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ll News24)
第十四屆大選「延續」從前一貫短暫的競選期,加上投票日反常地落在星期三,顯然意欲降低投票率。加上種種選務落後過時與荒謬,馬來西亞的選舉已與政黨政治意義下的民主精神背道而馳。我國憲法與英國同源,但憲法精神卻漸行漸遠。二戰以前,大部份國家的投票年齡為二十一歲,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無論英、美、加、德、澳國等皆把投票年齡降至十八歲,唯馬來西亞依然保留戰前的標準。馬來西亞只要滿十七歲便可考駕照、十八歲已屬成年可嫁娶、繼承財產,一旦犯法與成人同罪,但卻不可投票。原來投票比開車、結婚危險!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李健聰】
政黨政治是一國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權力,乃現代民主的形式之一。選舉則是政黨政治下各黨為了掌握國家權力,通過公民投票獲得執政正當性之決策過程。選舉並不全然意味著國民享有民主,它只是民主的一種體現。
誠然,世界上沒有一套單一的選舉標準,但在公認的普世價值上確實已形成某些共識。譬如自由、公平、定期的選舉,不記名投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等原則。任何奉行現代民主選舉制的國家,理應盡量符合該精神。
當馬來西亞選委會日前宣布第十四屆大選投票日為星期三時,舉國嘩然。有國陣人士揶揄道,如果不要回鄉投票,大可把戶籍改成工作地點附近,不應掀起陰謀論抹黑國陣。事實果真如此?我國的選舉有接近民主精神?政黨政治處於健康水平嗎?
如果說一馬機構(1MDB)醜聞是一面照妖鏡,赤裸裸地讓體制崩壞之事實原形畢露,那麼,觀察當權精英在選舉前後如何影響、操弄與扭曲選舉,更有助於了解體制的崩壞與集權程度。本文不談各界熟知的選區劃分不公、媒體不自由、公器私用、黑金政治、白色恐怖等議題,僅就選民登記、選民冊資料、競選期與選舉日這三項比較技術性,但鮮不為人知的事務,來檢驗馬來西亞的選舉是否符合民主精神。
馬來西亞憲法與英國同源,但憲法精神卻漸行漸遠。二戰以前,大部份國家的投票年齡為二十一歲,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無論英國(1970)、美國(1971)、加拿大與德國(1972)與澳洲(1974)等皆把投票年齡降至十八歲,唯馬來西亞依然保留戰前的標準。馬來西亞只要滿十七歲便可考駕照、十八歲已屬成年可嫁娶、繼承財產,一旦犯法與成人同罪,但卻不可投票。原來投票比開車、結婚危險!
(來源:South China Mourning Post/Reuters)
選委會最近宣布,2018年才辦理登記的選民一律無法投票。國會於今年4月7日解散,但1月登記的選民竟然也無法投票,意味著「人民」要成為「選民」,需要超過三個月時間。在英澳,選民登記只需四十五天;美國只需十五至三十天;臺灣更是無需登記自動成為選民。
更甚的是,政黨代表自第十三屆大選後,便無法代辦選民登記事務,選民僅能到郵政局、選委會辦公室或向受委的非政黨代理(如村長或非政府組織代表)登記。為了突破這些障礙,筆者曾經被迫邀請雪蘭莪州的希盟村長「跨州」到關丹購物中心舉辦選民登記活動,其難度可想而知。反觀英美澳,無論登記還是更換地址,皆可網上辦理,方便快捷。
選民冊方面,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選委會自2017年第二季度選民冊開始,便未提供完整的選民地址。此外,公眾也無法購得電子版的選民冊。在路稅可由MyEG上網付費更新的年代,在野黨與公民團體竟然需自備影印機到選委會複印選民冊,何其荒謬。奇怪的是,從不見巫統與國陣提出反對。難道某一方面有「特別」途徑取得相關選民冊?
至於競選期,一般國際慣例都給予足夠時間讓朝野展開競選。澳洲(八星期)、英國(四星期),而美國或許有世界上最長的競選期,一場總統選舉從初選到投票日,往往超過五百天。相對的,馬來西亞過去的競選期都相短絀,2018年僅有十一天。六十年前的競選期卻長達一個月:1955年(四十二天)、1959年(三十五天)、1964年(三十五天)與1969年(三十五天)。相比獨立初期,馬來西亞的民主在進步還是倒退,已不言而喻。
(來源:Malaysian Progressives In Australia)
美國的投票日早已法定,乃11月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英國亦已立法規定投票日期,而臺灣更是早就知道投票日期。誠然,英美也會在平日投票(美國都在星期二,而英國最近大選落在星期四)。然而,英美有相當部份選票為郵寄選票,即普通選民選擇以郵寄方式投票。其中,美國加州便有40%選民選擇以郵寄投票 。馬來西亞並不允許普通選民以郵寄方式投票,加上地理位置方便,理應選擇適當日期,譬如周末或接近周末的日期,方便外鄉,以及在西馬工作的砂沙兩州選民投票。
第十四屆大選「延續」從前一貫短暫的競選期,加上投票日反常地落在星期三,顯然意欲降低投票率。加上前述的種種選務落後過時與荒謬,馬來西亞的選舉已與政黨政治意義下的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美國學者威廉•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在《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指出,今日的極端政權領導者極力鞏固權力的方式,與廿世紀的獨裁者不同,並不像用勞改營、暴力與洗腦手段控制人民,「新興的集權國家不會變成警察國家,它反而給人民許多表面與程序上的自由,並滲透這些自由。在經濟上,新的獨裁者更聰明,不再封閉守貧,切斷與世界的聯系。它懂得從全球體系獲得資源,卻不會失去自己的統治權。」
道布森舉出的集權國家例子,馬來西亞赫然在內,我毫不訝異。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李健聰 |
馬來西亞科技與工藝大學交通物流碩士,彭亨州關丹士滿慕區州議員,公青團全國宣傳主任,長居關丹。相信基層民主與社區賦權能帶來根本變革,因此積極推動社區營造與民間教育工作,目前推動的計劃包括「士滿慕社區菜園」與「東海岸講堂」等。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