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文學最新文章

張錦忠/異代有新聲:記兩場馬華文學研討會

(來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重寫馬華文學史會議之後,過了十六年,我們又在「異代新聲: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國際研討會」聚會了。每一代的文學史必然都是重寫的文學史,十六年早已超過一個世代了,也應該要有世代交替的文學史出現才對。這場會議從網路社交社群聊天話題變成在實體空間舉辦的會議,二十一篇論文當中,有的談書寫馬共的小說,有的談黎紫書的小說,也有幾篇分別討論李天葆、宋子衡、張貴興的小說,賀淑芳、陳大為、鍾怡雯、黃錦樹、遊川的作品也各有論文討論,有人談愛國歌曲,也有人回頭爬梳十九世紀東來的基督新教傳教士書寫,關注相當多元,這些新聲顯然頗為喧嘩。


【文/張錦忠】

今年三月下旬,臺灣大學中文系與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假臺大文學院舉辦了一場「異代新聲: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國際研討會」。在臺灣,一般而言,辦研討會申請科技部經費贊助並不算太難,但這個會議的論文發表人都是研究生,科技部的人社中心限於規定礙難補助,主辦單位沒有經費補助發表人出席費,只好以書代金,每人獲贈兩本論文集:《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與《疆界敘事與空間論述》。

《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是黃錦樹向他任教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募來的(他們是這本書的出版者);暨大中文系也是這個會議的協辦單位。贈送這本書給二十一篇會議論文的作者,其實饒富意義:本書乃第一個在臺灣舉辦的馬華文學研討會的成果結集。
那已經是十六年前的事了,時光的確如此遙遠。

臺灣首辦馬華文學研討會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下旬,冬季南投落雨的週五與週末,我們在埔里鎮的暨南大學舉辦了「重寫馬華文學史」國際研討會。我們,是指錦樹和我,以及暨大東南亞研究所的李美賢教授。美賢彼時擔任所長兼中心主任,頗具宏觀遠見,願意將馬來西亞文學納入東南亞研究所的視野,託我籌劃這個後來留下「聽眾只有大貓小貓三幾隻」惡名的馬華文學會議。

那個會議的聽眾的確不多。在那個省道臺六十三線嚴重塞車的年代,誰會在陰雨天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隧道,大老遠跑到四面環山的暨大去參加一個馬華文學會議?除了幾位同鄉,有誰在乎馬華文學?是的,誰需要馬華文學?

會議當天美賢所長因公出差,但為表重視,將場地安排在人文學院的國際會議廳。第一天適逢週五,會議從午後開始,聽眾人數還算差強人意,第二天是週末,只有半天的場次,聽眾才真的是「大貓小貓三隻兩隻」,那其實也在意料之中。這個小而美的會議聚集了當年在臺灣所能找到的所有做馬華文學的人:李瑞騰、林建國、黃錦樹、高嘉謙和我;嘉謙彼時剛考上政大博士班,可能是他第二次發表馬華文學論文。林開忠則受聘暨大東南亞所不久,他的本行是人類學,為了這個會而跨域貢獻了一篇論文。此外,我們也邀請莊華興與張光達跨海來臺,那是華興第一次來臺灣交流。光達則有事沒來,論文由該場主持人辛金順代為宣讀。

這個會議的設計是論文發表與討論的時間都很長,希望大家能夠充分交換意見,故發表論文篇數並不求多。後來錦樹、華興、嘉謙、開忠和我的論文就收集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裡頭,算是一個紀錄。這本書很快就在二零零四年編竣付梓,由暨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也是對李美賢的美意的交待。當時的經費只夠印五百本(我在高雄編好就地印刷,故版面樣式皆照我編輯的其他叢書構成),沒想到過了十六年,錦樹還可以向東南亞所要到二十餘冊,可見本書超級「滯銷」。

重寫馬華文學史會議之後,過了十六年,錦樹、華興、嘉謙、建國和我又在「異代新聲: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生國際研討會」聚會了。當年我們的會議以「重寫馬華文學史」為主題,是因為我認為每一部文學史都是時代、社會、編者習性(habitus)、個人品味的產物,因此「每一代的文學史必然都是重寫的文學史」。十六年早已超過一個世代了,也應該要有世代交替的文學史出現才對。

世代交替必然重寫的文學史

辦一個研究生的馬華文學研討會,原是兩位留臺中文系研究生張斯翔與葉福炎的想法。想法肯定不會落實,如果沒有坐言起行。於是身為同鄉師長的嘉謙、錦樹和我,擬了流程鎖定進度,就交給斯翔與福炎去全權處理,辦一個研究生舉辦的研究生研討會──發表人、講評人都是研究生,甚至,依我最初的想法,連總結辭也要讓他們兩位來做,讓「異代新聲」全面「接班」──這個會議名稱也是斯翔的主意。

會議徵稿列有若干論述方向,但沒設主題。二十一篇論文當中,有的談書寫馬共的小說,有的談黎紫書的小說,也有幾篇分別討論李天葆、宋子衡、張貴興的小說,賀淑芳、陳大為、鍾怡雯、黃錦樹、遊川的作品也各有一篇論文討論,有人談愛國歌曲,也有人回頭爬梳十九世紀東來的基督新教傳教士書寫,關注相當多元,這些新聲顯然頗為喧嘩。

當年重寫馬華文學史會議的論文發表人,除了李瑞騰之外都是同鄉,異代新聲會議的發表人則有來自中國、日本、臺灣的研究生以及在臺同鄉,主持人也中日臺馬籍皆有,背景更加多元。這群新聲雛鳳發表人多能在台上侃侃而談,表現可以說可圈可點。會議那兩天,黃錦樹、莊華興、魏月萍、林建國全程在場,或主持或發問或聆聽,也讓研究生們不敢懈怠。我們還請了同鄉學長李有成(下圖,檔案照片)擔任會議的專題演講人,那是他退休前最後一場關於馬華文學的演講──講題是〈在種族政治下閱讀馬華文學〉;種族政治,那正是馬華文學膠林深處揮之不去的重影。

(來源: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這場會議從網路社交社群聊天話題變成在實體空間舉辦的會議,最興奮的人莫過於黃錦樹。他不僅全勤在場,還頻頻點評提問,想要刺激發表人進一步思考。這場會議令錦樹想起的,其實是另外一場二十七年前的研討會,那是更遙遠的時光了──一九九一年九月李瑞騰教授在淡江大學中文系辦的「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彼時錦樹跟建國還是碩士生,我則在中山外文系當講師,同時在臺大唸博士班。猶記得那天早上我在細雨中的金華街等候淡江校車載與會者去淡水會場;建國和錦樹去發表論文,我去講評建國的論文。建國和錦樹在那個不盡然是馬華文學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後來就成為他們在臺灣論述馬華文學的開端。

我們在會後商討要從二十一篇會議論文中擇優請作者修訂,覆審後彙輯成書,也排了編輯出版流程,希望今年年底以前書能出來。年底距離現在,還有七八個月的時間,錦樹卻已經極其迅速地寫了對這些學術後浪頗有期許的後記〈給新人〉,一點也沒有要讓未來等一等的意思。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