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國際最新文章經濟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張淼/中資在馬國選後的挑戰

(來源:The Malaymail Online/Reuters/Samsul Said

在馬來西亞複雜微妙的族群政治催化下,中國投資這樣一個經濟議題將成爲第十四屆大選朝野博弈的政治議題。若國陣順利過關,中國在馬投資環境總體看好,政治風險基本可控。倘若希盟本次成功攻城,權力版圖的變動勢必引發新一輪的政商利益再分配,因此不能排除部份中資利益會受到牽連的可能性。雖然中資在短時期內難以擺脫不確定性的干擾,但中馬之間友好往來的基本面從長期來看還是總體看好。中馬雙方都有相互依賴與支撑的客觀需要,民心相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沖了政治不穩定的風險。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張淼】

在翹首期待和焦灼的等待中,馬來西亞第十四届大選終於在納吉本月7日宣布解散國會後拉開帷幕。

有輿論認爲,來届大選是有史以來最爲激烈的一次:這是「希望聯盟」最有可能贏得大選的「最後一次機會」,也是「國民陣綫」今後十至二十年「江山永固」的一次保衛戰;這次大選是「國陣」與「希聯」的「生死之戰」,也是兩個政治强人——馬哈迪和納吉布的「終極PK」。

馬國種族政治和黨派之爭的激烈程度,可在2008年和2013年的兩届全國大選中略窺一斑,雖然最終國陣在兩次「政治海嘯」中驚險過關,但其反對派勢力也日漸壯大,第十四届大選中集結的「馬哈迪+安華+林吉祥」强勢組合將對國陣發起空前的挑戰。許多政治分析員認爲,本届大選或將是希盟近年來最後一次可能執政中央的機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這次希盟再失敗,恐怕得再等一輩人才能東山再起。

作爲被納吉「愛在心」與馬哈迪「駡在口」的中國投資,早在大選正式拉開序幕之前,中資議題就成爲朝野議論的焦點。在馬哈迪對東海岸鐵路(East Coast Rail Link,ECRL)的態度從「檢視(review)」到「取消(cancel)」措辭的變更中,我們瞥見反對黨對於中資議題的虎視眈眈; 在族群政治暗潮汹涌的馬來西亞,以中國政府主導的中國投資又屢屢在朝野博弈中被貼上「經濟主權、族群關係」的標籤;尤其在馬來選票至關重要的本屆大選,團結黨橫空出世和伊斯蘭黨的特立獨行讓巫統意識到單憑「身份式保守主義」已難以穩住馬來選票的基本面,巫統必須同時配合「發展經濟」等民生議題維持其政權的合法性,顯然中國投資成了納吉爲達成這項目標的重要一招 。然而,在馬來西亞複雜微妙的族群政治催化下,中國投資這樣一個經濟議題在大選背景下將成爲朝野博弈的政治議題。山雨欲來風滿樓,中資在大選面前將會面對怎樣個千秋?

中資成為朝野博弈政治議題

若國陣政府有驚無險,守城成功,國陣的繼續執政有助於保持國家對於中資政策的連貫性和態度的一致性,這將有助於中資項目在馬的平穩開展和順利實施(尤其是納吉任期內主導的東海岸鐵路、吉利汽車收購普騰案、世界電子貿易平臺等),一些之前懸而未决的中資項目(如大馬城)相信在大選後將會出現對中方有益的進展。因此,若國陣順利過關,中國在馬投資環境總體看好,政治風險基本可控。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然而,隨著納吉自身政治危機的舒緩,加上多個大型戰略項目業已落地,市場規律和商業邏輯或將逐漸成爲接下來政府對待中資態度的主要考量。隨著中國民企資本不斷流入馬來西亞的各個領域,加上現有的基礎設計項目在接下來幾年還將保持一定的現金流入,中國對馬來西亞直接投資料會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之上。

