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洲日報)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逆境中成長,得今景象殊為不易。時代巨輪運轉,全球化下社會變遷迅速,華文教育豈能滯後。此刻,華教尚且不必救亡,但須不斷自我裝備,應付教育多元、開放的挑戰。因此,華教機構亟需審視其核心領域,即社會運動與教育專業,正視現存問題與挑戰,重拾能動性,成立智庫招攬專才,強化論述、串聯與組織工作, 使運動影響更為深入廣泛,重新成為社運主流。
【文/江偉俊】
獨立至今,華教運動乃馬來西亞甚具規模的社會運動之一,其維護母語教育權利與建立完整母語教育體系之功,動員群眾之多、社會影響力之大實無可否認。由於獨中課程、評鑒、師資培訓由民間自主推動,戮力承辦的董總因而有「民間教育部」之稱。因此,華文教育長期以來涵蓋兩大核心領域,即社會運動,爭取母語教育、族群平權;教育專業,承載獨中教育體系的運作。
今年五月國內政局換新天,董總六月亦選出新屆領導層,新氣象、新願景氛圍濃厚。然而,民間辦學著實不易,資源與人力皆十分局限,再加上十年內耗爭權不斷,導致人才流失,重創華教運動。如何應對新政局變化,內部調整改革,回應現實需要,不啻為華文教育的關鍵挑戰。
社會運動:論述與組織的經營
華教運動作為社會運動,須兼顧論述經營理念宣導,組織群眾、建立網絡。論述的經營需長期耕耘,方能紮實堅固,與國際趨勢相符。縱觀華教運動論述,除了林連玉與林晃昇有論述前瞻性,具時代意義外,其他時期多是複述前人論點,中規中矩而缺乏新意。
政策回應並非僅是闡明立場,亦須結合周全的論述、精確的數據與大量實例,方可取信於人,與執政者爭長短。舉例而言,母語教育之有效性舉世公認,已獲諸多研究實例佐證。華教運動可將之納入既有論述,援引國外案例,即可強化論述的客觀性與公信力,也可減少依賴族群論述。不僅可有效回應政府政策,亦有助於跨族群的溝通,擴大運動支持力量。
公民社會之強大,仰賴非政府組織互相合作。各類組織關注議題層面不一,只有結合有限的力量,才能抗衡公共機關,有效施壓政府。過度的本位主義只會讓組織愈發孤立,最終被排除在主流之外。這也是為何公民社會經常出現討論課題、分工合作的聯盟或網絡。反觀華教組織彼此雖有互動往來,卻未有固定聯盟,與其他語言或議題組織更形同絕緣。缺乏組織經營與外部串聯,往往將處於被動,也易遭誤解,難獲他人認同與支持。
(來源:平反林連玉運動)
社運的支持力量來自群眾,群眾必然就是宣導對象,華教運動亦然。每年約有幾千萬資金投入華教事業,群眾對華教運動的支持毋庸置疑。然而,華教組織的宣導工作尚待加強,除去文告聲明,甚少走入大專與社群,又如何宣教、培養接班人?試想當群眾逐漸對華教運動感到疏遠陌生,不識林連玉、林晃昇,未來華教能否如今般一呼百應,孰難預料。
是以,華教運動須重拾能動性,如成立政策研究或智庫中心吸納專才,強化論述、串聯與組織工作,使運動影響更為深入廣泛,重新成為社運主流。
教育專業:課程與管理的改革
華文教育作為國內教育體系之一,教育專業亦不可輕忽。尤其獨中教育自編課程教材、自設評量機制,攸關學子未來不可馬虎,理當適時提升課程內容,呼應國際教育趨勢,因應未來挑戰。教育教學,即課程設置、師資培訓、考試評量、學生發展等,除日常行政運作,亦須不斷改進改良,從而完善獨中教育,支援學校辦學。這些都需要大量教育專才方可駕馭,逐步讓獨中教育「樂教愛學,成就孩子」。董總近年推出《2017-2027華文獨中教育藍圖》作為獨中教改的指導文件正合時宜,但如何執行才是箇中關鍵,應減少經驗主義導向,以教研實例為教改基礎。
除了獨中體系,華文教育的教育管理層面也包括華文小學,甚至國民型中學。學校董事部乃學校法定單位,擁有管理學校的權力。獨中不在國民教育體系內,各獨中有自主權,可自行規範其董事部與學校行政結構。董總在結構上雖無管理獨中的權限,但仍可通過理念影響華小辦學,以統考規範獨中,因而有制定政策措施之責,也是獨中參考的對象。反觀現今各校董事部的組成相對單元,董總行政部卻因過度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與ISO(國際標準認證)規範而僵化。有鑒於此,董總須提升董事部的專業與代表性,行政運作務必更為民主、創新有活力,方可領導各校改革教育管理。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教育專業必須不斷精進,適時調整課程教材,呼應學生的學習成長。華文教育縱有完整教育體系,董總至今尚未設置教育科研單位。反觀部份大型獨中的教研中心已屬正式編制,常考察觀摩、分享教研經驗。誠然,獨中改革需以教研支撐,方能依據調整實施方案,達成教改目標。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逆境中成長,得今景象殊為不易。時代巨輪運轉,全球化下社會變遷迅速,華文教育豈能滯後。此刻,華教尚且不必救亡,但須不斷自我裝備,應付教育多元、開放的挑戰。正因如此,華教機構亟需審視其核心領域,即社會運動與教育專業,正視現存問題與挑戰,招攬專才與擬出改革方案,不懈爭取母語教育權利,積極推動華教發展。
江偉俊 |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歷史系碩士,現任職於非營利文教組織。長期關注馬來西亞民主與人權進程,並熱衷於族群關係、語言權利與社會凝聚力等課題。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