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outube)
統考問題對馬來族群而言,是熟悉抑或陌生?若他們認為,統考的獨中課程綱是來自臺灣,經濟條件好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獨中,是因為馬來文的經濟價值低,這不啻顯示友族對統考的理解存在太多誤區。到底是偏見造成,還是個別族群事實上只活在各自的圈子?如果是誤區,難道董教總四十多年來都忽略了其他族群的觀感?如果是偏見,為何多年來沒有辦法化解,難道華人社會與馬來社會儘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觀念和心態上的確是隔著千山萬水?
【文/陳錦松】
華文獨立中學的統考文憑承認問題,將繼續吵吵嚷嚷到什麽時候,目前看來不會很快有答案。這已經不是張盛聞的「還剩一哩路」,或倪可敏的「再給半年時間」,也不是馬智禮的「要五年時間研究」,或黃書琪緩頰的說詞「五年內研究」所能概括。這已經突顯華人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面對的「尷尬」處境。
統考會牽扯到馬來文的地位、國民團結、以至於華人的國家認同等等。這形同華文教育落入族群政治的怪圈,這已經不是教育問題,是更廣泛的政治與族群關係問題。
馬來西亞華裔要求承認統考,四十餘年來的遭受壓迫、邊緣化、否定,最終卻帶出許多與統考沒有關係的族群矛盾、文化對立、以及華人的愛國問題。難道統考確實是「洪水猛獸」,對國家是破壞的、制造事端的、是對教育體制「倒行逆施」的始作俑者?
當前華社主流看法
華人社會目前出現三種不可名狀的情緒與看法,彼此對統考是否需要「及時」獲得承認存在分歧。一是認為統考急於承認,會造成族群矛盾,以至於弄巧成拙,不只達不到目的,反而制造更大的問題,因此「放緩」是必要的,要等的是「時機」。另一則認為,既然希盟承諾承認統考,就應劍及履及地盡快落實,拖拖拉拉,必將夜長夢多,只會造成承認的道路更加崎嶇難行,最終恐怕就算等到希盟下臺也沒有辦法完成。還有一派就認為,統考已得到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可,政府承認與否,根本無關緊要,統考繼續走自己的路,不必一味跌入承認的泥沼,以致處處受限制。
彼此有的共識是對統考的濃厚情意結,主要原因是這麽多年爭取承認,怎可以因政治需要、或極端種族主義叫囂,立即退縮、妥協。如果從民主人權的角度,爭取華文教育的合法、合理、合情地位都這麽困難,華人的地位豈不一再節節敗退?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國際母語日」,旨在強化母語的自覺意識,推動各國母語能力的建設。華人追求母語教育權利,面對的是國家體制的排斥與打壓,儘管中國強大已使中文的地位大為提升。
(來源:星洲日報)
事實上,統考已不是「統考」,它代表的是華人在馬來西亞捍衛華文教育的精神與價值,這個價值的永續才可能維持華文在這片土地的紮根發芽。世界許多國家也在推動華文教育,可以斷言,沒有一個非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的華文教育體系如此完整,這是馬來西亞華人的驕傲,但卻是通過「犧牲」換來的。如果沒有早期華教鬥士奮力捍衛,如已故林連玉、沈慕羽、林晃升的堅持,以及至今仍心繫華教的陸庭諭,華教怎麽可能在此屹立不倒,而且開支散葉。
統考問題對馬來族群而言,是熟悉抑或陌生?若他們認為,統考的獨中課程綱是來自臺灣,經濟條件好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獨中,是因為馬來文的經濟價值低,這不啻顯示友族對統考的理解存在太多誤區。到底是偏見造成,還是個別族群事實上只活在各自的圈子?如果是誤區,難道董教總四十多年來都忽略了其他族群的觀感?如果是偏見,為何多年來沒有辦法化解,難道華人社會與馬來社會儘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觀念和心態上的確是隔著千山萬水?
族群偏見誤區未除
董教總一向有民間教育部的美譽,這個組織得到華人社會的肯定,基於其領導人為了捍衛華教作出偉大的犧牲,成為華文教育的標竿。但這些華教鬥士的所作所為,對馬來社會而言,卻被視為一群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對抗者」。華人要自己的華文教育,寧可出錢出力也要辦好獨中,就算華小也堅持不可消滅,對馬來社會而言,或許華人是「不可理喻」的群體。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華文教育就是承載著文化的苗,如果華人社會放棄栽種這個苗,華小早已經不復存在,獨立中學也被收編了。今日華文教育存在,就是這個苗的茁壯成長,才有今天的局面。但對馬來族群而言,華人追求本身的教育體系,允許你辦學就是網開一面了,怎麽可以跑到臺前來要更多的東西 ——「 承認」,這是否為馬來社會的普遍心態 ?還是當前族群政治的需要,馬來族群必須突出「反對統考」來顯示馬來社會作為主要的族群及統治者。統考的承認,事實上被理解為對這個國家主要族群——馬來人權力的挑戰,使他們感覺受到威脅。
(來源:Malaysia Gazette/Fareez Fadzil)
希望聯盟的競選宣言列明將承認統考,教育部長馬智禮(Maszlee Malik,上圖)在這個節骨眼是模棱兩可的,是左右為難的,原因就是「不承認」面對華人社會的質疑,「承認」可能面對馬來社會的攻擊。
對這為學界出身現在官拜部長的馬來學者,對統考的認識或許是片面的,他提出統考獲承認之前,必須考量兩個課題,即確保國語作為官方語文的地位及國民團結與和諧受到保障。看來這個立場,更多的是考慮馬來人政治的「感受」,在不願意得罪馬來社會的情況下,維持現狀看來是最好的選擇。
1956年的《拉薩教育報告書》(Razak Report)提出「一種語文,一種源流」教育政策的最後目標。1960年的《達立教育報告書》(Talib Report)規定非馬來文的中學、小學(華校或印校)改制,否則取消津貼,六十多年一步一腳印,走到今天,我們雖然迎來了政黨輪替的契機,但改朝換代後的華教仍未完全見到曙光。可以預見,1964年被褫奪公民權和教師註冊證的族魂林連玉的平反之日,或將遙遙無期了。
![]() 陳錦松 |
畢業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曾任北京英迪經貿學院常務副院長、UCSI 大學中國區總監、中央藝術學院新聞系講師、報社社論主筆、《教育天地》雙月刊主編、《孩子》雙月刊主編、曾先後旅居中國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十餘年,現爲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南方大學學院國際學生處總監。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