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最新文章

黃書琪/讓各源流教育公平競爭

(來源:Malaysia Gazette/Iqbal Basri

因為教育部撥款不及,許多學校建校超過半世紀已年久失修,需要自立救濟的不僅是華校。如果要確保每一個小孩都有安全的求學環境,如果我們相信教育是改變這個國家、社會,包括改變保守群體的唯一道路,我們應確保國小也能夠提供有素質的教育給學生,當中包括軟硬體設備。政府的任務就是確保無論國小、華小、還是淡小都一視同仁,讓每個源流教育在素質上公平競爭,未來才不會有一間華小撥款是不是比一間國小多的無謂爭議。


【文/黃書琪】

2005年9月11日吉打州吉華K校曾文珩老師因誤踩遭白蟻蛀空的教務處樓板,直墜底樓禮堂,不幸逝世。悲劇經過中文報頭版渲染,加上後來又再清查州內多少處華小危樓,瞬間華教悲歌再度響起,華社華教當自強 。

十四年後,新政府上臺,教育部長優先撥款1億令吉給砂拉越的殘破學校緊急修復。學校殘破到底是什麽概念?

2019年4月28日,柔佛州居鑾市區女子小學推介對外募款活動。校長不好意思地把我帶到禮堂某個窗框前,平日辦活動時都用各種各樣裝飾品遮蓋起來的白蟻蛀痕,像蜂窩組織一樣在眼前展開。

這是一棟擁有八十四年歷史的雙層建築物,二樓窗戶設計與新山市區女子小學(SK Perempuan Bandar Tinggi)如出一轍,是透風又有美感的設計。樓上是普通與特別用途教室,樓下打通就是平時周會用的禮堂,沒有冷氣,也沒有新穎的大風扇,舞臺只是簡簡單單一尺高左右的木制臺。

觸目驚心的不是白蟻蛀空的窗框,校長指一指頭頂,禮堂天花板也是木做的,底樓的天花板,就是樓上教室的地板。現在有一張A3大小的白紙蓋著某一處,三個星期前,一名老師不小心踩到已蛀空的天花板,腳就卡在天花板處,人沒掉下來,但特別用途教室暫時不能用了。曾老師的悲劇沒有重演,就算重演,中文媒體多數不會報導,因為這是一所國小。

我轉頭問也在現場的教育局官員,這樣教育局無法緊急撥款修復嗎?官員回答,今年80%修復殘破學校的撥款都去了砂拉越,半島學校捉襟見肘,而居鑾縣內比這間還糟糕的學校,大有人在,教育局只得優先修復另外六間。

如果白蟻已經蛀空了樓下禮堂和二樓地板,都還不算殘破,我們可以想象殘破的概念。

(來源:The Borneo Post/BERNAMA

教育撥款爭議仍在

希望聯盟第一年的財政預算案給了各源流學校6億5200萬令吉發展撥款。國民小學2億5000萬令吉(39.2%)、華文小學5000萬令吉(7.8%)、淡米爾小學5000萬令吉(7.8%)、全寄宿學校5000萬令吉(7.8%)、教會學校5000萬令吉(7.8%)、瑪拉理科初級學院5000萬令吉(7.8%)、政府資助宗教學校5000萬令吉(7.8%)、宗教學校5000萬令吉(7.8%)、註冊私塾學校2500萬令吉(3.9%)、華文獨立中學1200萬(1.9%)。

這是第一次撥款給獨中,也是第一次撥款給宗教學校(Sekolah Tahfiz),以上數字還不包括另外再額外撥出給幾間華社民辦學院。但是,撥款爭議依然存在。

只要上網用馬來文搜尋撥款、5000萬、獨中、華小、國小幾個關鍵詞,就可以看到馬來民族主義者的論點,他們認為撥款額除以學校數字,非國小體系的學校每一間獲得的撥款比國小多。

同樣的,當拉曼大學撥款額減少時,最先拿來比較的就是今年第一次撥給宗教學校的5000萬令吉,認為有刻意討好馬來穆斯林之嫌。

令人莞爾的是,教育撥款這件事,只要大家繼續站在種族主義觀點看每一間學校的撥款、或整體撥款,永遠都會有問題。華人民族主義者批評政府持續加碼宗教學校;馬來民族主義者認為政府根本不應該資助已經很有錢的華文教育。砂拉越的學校則是變成砂州政黨聯盟(GPS)政府施壓的工具。

(來源:Paul Ooi

當場景拉回教育現場,因為十四年前白蟻蛀蝕學校,讓華社開始關注學校殘舊校舍、翻修,大家認為華文教育撥款不足,不公平。在華社努力籌款修復的情況下,華小有大禮堂、冷氣講堂、精明教室等設備不一而足,有的甚至還備有高爾夫球訓練場。

國小、國中的老師羨慕華校豪華設備,但不知道這是環境逼出來的;華社看到撥款數字則認為國小、國中是政府全津貼不會有設備問題,殊不知,國小最後也一樣有白蟻校舍,如果要繼續比較,砂拉越內陸的殘破學校絕對比半島任何一間華小、國小都慘。

資源調配須有順序

人比人,絕對氣死人。如果要確保每一個小孩都有安全的求學環境,那麽不論哪一種源流的學校,政府都必須負責到底,只是資源有限,調配上有優先順序。

但我們必須讓各個族群的民族主義者看到彼此說法里的漏洞,更要看到彼此的困境與局限,我們承認依然有鄉區的華文小學面對設施不足、校舍老舊的問題,但國小的狀況不見得就比華小好,淡小和沙巴、砂拉越內陸學校亦然。

關注教育素質的社會大眾應該看到,這不是哪一個特定源流學校的問題,而是許多學校建校超過半世紀,都已經年久失修。因為教育部撥款不及,需要自立救濟的不僅是華校。

(來源:New Straits Times/Osman Adnan

如果我們相信教育是改變這個國家、社會,包括改變保守群體的唯一道路,我們應該確保國小也能夠提供有素質的教育給學生,當中包括軟硬體設備。

成為國民教育主流

與此同時,華文小學、獨立中學必須成為國民教育主流,而不是民族教育。否則,華小、獨中是華人的;國小、國中想當然耳就是馬來人的;淡小以及將會出現的淡米爾中學是印度人的。語言依然會是大家的爭執點,英語教育倡議者就會建議大家都不要用各自的母語,用英語就好,因為各自族群擁有各自民族教育,且無法與其他源流融會貫通,最好就是大家都只學一種語言,若不是英語,就會是馬來民族主義者提議的馬來語,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回頭路。

我們需要的是加法,加愈多愈好,不是為了應付爭議而減到剩下一個的減法。對抗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武器不是民族主義,而是取代民族主義帶給單一族群的安全感。跳出各自的民族主義去看每個源流的教育系統,讓每個教育系統都是屬於全體國民,而不是單一族群。而政府的任務則是確保無論國小、華小、還是淡小都一視同仁,讓每個源流教育在素質上公平競爭,未來才不會有一間華小撥款是不是比一間國小多的無謂爭議。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