乏正當性的新政府為民服務的機會。其中試圖繞過國會監督的紓困方案,讓不少人稍解燃眉之急,心裡踏實些,但也排除大批不符資格卻亟需支援者,如在此居住的移工和難民。
透過軍警的嚇阻,以及嚴厲且快速的懲戒,除強化公眾的共同危機感,擬樹立新政府權威和維持現狀的穩定,且可掩飾國盟內部暗潮洶湧的權力鬥爭。但是在各種不確定因素下,政府又急於建立權威與看到抗疫效果,出現不少思慮不周和不合常理的措施,頻出現不斷修正和U轉狀況,加上行政單位的協調溝通等問題,在執行和行政程序上的錯漏,讓管制和紓困等效果大打折扣,更看不到國外在防疫上因較能掌握狀況,而有所謂的「超前部署」,讓公眾可以更安心。
(來源: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直播報告增添安定感
其他需要承擔政治責任的政務官,上任後多不知如何面對與領導當下困境,多數閣員幾乎處於神隱狀態,一些想表現與愛秀的政務官,卻頻傳荒腔走板的行逕,衛生部長阿漢峇峇(Adham Baba)是其一。上任後自信滿滿,展露企圖心的阿漢峇峇,沒幾天就露餡,以低級錯誤被批得滿頭包後,自此極少站上一線。
屬於高級文官的衛生部總監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在前線領導上,至目前為止,以其專業、沉著和節制,獲得好評與信賴,反而成了抗疫的主要領導者與穩定支柱。不少人每天晚飯前,守著諾希山直播報告最新疫情統計,透過這些數字來確認疫情的發展,心情也跟著起伏。而這些數字與資訊成為評估未來的一絲絲線索,讓鬱悶的隔離生活增添一些些安定感。但是醫療人員在前線賣力工作,卻頻傳防護裝備不足的緊張狀況,須向民間募集各種物資,讓人質疑政府在相關資源分配與生產的問題。
目前疫情尚未穩定與不確定因素仍居高不下,但政府面臨經濟復甦與振興的巨大壓力,急迫評估各種情勢,以及決定各種措施實行的優先順序,且須將相關風險減至最低,但結果又落入基本原則不確定的搖擺之中,使得防疫與重啟經濟措施出現矛盾與混淆。政府在限行令第三階段倉促決定開放部分行業復工,但相關配套與細節依舊曖昧不明,部分程序繁瑣,又造成一波民間的混亂,各種人際互動與活動大增,恐再引發新的疫情,造成過去的努力前功盡棄。
雖然全民皆把焦點集中在抗疫上,尚待磨合的國盟內部仍在躁動,更想在強烈不確定中抓住權力與利益,加上彼此信任感未必足夠,各路人馬更急於分享奪權後的利益果實,掌權者也以政治酬庸試圖鞏固政權。近期政府接連拔除多個官聯公司要職,安插國盟的各黨派人馬,穩住陣腳。
同時政府也憂心社會的不穩定會威脅政權,通訊與多媒體部在四月中旬突發布一則簡化且訊息不完整的資訊,以假訊息氾濫為由,將強化對網媒資訊與言論的治理。該部高級官員甚至公開宣稱,現應重新檢討和恢復《反假新聞法》,似準備以更強硬方式,應對接下來可能對政府的各種質疑與批判言論。
在各種不確定因素與風險升高下,尚不穩定的國盟政府試圖以各種手段和措施,讓自身的政權能穩定下來,甚至出現「以疫謀權」的跡象。
激發能動性面對挑戰
面對疫情對全球的重大衝擊,可能是種「破壞性的創造」,世界面貌將有所變動,對各個國家與社會的影響也有不同。如何因應疫後的本土發展,我們難以再主要仰賴過往的知識與經驗,需要有更具想像力和格局的思考與佈局。
但是政府在不確定狀態下的治理失能,經常引發更多的混亂,讓人們更焦慮與煎熬地面對接下來的不確定生活。在艱難環境下能迸發人們的能動性,在自律與自救下,也需與他人建立更多的信任感與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體認不是獨自面對巨大難題,積極尋找與進行更踏實的行動和生活,當然,這一難關並不容易。
![]() 黃國富 |
自由撰稿人,傳播學者。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