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圈內筆記

業餘者/知識份子是業餘者

【當代評論第11期——圈內筆記】

「業餘者」(www.facebook.com/amateursaid/ )在2016年4 月成立,幾個常在讀書會碰面的朋友原希望創辦一本知識型雜誌,討論體制內外的知識狀況,引介馬來西亞非華語圈的論述,試圖提出一些困難的問題。然而,雜誌還沒辦成,就不經意搞了好幾場講座和討論會,先以活動打開一些對話,討論有關知識份子、性別、移工、社會抗爭、文學和文化的課題。

組織名字「業餘者」(Amateur)取自美籍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Edward W. Said)對知識份子的定義。他說,知識份子同時也是業餘者,不為利益或獎賞所動,只是為了喜愛、興趣和良心去從事知識工作,且不受限於狹隘的「專業」或行業標準束縛。於是,我們甘於當「外行」,懷疑那些不能促成辯論的權威崇拜,並以自身對知識的喜愛和渴望,探索建構一個更自由的討論與論述空間。

「業餘者」成員皆是離開了學校的「讀書人」,有感學院體制讓知識變成追求專業化與權力的遊戲,不少學者甘於服從象牙塔的規訓,與外界隔離。同時,身處在體制外的公民社會、相信以抗爭運動改變世界的青年,卻往往無法深化論述內容,常停留在文告式的口號喊話。於是,我們如此自我定位:

「業餘者」是幾位想提出困難問題回應及突破現狀的攪擾者,冀望革新失衡的知識結構,將知識從學院體制釋放至民間,與運動及生活連結;更是在反智的時代找到相信知識的途徑。社會變革需要知識的積累,雖緩慢但深遠。業餘者通過閱讀、討論、書寫、實踐、行動,來連接眾多反霸權的有機力量,尋找屬於這個時代的聲音。

薩伊德說,知識份子屬於他的時代。業餘者目前的五位成員皆是八字輩和九字輩,有人說我們是「Bersih 世代」,在最易受思想沖擊的青年期經歷過大型社會運動的洗禮,不懼怕上街示威。然而,這個世代對社會改革的熱情在2013年505 大選達至高潮,在「革命失敗」之後就漸漸冷卻。在失語的狀態中,我們希望能突破現狀,因此仍然讀書、討論、反思,除了檢討自己堅信的價值,也盼能繼續以知識介入社會,發揮小小的作用。

數個月來,「業餘者」舉辦了六場「業餘者說」,邀請知識人及實踐者分享相關領域的知識及經驗;兩場「業餘聊天室」,以平等的聊天討論平臺扣緊困難及爭議性問題;兩場「業餘影院」及一場「業餘讀書會」,未來希望能更有規劃地閱讀和討論某些課題。同時,「業餘者」也試圖將討論擴大至非華語圈,數場活動皆以英語和馬來語進行。

「業餘者說01」邀請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任教的魏月萍老師前來分享「知識份子與民眾的思想難題」,直接扣緊「業餘者」成員們最關切的問題:知識份子的社會作用為何?魏月萍以日本、沖繩、韓國和新加坡的抗爭經驗為例,討論知識份子的「公民性」和「公共性」的問題。

「業餘者說02」則由本地抗爭藝術家法米惹紮(Fahmi Reza)分享他十四年來以視覺作為抗爭手段的創作經驗。法米是大馬政府的眼中釘,近來更因惡搞首相納吉為小丑的圖像而被控上庭,演講當天更「吸引」了幾名政治部官員的關注。

「業餘者說03」是任教於博特拉大學華馬翻譯學者莊華興的新書座談會,他的《西崑山月:馬來新詩選》收錄跨時代二十位馬來現代詩人的一百零五首詩歌及莊老師的譯作。「業餘者說04」則由研究公共衛生、身體政治與移工課題的學者傅向紅分享她對大馬移工政策及政治的觀察,及針對在馬柬埔寨女工的田野調查經驗。「業餘者說05」邀請到跨性別社運份子妮莎雅尤(Nisha Ayub)分享,她創立了「Justice for Sisters 」和「SEED 基金」,多年來積極爭取國內跨性別者權益。

「業餘者說06」則碰上淨選盟5.0集會,事後引起許多有關和平或激進抗爭手段的討論,我們遂邀請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社會學家賽法立阿拉塔斯(Syed Farid Alatas),分享「激進主義」的挑戰,以及區分思想和行動上的激進能帶來社會變革的不同效果。除了講座以外,「業餘聊天室」則側重參與者的討論,扣緊數個引起爭議的課題,如在我國的移工和難民狀況,討論時確激起了一些小火花。「業餘讀書會」希望聚集願意思辨討論的青年,共讀思想文本,我們曾配合中國學者孫歌訪馬演講的行程,舉辦了一場「閱讀孫歌」的讀書會。

「業餘者」相信,一己的知識份子不存在,因此在讀書人的孤立與知識份子的結盟之間,我們選擇邁向後者。2017年,業餘者和「之間文化實驗室」及「區秀詒工作室」結為夥伴,共同打造一間集合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的「亞答屋84號圖書館」,位於城中綠蔭Kampung Attap一帶的藤街(Jalan Rotan)。

這棟五〇年代老建築曾是雪州中山同鄉會的會所,之後出租給不少在首都工作的遊子居住。如今,它成了吉隆坡新的藝術據點,將有不少藝術團體進駐,如OUR Artprojects畫廊、Malaysia Design Archive、The Ricecooker Archives 、Tandang Store、Bogus Merchandise以及藝術家們的工作室等等。三個組織成立「亞答屋」這個另類空間,是希望能在校園外建構另類知識系統,相信公民社會有深度批判和對話的空間。但圖書館空間有限,無法收藏大量書籍,因此較傾向收藏經典、理論和具開創性的書籍和雜誌,讓這些資源容易讓公眾人士獲取。除了藏書,這裡也會是三個組織籌辦活動的基地。我們希望能在各團體獨立運作的同時,也共同籌劃與文化研究相關的研究項目與活動,並擴大與其他組織的跨語和跨域合作。

「業餘者」可說是505 希望幻滅後的產物,但也可以是重新思考自身位置與價值的開始。伴隨它成長的小誌(zine )也在2017年3 月初試啼聲,至少達成了我們當初成立的目的。相對於雜誌(magazine)注重市場行銷,小本經營的小誌更強調圈內的互動,和「自己的雜誌自己搞」的精神。而它接下來能長成什麽樣子,還仰賴各界的指教與批評。

亞答屋84號圖書館(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rumahattap)

回應