第十四届全國大選的同時,也會對各州議會進行換届改選。由於州政府在許多當地事務(如土地審批)比聯邦政府有著更强的自主權,在國陣執政布城的這一前提下,若希盟拿下比上屆大選更多的州屬(如柔佛或吉打),或將增加部份納吉政府主導的中資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具體操作難度(例如徵地和行政審批),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項目施工進度。

倘若希盟本次成功攻城,權力版圖的變動勢必引發新一輪的政商利益再分配,因此不能排除部份中資利益會受到牽連的可能性。首當其衝的或將是東海岸鐵路,希盟曾公開宣稱會對工程的造價和可行性重新評估,甚至取消;此外,浙江吉利對寶騰汽車的收購在接下來的運營中,或將遭遇不可預測的干擾與風險;「大馬城」以及「馬新高鐵」等項目是否像之前外界流傳般最終花落中國,也要拭目以待。

權力版圖變動掀利益再分配

希盟對中資的施政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反對黨各成員黨實力的對比與均衡。如希盟執政布城後在一段時期內進行內部政黨博弈和利益再分配,寄望它在現階段出臺一個對待中資完善明瞭的施政綱領,目前來看還爲時過早,因此政策的不確定性將會成爲希盟執政布城後中資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次大選還可能催生另一種結果——若國陣和希盟勢均力敵,或將産生懸峙議會,而爲獲得下議院大多數,國陣和希盟也定會以最大程度的妥協,換取之前從民聯出走的伊黨支持,以組成聯合政府,届時伊黨或其他少數黨派將成爲左右政府政策方向的决定力量。就目前來看,雖然中國投資還沒有明顯出現在伊黨的執政綱領中,但其神權治國的理念,定會把種族訴求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該黨在吉蘭丹州的經濟治理表現即可說明一二。

如巫統與同有穆斯林基因的伊斯蘭黨再度聯手,若中資在傳統馬來人心中的形象短時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不排除巫統會在政治危機的當下扭轉之前對中資的溫和態度,綏靖伊黨,默許其「神權至上」的保守治理模式。

 (來源:Voanews/Reuters

任何一個懸峙議會都注定産生妥協政治和弱勢政府,各黨派間的利益交易勢必導致政府公共决策和治理品質的下降,縱然國陣之前一直歡迎中資,然而政權危機當前,中資是否有助於國陣維護自身統治和政治利益才是决定中資未來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懸峙議會中,中資在馬的前景將受制於馬國各種政治力量博弈的結果。

馬中關係對沖政治不安風險

雖然中資在短時期內難以擺脫不確定性的干擾,但中馬之間友好往來的基本面從長期來看還是總體看好。尤其是近些年,中國經濟的崛起很難讓素來以經濟的開放聞名的馬來西亞從本質上否定中國,中馬之間密切的貿易夥伴關係也把兩國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美國政策重點逐漸轉向國內、國際政策不明朗的當下,中國作爲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正嘗試著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爲積極的角色,馬來西亞將不可避免的同中國相向而行、共謀發展。更爲重要的是,馬中關係不僅僅只有投資的面向,在如教育、軍事、反恐和東盟多邊合作的衆多其他領域,中馬雙方都有相互依賴與支撑的客觀需要,民心相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沖了政治不穩定的風險。

再者,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目前中資參與的多數項目都是同馬國政府官聯公司(GLC)簽署的商業合約,很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還是由馬國政府作擔保。商業行爲需遵循市場規則,相信希盟執政後若想重新洗牌,也不得不考慮國際仲裁、承擔相應的違約成本,以及來自國際社會的政治壓力。

總之,本屆大選對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至關重要,同時也給尚在成長的中國企業走出海外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學習契機。走出海外的中國企業應該做好「政權更迭」的心理準備和應急預案。這種預案不應單單是保持人員撤離和資産安全的硬件準備,也應該著眼於長期同朝野陣營和社會各界保持良好溝通的體制建設,增加對投資所在國風土人情、政商環境基本常識的知識儲備;同時,通過屬地化管理和優質項目給所在地的各族群、階層人民帶來真正的實惠,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政權更迭對中國海外投資安全造成的風險和衝擊。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