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he Straits Times/BERNAMA)
如果安華確為指定的首相不二人選,和新加坡的王瑞傑大不同的是,內閣排名第二不是他,他只是副首相(的)「先生」。明顯不過,這是卡位之舉,用意何在,思之自明,殆無疑議。可惜,馬國的用人特色,與能力往往沒有瓜葛。所思慮的,經常也有「臥榻之側,豈容鼾睡」的考量。同理,同時重用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也不一定是出自愛惜人才,而是試圖暗助漁翁一臂之力。這當然也攸關馬哈迪獨辟蹊徑的風格。慕沙的回憶錄《暢所欲言》曾經比較拉薩,點出兩人重點之別:要找人時,拉薩著重此人是否可以完成任務;馬哈迪不然,他問:Dia ini boleh dipercaya ke,這廝可靠嗎?
【文/楊善勇】
新加坡培訓總理之道,「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乃是一貫的關鍵詞。自建國總理李光耀(1959-1990)、吳作棟(1990-2004),李顯龍(2004-),而第四代的王瑞傑,皆是這樣從少林十八銅人陣選出。
相較新加坡的機制,馬來西亞採用的那套方式,似乎是另一個極端:沒有初賽,沒有複賽,沒有半決賽,只有生死決賽。選手正準備開跑,說不定被判出局,不得不提走了。
1970年快樂首相東姑(Tunku Abdul Rahman)下放權力,黯然離去,恐怕正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要不是因為五一三的那場流血事故,這個國家的政權不會交到他手裡。相同的是,拉薩(Abdul Razak)1976年1月14日遽然離開,乃是急病而逝,胡申之所以取而代之,純是時代的需要。
之後馬哈迪的上任,似乎也不例外。遠赴倫敦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回國,《醫生當家》記述:胡申(Hussein Onn)坦言,身體不好,要他接棒。
(來源:Taiwan News)
顯然胡申所行,確是玩真的。1981年5月,身在新山的巫統區部會議,胡申宣布將引退,讓副揆馬哈迪繼任。同年6月26日全國巫統大會,胡申重申本身意願。7月16日,胡申卸任,翌日馬哈迪宣誓為第四任首相。
但自此馬哈迪的副手,一連換了幾個。起初是老戰友慕沙(Musa Hitam),大約五年後的 1986年3月16日,兩M政府決裂,慕沙決定離開內閣。馬哈迪接著在5月10日,委任嘉化峇峇(Abdul Ghafar Baba)出任副首相。
不過,嘉化顯然是暖席的人選。論黨齡的長久,論資歷的深遠,他也許綽綽有餘。不過,一旦論及學歷,確實有所不足。正因這樣,面對安華的挑戰,1993年12月1日,他掛印交棒。
隨後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了。儘管各界當時普遍認同,氣勢萬千的安華距離布城,只有一步之遙。不過,馬哈迪一方面重用安華,另一方面也處處戒備。回憶錄裡,馬哈迪曾經話中有話地說:
「我騎馬,(安華)他也騎馬。他是個急躁不安的騎士,還不懂如何駕馭,隨之策馬奔馳,結果不幸墜馬,幾乎斷了頸項,送院搶救。事後多年,他則控訴,警方傷了他脖子。……」
不管怎樣,安華後來個人體驗的種種遭遇,一言難盡。1998年9月2日,馬哈迪開鍘罷黜了他。這張懸空的椅子,磨蹭拖沓,到1999年1月29日才轉到阿都拉(Abdullah Ahmad Badawi)。
(來源:AM 970 The Answer/AP/Lai Seng Sin)
只是,誰也沒從中汲取任何教訓。2008年10月9日,阿都拉宣布不再參加翌年黨選,準備讓位納吉(Najib Razak)。2009年4月3日,新一代國家領導上臺了,最終卻倉促敗走布城,遑論部署接班人了。
敵對的希望聯盟,亦然如是。別說第八任首相如何選出,那一張上位的時間表,眼下也有多個迥然不同的版本:一時說兩年,一時說兩、三年,一時說三年;一時說其實沒有時間的限制,心願完了才算完。
然則,問題的核心,不在時限;而是下一任的首相,到底怎麽選出?至今通行的說辭,乃是按照類似拉曼論的Mahathir之字母秩序論:接M身後,將是A君。可是,為何會是A君,誰也說不所以然。
決定首相,標準既不是審思兩岸的經濟怎麼轉型,也非測試一兆國債,如何清還?而是各自比爛,彼此鬥臭,不斷地暴露魑魅魍魎的黨醜。為了大位,黨同志之間不但沒有情面可言,而且忠心猶如罐頭,附帶此前有效的截止日期。
是的,一切都是政治劇場的排演:天馬行空,自由自在,隨心所欲。沒有計劃,只有變化。也許,那是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除此之外,有誰還深入知道什麽呢?
如果安華確為指定的首相不二人選,和對岸的王瑞傑大不同的是,內閣排名第二不是他,他只是副首相(的)「先生」。明顯不過,這是卡位之舉,用意何在,思之自明,殆無疑議。
(來源:Star Online/BERNAMA)
那麽,說好的選賢與能呢?僅此一問,馬新兩國的差異隨之立現。不僅是在第一號人物,內閣部長的任用,也讓人觸目驚心,乃至民政黨全國主席劉華才前不久因此建議改組內閣,應該順勢撤掉馬智禮(Maszlee Malik)、郭素沁、禮端(Mohd Redzuan Yusof)和莫哈末丁(Mohamaddin Ketapi)等四位部長。
可惜,馬國的用人特色,與能力往往沒有瓜葛。所思慮的,經常也有「臥榻之側,豈容鼾睡」的考量。同理,同時重用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也不一定是出自愛惜人才,而是試圖暗助漁翁一臂之力。此外,當然也攸關馬哈迪獨辟蹊徑的風格。
這一點,慕沙的回憶錄《暢所欲言》曾經比較拉薩,點出兩人重點之別:要找人時,拉薩著重此人是否可以完成任務;馬哈迪不然,他問:Dia ini boleh dipercaya ke,這廝可靠嗎?(頁293)
如果慕沙所言確實如此,那麽,誰是下一任首相的首要考慮,想必也是如此:安華靠得住否?阿茲敏(Azmin Ali)呢?如果他倆都信不過,還有沒有其他人選?聽到這裡,王瑞傑也許正在獵取第五代總理了。
楊善勇 |
時評人,著有《美麗的謊言》(麻坡:朋友出版社,1985)、《餵,腦袋該洗了》(吉隆坡:大將,2001)、《有點異見》(吉隆坡:燧人氏,2003)、《MH370X檔案》(吉隆坡:大將,2014)、《黨領導不想提的50道問題》(吉隆坡:大將,2015)、《老馬紅燒一個馬來西亞:馬哈迪醫生秘藏42道政治食譜》(吉隆坡:大將,2016)、《馬來西亞經濟慘後憂鬱症》(吉隆坡:大將,2017)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