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來源:Pacer)
無論台灣是由哪個政黨執政,追求轉型正義,為受難者追求真相,都是該做的事,不應將轉型正義無限上綱到「統獨」。從陳欽生等學長的事蹟可見到,應把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層次更抬高到當時全球的冷戰反共鬥爭之下,國民黨對人權的迫害是不分省籍、政治黨派的,而且在「華僑」也是「中(華民)國人」的血統主義思維下,蔣氏獨裁者更不會在乎被加害者的國籍為何。期許拙著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當年被國民黨遣返回馬的留台學長姐站出來,訴說「我方的歷史」,不至於讓國民黨製造的檔案定罪於世。
【文/杜晉軒】
敘述馬來西亞留台人集體記憶的《我們留台那些年》與《我們返馬這些年》先後在2014年與2018年面世了,這兩本書談的情懷離不開留台生在畢業後,到底要選擇離開「僑居地」呢?還是回「祖國」馬來西亞發展。其實還有一群留台生,他們因思想罪而被迫提早離開,更不幸的是也有留台生遭政治迫害墮入冤牢多年,這些都是過去所謂「無僑教即無僑務」的黨國神話下,大家鮮少去談的歷史。
也許有些讀者已知道,拙著《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已於今年二二八在台灣出版。直至截稿前,因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目前尚未能在我國網絡或實體書局等通路購買。本文將談談拙著創作之始到出版後,對從身邊馬來西亞同鄉反應的幾點觀察。
讓後來者知道學長姐們的故事
相信許多獨中背景的留台生多有這樣的經驗,之所以會去台灣留學,其中一因素或許與台灣畢業的獨中老師有關,而他們所分享的留台經歷,多偏向「美好的年代」的懷舊感,再加上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讓許多大馬華裔學生對台灣有不少美好的想像。
對於在戒嚴年代留台的學長們而言,他們是否全然曉得國民黨對人權的侵害、對異議份子的打壓,我相信走過那年代的人都會知道的,只是,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抑或是因為政治權利長期在馬來西亞遭壓制,不敢碰政治的心理作用使然,在當時也不太過問台灣的政治呢?在戒嚴的氛圍下也情有可原的。
如果是因為害怕想起來,或完全不曉得也有同鄉遭政治迫害的話,那這些受難者的故事就更值得被寫出來,不僅要讓後世知道,也是為已有七十年的大馬華裔留台史,寫下不被遺忘的篇章。
無論《我們留台那些年》或《我們返馬這些年》,訴說的多是大馬留台人對台灣生活的嚮往與懷緬,(除「神州詩社案」的李宗舜學長的不幸遭遇外),而《血統的原罪》則是訴說大馬「僑」生那些年遭「囚台」的事蹟了。雖然本書也談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受難者,但主要內容還是聚焦在曾遭國民黨政治迫害的我國學生,如被判刑入獄的陳團保、陳欽生、陳水祥和蔡勝添等四位學長,而其他因閱讀過左翼刊物、收聽中國大陸廣播(國民黨稱「匪播」)而遭遣返的人,也可歸類為政治受難者。
我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研究大馬「僑」生政治受難者,許多與筆者留台年代相近的朋友,看了相關報導或陳欽生前輩在台灣的公開演講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有馬來西亞學長遭白色恐怖……」
那至於戒嚴世代的留台人反應為何呢?我接收到的多數反饋還是正面的,他們多認同應該把受難的學長姐故事寫出來,可是也有少數不滿與不解的聲音。他們認為,雖然與同輩的同學失去自由多年值得憐憫,但依然認同那是國民黨該做,且也可被理解的事,若不嚴防「匪諜」,可能台灣就會淪陷。另一不滿的理由是,既然都過去這麼久了,為何還要再提,並質疑我是不是要幫民進黨「搞台獨」?
