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

張濟作/新師者風範:談獨中師資培養

(來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交流網/星洲日報

教師是一份天職,它不僅僅是一份糊口的工作,還包括實踐相關教師的個人才華、人生價值觀、造福人群的理想。現今的獨中教師有必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職教師的培訓必須導向更專業的道路。獨中近五千位教師不能停留在「生存型、勝任型、經驗型教師」的階段,而是需要栽培為「示範型、專家型、教育家型教師」。我們可以立定志向,獨中教師除了造就獨中教育,未來也可能支援東南亞的華文教育系統,甚而逆向支援大中華圈的教育事業。董教總獨中工委會要努力加把勁了!


【文/張濟作】

「師資培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工程,更是教育品質發展的核心要素。」
——〈第八章 教師:學習的榜樣〉,《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2018年6月

前言

良師出高徒,一位傑出和專業的教師能夠培育出眾多優秀的學生。而具備師者風範的老師,將能夠激勵下一代更願意投入教師的行列,繼續傳承教師的神聖職務。因此,培育具備師者風範的教師應成為董總及各獨中董事會的當前要務。

過去我們常說獨中教師「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然而,獨中老師們兢兢業業、刻苦耐勞為華教的精神頗能感動好些學生,激勵他們投入教師的行列。有些獨中甚至出現三四代同堂的老師,即一位新進老師,得以和本身的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一起在同一所獨中服務。師者風範彌漫校園,相濡以沫、春風化雨,樹立了一個絕佳的身教典範。這是一個好美的畫面。

如今情勢丕變,一些獨中的老師福利待遇雖獲得很大的提升,物質上不再如早期那麼艱苦,然而在傳承師德和華教意識這個部份,卻逐漸式微。現今有一些獨中老師兼職做生意、保險、傳銷、網購、教補習等,額外收入頗豐,不過,在精神理念上也許就不如早期的獨中老師了。這樣的師者不足以成為典範,也令學生們視當老師為畏途,覺得這是一項需要到處尋求額外收入的職業。

現今的獨中教師有必要重新定位自己,教師是一門高尚的專業,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偉大職業。董總需以培育優良師資為己任,儘快成立「獨中師培專屬機構」。教育不能等待,師資培育更無法蹉跎,董總短期內只專注獨中在職教師培育,而將成立上述專屬機構定為長期目標(六至十年),我認為這是沒有看到師資培育的急迫性。董總必須儘速成立本土化的師訓中心,認真栽培具備良好師範的「新師者」,開創獨中教育的新篇章。我們不希望獨中教師只將擔任教師當作其中一項職業類別,獨中教師還有更深層的民族情感聯繫、弘揚優良中華文化傳統,以及陶冶品德的天職。

教師是一份天職,它不僅僅是一份糊口的工作,還包括實踐相關教師的個人才華、人生價值觀、造福人群的理想。以下探討兩項師資培育的工作,希望能抛磚引玉,引起進一步討論。

一、設立獨中師資培育中心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深入討論了董總多年來針對獨中教師培養的歷程,其中列舉了許多培育獨中教師的具體工作專案,並提出未來的發展和建議。這些建議包括:一、深耕教師培訓工作;二、宣導教師自主學習;三、推動校本師資培訓;四、籲請各州董聯會、各校董事會提供經濟支援來加強師培工作等。

根據董總2017年統計【註】,獨中教師目前大約有4700多人,其中具備教師專業資格者接近半數。每年全國獨中師資短缺數目大約100人(2013年短缺151位;2014年短缺140位;2015年短缺111位;2016年短缺74位;2017年短缺85位)。教師短缺問題不算嚴峻,但需要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案。董總曾在八十年代開始透過保送中學畢業生赴台就讀師範大學,期望他們畢業後返馬到各獨中任教。不過這項計畫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後來在2004年取消。曾有學者提議董教總獨中工委會設立「獨中師資培育中心」,專責培養獨中師資以及在職培訓等工作,董總遲未開展這項工作,殊為可惜。

