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好來到二十年作為一個世代的關鍵點。要即刻清算馬哈迪,還是延後清算納吉政權抑或糾纏其中,大概一百天的時間,選舉結果的數據就會道明究竟。國會的最後一里路,若能在第二世代跨越過去,形成國陣在野的國會形勢,第三世代仍得促成布城再一次改朝換代。也就是說,第十四屆大選若能促成希盟在朝、國陣在野,第三世代要接續的就是促成希盟在野,完成民主轉型的常態化。否則,第三世代將繼續糾纏在第二世代未完成的時代使命。
編按:本刊即日起推出「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歡迎各位讀者交流指教。
【文/王維興】
概括而言,馬來西亞選舉政治發展週期,或更短或更長,二十年是一個政治世代。從馬哈迪主政時期算起,我們正要進入第三個政治世代。
第一個政治世代,是馬哈迪出任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的年代。那是高經濟成長率與民主化倒退的年代,也是國陣政權延續歷屆大選以三分之二議會優勢執政的年代。1998年,馬哈迪革除安華的副首相和財政部長職,為第一個政治世代的結束埋下伏筆。安華事件引爆的烈火莫熄運動,象徵第二個政治世代的開始。
第二個政治世代,是烈火莫熄運動的開展,一直到凈選盟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這也是兩線制和改朝換代口號響徹雲霄的年代。
就選舉政治而言,第二個政治世代經歷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和第六任首相納吉領導的國陣政權,參與見證了國陣一連兩屆大選丟失國會三分之二的執政優勢。
馬哈迪退出巫統,組黨加盟在野聯盟,出任希望聯盟首相人選,面對許許多多的爭論,預示第三個政治世代的到來,為第二個政治世代的結束埋下伏筆。
(來源:Straits Times/Caroline Chia)
第十四屆全國大選,從布城改朝換代的角度提問,到底是在野聯盟布城改朝換代的到來,還是在國陣政權奪回三分之二國會優勢的結局中,延後到來?來屆大選結果,可以說是第二個政治世代的總結,也是第三個政治世代的開始和展望。
GE14:政權輪替或國陣反撲
就選舉政治而言,第一個政治世代欲打破國陣政權的三分之二執政優勢的期盼,終於在第二個政治世代發生了。第二個政治世代推動布城改朝換代,如果今年沒有發生,那麽,第十四屆大選的選舉結果和之後朝野政黨和民間社會的發展,將形塑另一個二十年的政治發展週期。
就這個層面的討論,2018年大選的歷史性意義,與1999年大選其實不遑多讓。1998年烈火莫熄和1999年大選結果給馬哈迪主政時期做了一次清算,在社會反馬形勢趨強的情況下,馬哈迪最終卸任國家領導人,結束第四任首相任期。
1998年也是烈火莫熄運動跨越政治和公民社會,進入主流群眾視野,以雞蛋壓倒高墻的精神,從點到面擴散到社會中各個認同改變的群體中,最後以凈選盟運動的態勢攀上高峰的一個起點。
1998年烈火莫熄運動開展以來,第二個政治世代將第一個政治世代倡導的兩線制理念發揚光大,以在野黨聯盟的姿態,挑戰國陣這棵常青樹。兩大陣營之外,小黨掙扎求存。
如果說1998年烈火莫熄運動和1999年大選是終結馬哈迪政權的重要歷史據點,那麽2018年也許是終結納吉政權的另一個歷史據點。馬哈迪是在1999年大選的四年後卸下首相一職,納吉又會否在2018年大選後幾年卸職呢?
歷史的反諷是,希盟推舉馬哈迪二度任相,導致爭論的焦點從終結納吉政權變成拒絕馬哈迪主義復辟。事實上,馬哈迪主義早已成為巫統政權的基因。經過量變到質變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工程,納吉政權與馬哈迪主義早已二合為一。
歷史更大的反諷是,如果2018年大選清算的是馬哈迪,而不是掌權的當朝國家領導人納吉。那麽,不但巫統得以過關,拒絕馬哈迪、放過納吉政權的結果下,第二個世代以兩線制理念破除國陣政權長期壟斷國會的三分之二執政優勢,卻又親手埋葬布城改朝換代意義下的兩線制理念。
結果就是兩線制的階段性告終。而第三世代迎來的將是充滿變數的局勢,一個比現在的混亂局面更為撲朔迷離的局勢。
變幻莫測的局勢下,納吉若能整合不同政治勢力,達成政治大和解,那麽第三個世代面臨的,將是笑到最後的第六任首相納吉。
當年第二世代的開始,預示著時任首相馬哈迪下臺的開始。今年第三世代的開始,卻可能預示著首相納吉強勢主導未來二十年的政局發展。
(來源:Straits Times/Mark Cheong)
我們剛好來到二十年作為一個世代的關鍵點。要即刻清算馬哈迪,還是延後清算納吉政權抑或糾纏其中,大概一百天的時間,選舉結果的數據就會道明究竟。
世代接續完成時代使命
依據民主轉型的主張,國會的最後一里路,若能在第二世代跨越過去,形成國陣在野的國會形勢,第三世代仍得促成布城再一次改朝換代。也就是說,第十四屆大選若能促成希盟在朝、國陣在野,第三世代要接續的就是促成希盟在野,完成民主轉型的常態化。
否則,第三世代將繼續糾纏在第二世代未完成的時代使命。
當然,不管選舉結果如何,國會的最後一哩路,並非只是指向政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制度性的改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許多爭論與制度改革是息息相關。
希盟推舉馬哈迪二度任相,在多個社會群體間激發論爭。論爭也觸及兩線制和小黨生存境況的討論。多年以來,小黨如何生存的問題,和許多問題一樣,若能促成制度改革,就能促成政黨政治以外的更大變革。
在這些論爭之外,從政治學者黃進發到筆者領導的智庫政改研究所(KPRU),以及凈選盟運動現任領導人瑪麗亞陳(Maria Chin Abdullah),接連撰文討論選舉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範圍包括選舉制度改革與小黨生存、多元族群政黨發展以及弱勢群體等主題。
為此,筆者特別推薦這三篇文章:黃進發的〈不走國陣模式老路:向德國民主取經〉、政改研究所的〈從選舉制度改革鞏固多元族群政治〉、李永傑的〈凈選盟倡議的MMP,所為何事?〉。
制度改革的訴求不能停頓。第十四屆大選很快到來。不管結果如何,第三政治世代即將面臨多變與充滿不確定性的局勢。屆時,現有的一些爭論,只是小事一樁。
※ 作者新著《國會的最後一哩路》推介暨講座「選前選後,我國民主化路在何方?」,將於2018年3月3日假隆雪華堂舉行,欲知詳情,請瀏覽活動資訊。
【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評論系列】
王維興 |
從事智庫工作,專注馬來西亞國會事務,關注政經局勢與政策發展。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