■ 下表為拙著主要的馬來西亞受難者,包括幾位曾入冤牢的學長、遭驅逐出境的學長姐等受訪者背景。(來源:杜晉軒)
左傾不應成為被迫害的藉口
對於上述質疑,無論在研究時期,還是《血統的原罪》出版後,我都回答過,在此再次分享我的主張。
在一些演講場合上,我曾被問到「假如僑生之中真有馬共怎麼辦?」
首先,我們必須先去了解僑生政策的本質。為何國民黨會推行僑生政策,過去許多學者的研究已汗牛充棟,簡單來說是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起初曾因財政資源不足而一度想廢除僑生教育,但得益於韓戰的爆發,在為滿足以「正統中國」自居的心理,以及在同美國反共的需求下,為避免東南亞華裔青年遭中共「赤化」,在美援的協助下積極招攬「僑」生「回國」升學。
那為何多年有許多大馬青年到台灣升學,甚至得到馬來西亞政府鼓勵(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曾任中華民國駐馬副領事的蕭萬長(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在自傳中提過,是他觀察到大馬華社青年深受共產主義所影響,因此和馬國政府建議應更鼓勵華裔青年到同為反共陣營的台灣升學,而當時選擇與中華民國建立領事關係(非建交)的拉曼政府也同意了。
既然僑生教育的初衷是反共的,那國民黨不是該以「三民主義」去「感化」大馬青年嗎?況且在那年代,左傾的華裔青年因馬中未建交,難赴中國留學,只能到「右傾」、「反動」的蔣政權下的台灣留學,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簡而言之,若一位留台生立場是左傾的,當年國民黨不是更應該「循循善誘」嗎?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自欺欺人的解方,即把左傾的學生遣返回馬,道理就如一所中學校長為了該校在全國考試全員及格,因此把可能拉低全校及格率的學生給開除或強制轉校……
據悉,許多在不同年份、不同事件遭國民黨驅逐出境的學長姐,儘管返馬後也未被政治部視為馬共(政治部調查後也知道國民黨在撒謊),但已從此無法在馬繼續升學,大學教育被迫中斷,可以說被國民黨毀了前程。
還有一例是,1966年就讀政大外交系的怡保學生張火森,當年因在台灣主張大馬學生不應被視為「僑生」、不該強制上軍訓,而得罪了僑委會,最終回馬過暑假的張火森遭台灣禁止入境,後來僑委會委員長高信得知張火森加入馬華公會後很不高興,他告訴該黨元老李孝式:「張火森是馬共」。可見台灣對大馬「僑」生異議者的政治迫害無孔不入。
▲ 陳欽生前輩。(來源:杜晉軒)
▲ 綠島國家人權博物館內,展示名為「誤入白色恐怖的馬來西亞僑生」的看板,介紹陳欽生墮入白色恐怖冤獄的故事。(來源:杜晉軒)
至於陳團保、陳欽生、陳水祥與蔡勝添不被國民黨遣返/驅逐出境的緣由,主要還是和當時馬來西亞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好壞有關,主因有可能為拉薩任相後,外交政策轉為支持中國大陸有關,詳情可閱拙著,或此前的報導〈沒有中華民國籍的大馬僑生,如何淪為坐黑牢的「匪諜」?〉。
對於所謂幫民進黨「搞台獨」的質疑(筆者也少不了被部份台灣人這麼標籤),其實也在預料之中,畢竟轉型正義工程在台灣也才因2016年民進黨二度執政而重新起步,時間不長,台灣社會對轉型正義的看法多停留在藍綠、統獨或省籍鬥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有如此看法也不意外。
我要強調的是,無論台灣是由哪個政黨執政,追求轉型正義,為受難者追求真相,都是該做的事,不應將轉型正義無限上綱到「統獨」。當然無可否認的是,政治現實上國民黨不會有勇氣去推動轉型正義。對我而言,一個有能力的人,若只因怕他人指指點點而畏畏縮縮,而不去發掘這值得探尋的真相,無法讓後世知道這段漸被遺忘的歷史記憶的話,那不僅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幾位在有生之年還能遇上的受難前輩了。
期盼《血統的原罪》可以讓台灣和馬來西亞社會意識到,轉型正義不純粹是藍綠、統獨或省籍之爭,對任何獨裁政權而言,黨國機器對於個體的白色恐怖人權侵犯,是不會在乎其政治立場的。從陳欽生等幾位學長的事蹟可見到,應把台灣白色恐怖的歷史層次更抬高到當時全球的冷戰反共鬥爭之下,國民黨對人權的迫害是不分省籍、政治黨派的,而且在「華僑」也是「中(華民)國人」的血統主義思維下,蔣氏獨裁者更不會在乎被加害者的國籍為何。
最後,也期許拙著能拋磚引玉,讓更多當年被國民黨遣返回馬的留台學長姐站出來,訴說「我方的歷史」,不至於讓國民黨製造的檔案定罪於世。
杜晉軒 |
畢業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世新大學新聞系,目前旅居台灣從事媒體工作,正研究台灣戒嚴時期遭政治迫害的東南亞華人的故事。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