我們瞭解董總雖號稱為獨中教育的民間教育部,不過,針對獨中教師培養,董總並沒有培訓和發放(posting)的實權,各獨中皆可自由培訓和引進本身的新老師。而這些新老師未必受過正規師範教育,因此獨中教師的水準良莠不齊。倘若學校教學管理系統良好則教師品質有保障,學校管理系統崩壞者,則有時反而在進行「反教育」的工作。

基於此,董總這些年來將重心放在給予獨中教師在職培訓以及提供教育專業文憑課程,惟一直未開展「職前培養」。我認為董教總獨中工委會應當成立專案小組或委員會,積極探討成立「獨中師資培育中心」,專責培養獨中的新老師,以常年供應師資給全國獨中。這個師培中心將能在一開始就為新進教師的專業水準把關,確保獨中能有高品質的師資來源。獨中工委會若能挑起這項重任,對獨中教育發展將會帶來石破天驚的效應。

欣聞董總正在籌建華教綜合大廈,希望未來這個空間能規劃為獨中師培中心,一舉解決獨中的師資來源問題。

(來源:星洲日報

二、強化獨中教師專業培訓

前面已提到「職前師資培育」的重要性,以下要談董總長期進行的「獨中在職教師培訓」。

獨中在職教師培訓,除了引導新進教師外,在職教師在學科上的精進、教師課堂教學、班級經營管理、校本教師專業發展等,都需要良好的培養系統才能見效。國內不少獨中已設有本身的「教師進修部」、「教研部」、「教師督導」等,協助校內教師精進教學,加強課堂教學效能,鼓勵投入教學研究、行動研究。這些努力,讓獨中教師在專業上獲得長足的提升、成就和滿足感。

董教總獨中工委會在獨中在職教師培訓部份規劃了許多工作,其中有教專課程、中國和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課程、各學科培訓等。這些各式各樣的培訓相當龐雜,不容易扣聯到一個點上,也因此各校教師對於多項培訓感到既喜又憂,喜的是學到很多新穎的教改知識點,憂的是實際操作不易融會貫通。久而久之,可能會對培訓卻步,這是可以理解的。

基於此,建議獨中工委會設計一套適合獨中教師專業發展的統一課程,由董總師培中心的專責導師授課,如此才能將在職教師的培訓規劃安排到位。各獨中教師需要在一個相對統一的教師專業養成上得到完善培訓,學成後就有機會繼續相互切磋,對於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有莫大助益。

去年8月及今年1月來馬為全國獨中教師傳授「課堂教學高階思維培養」的北京新師者教育研究院師培專家呂佩橙教授(下圖)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師培員。她不但提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同時也提供許多具體的課堂工具,讓教師能從演練中獲得長足的成長。她提出的教育理念深邃,不過,課堂教學工具簡便實在,深受學員喜歡。

呂教授分享中國目前的教育改革,培養新一代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法。最新的學習觀是不斷深化學習,引導學生將知識提升為智慧,這樣的教改工程也需要老師們深度學習,才有可能教會懂得學習的新一代。董總應該抓緊良機,將呂佩橙及其團隊的資源引進獨中師培系統,深信必定能為獨中教育帶來一番新氣象。

(來源:星洲日報

結語

各界皆認同獨中教師專業培養的重要性。獨中在職教師的培訓必須導向更專業的道路。獨中近五千位教師不能停留在「生存型、勝任型、經驗型教師」的階段,而是需要栽培為「示範型、專家型、教育家型教師」。我們可以立定志向,獨中教師除了造就獨中教育,未來也可能支援東南亞的華文教育系統,甚而逆向支援大中華圈的教育事業。

師資培育是重要的教育工程,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到,獨中教師短缺需要「職前培訓」,獨中教師專業的提升需要「在職培訓」,兩者皆需專司的「師資培育中心」才能成事。董教總獨中工委會要努力加把勁了!

【註】《2017年全國獨中教師基本資料調查分析報告》,未刊本。加影:董總。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