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政治最新文章

陳錦松/新政府,舊拐杖

(來源:Malaysia Gazette/Syafiq Ambak

希盟執政一年,不滿希盟的聲音逐漸增强。其中無法打破固打制的政策,忽略其他族群對公平競爭的期待,加上統考文憑承認延宕,暴露希盟仍然擺脫不了種族政治的宿命。馬來人什麽時候才不需要拐杖,還需要等待多久才有辦法與其他種族公平競爭?當希盟至今仍不願認清拋棄拐杖才有機會成長的事實,期待馬來人與其他族群平等競爭只能遙遙無期。只要馬來人的價值觀一日未徹底改變與翻轉,華人怎樣高呼公平競爭,甚至主觀要破除固打制恐怕也是枉然。


【文/陳錦松】

馬來西亞總人口約3200萬,馬來人以68 %佔大多數,華人約23%。印度人約7%。就政治層面,這個國家「必然」被理解為由馬來人主導,其他種族只是附庸。華人必須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

種族之間的不信任感,彼此的猜疑在種族政治操弄下一直是跨不過去的藩籬。爲了服務政治或政治需要,馬來西亞政府不得不表現對馬來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包括生活、教育、職業與社會地位。如果有哪一個政府有「奇想」,準備貫徹公平與平等、績效與能力,有多少馬來人可以信心滿滿地接受?當馬來人發覺競爭不過其他種族時,自然會産生對本身「主導」地位的疑慮。

馬來人根深蒂固認爲他們才是這塊土地是主人,華人被視爲外來者。馬來西亞的政策不斷要努力「一統」各國族,形塑「馬來西亞國族」(Bangsa Malaysia),通過文化政策、管理體系、教育方針等,期望華人能接受馬來文化才是國家主流;如果華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强調自身文化優異,馬來人會認爲這是傲慢的。

文化、青年和體育部在1971年提出《國家文化政策》(Dasar Kebudayaan Kebangsaan),開宗明義要其他族群接受馬來土著文化。包括三大要點:一、國家文化須以馬來土著文化爲基礎;二、其他文化的元素可以適當的方式成爲國家文化的一部份;三、伊斯蘭文化是塑造國家文化的重要元素。

華人對抗拒並排斥《國家文化政策》,認爲文化的形塑過程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通過「人爲」或「政策」可以輕易改變,同時文化的累積、沉澱、形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有馬來領袖提出華人傳統文化藝術的舞獅,最好改成具有本土特色,如舞虎,無不引起社會反彈。

(來源:The Star Online

首相馬哈迪與前首相納吉曾先後提出不分膚色、種族的「馬來西亞國族」概念,但最終貫徹起來卻遭遇重重質疑。前巫統柔佛州務大臣阿都甘尼(Abdul Ghani Othman)反擊:「由於憲法闡明種族爲馬來人及其他人,要求一個團結與單一的馬來西亞國族是不合理的。這個概念被視爲對馬來人及憲法賦予他們特別地位的威脅。即使要採納『馬來西亞國族』這個字眼,必須以馬來人是中樞民族爲基礎。」

目前馬來西亞存在的種族性政黨,爲其單一種族服務、爭取其應有權益,如果任何人企圖打破族群政治的桎梏,馬來人恐怕難以接受。土著團結黨在2016年成立,標榜爲土著政黨,就是要抗衡同樣是種族性政黨的巫統。

巫統過去六十年得以憑藉對種族政治的「操盤」在政壇屹立不倒,因爲馬來國族清楚知道巫統才是他們的保護傘。儘管馬來西亞面臨民主政治的紛擾、華人對種族政治的反感,但巫統代表馬來人,馬來人代表巫統的事實並未改變。

2018年第十四屆大選,意外翻轉了馬來西亞政治,可謂石破天驚,許多人以爲的不可能卻在一夜之間化爲事實。換政府,在傳統威權政治下被認爲難如登天,但馬來西亞人終於創造歷史。馬來海嘯掀起的政治巨浪,是個重要因素,而前首相納吉的貪腐提供了最大的「助力」。

希盟提出由九旬高齡的馬哈迪再次出任首相,也是神來之筆。馬哈迪的身份,代表的是馬來人的威權與領袖魅力。其所到之處,帶動的人潮,包括直搗黃龍,到大量公務員集聚的布城向群衆演說。公務員幾乎傾巢而出,無懼身份迴避,顯示在巫統與納吉之外,馬來人懷念馬哈迪過去維護族群利益,相信他不會背棄馬來人利益,最終改朝換代成爲可能。

(來源:New Straits Times/Muhammad Sulaiman

當馬哈迪的土團黨逐漸受馬來人認可時,巫統不得不改變策略,暗示馬哈迪是行動黨—華人林吉祥的傀儡,甚至散播林吉祥是未來首相的耳語,欲令馬來人對華人可能成爲國家最高領導人產生疑慮、恐懼、不安。

巫統更誤判形勢,憑恃執政優勢,在選前刻意按種族分佈重劃選區,試圖削减反對黨在多元種族選區的優勢,以爲如此可輕易囊括大部份馬來選票。惟人算不如天算,全民海嘯猛烈,希盟獲得約30%馬來選民支持,連同華人95%、印度人的75% ,總算絆倒老樹盤根的巫統。

希盟執政一年,不滿希盟的聲音逐漸增强。其中無法打破固打制的政策,忽略其他族群對公平競爭的期待,加上統考文憑承認延宕,暴露希盟仍然擺脫不了種族政治的宿命。

馬哈迪在上世紀七零年代出版的《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清楚闡述為何馬來人需要拐杖,近五十年後,這個論述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直到今天,當馬來政黨準備「推銷」不分種族的公平原則、平等競爭,都會碰得一鼻子灰。

教育部長馬智禮(Maszlee Malik)為固打制下的大學預科班增加學額,雖廣受華社抨擊,卻在馬來社會獲得肯定,馬哈迪也不得不爲此護航。

馬來人什麽時候才不需要拐杖,還需要等待多久才有辦法與其他種族公平競爭?當希盟至今仍不願認清拋棄拐杖才有機會成長的事實,期待馬來人與其他族群平等競爭只能遙遙無期。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馬來人或許無法理解其中道理。只要馬來人的價值觀一日未徹底改變與翻轉,華人怎樣高呼公平競爭,甚至主觀要破除固打制恐怕也是枉然。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